第六章 妙筆能生花,妙語能出彩——《論語》在言談中的妙用2(3 / 3)

古希臘演說家安提豐有個有趣的規矩,他與一般人說話一律收費,可見他的話多麼金貴!蘇格拉底認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錢衡量,安提豐說:“你不向與你交往的人索取報酬,你是正義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錢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談話有價值,那一定會要求別人付以適當的代價。”安提豐作為古希臘最著名、最成功的演說家之一,平時卻非常寡言,用別人喋喋不休的時間去思考。這樣,他與喋喋不休的人辯論起來就會遊刃有餘,擊中要害,從而獲勝。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指出很多人實際上是“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也就是說,話多的人多虛偽,話越多越虛偽。一個花花公子騙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誇誇其談,能從天上談到地下,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話錄下來給這個小女孩在10年後聽一遍,這位小女孩一定會驚跳起來:“他說的全是假的!”大呼上當不已。

《易經》上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要想讓人覺得話中有清芳,就必須像蘭花一樣默默開放。蘭花默默開放,所以很香。沉默的人默默對視,所以很傳神。沉默是金,無言是水。

老子還說:“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說知道的人不說話,說話的人不知道。人們在說話時往往隻知道自己在說話,而不知道說了什麼。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說什麼,最好不說話。那就是沉默。

荀子也說過:“言而當知也,默而當知也。”即由發言而論及核心,可謂“知”;保持靜默同樣能達到核心的,也可以稱得上“知”。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無論雄辯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時候毋需開口說話,利用表情、眼神、舉止、態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達意念而接觸到核心。

現實社會複雜多變,有時候不開口比開口更有效,所謂知者不盡言,既“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日常生活中,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能產生諸多方麵的良好效果。

有時,“適時沉默”可是你避免自食其言,以及由此引起的不愉快。一個朋友就因為缺乏“適時沉默”而嚐到了自食其言的苦果。朋友的朋友邀請吃午飯,主人做了土豆肉凍,朋友很討厭這種東西,但是出於禮貌他說:“你做的土豆肉凍真好吃!”主人聽後自然很高興,並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在以後的十五年裏,每次到那個朋友家裏做客,主人總要用土豆肉凍來招待他。

“適時沉默”還是一種辦事的策略。有時有意的沉默,即使是一小會兒,所取得的效果令人驚訝。朋友回憶起有一次他到一家商店退一件聖誕節前買的禮物。當時商店裏的客人很多,朋友要求退貨時,一位忙於應付的店員說他買的東西不能退,並離開他到別的顧客那兒去了。於是朋友把禮物放在收款機旁等著。十分鍾後,那位店員回來了,朋友衝店員笑了笑,但沒有開口。那位店員在收款機前忙了幾分鍾後,沒說一句話就拿起了朋友的禮物到櫃台後麵去了,回來時退錢給了朋友。朋友有禮貌的沉默使他辦成了她想辦的事。如果同店員吵鬧,結果會適得其反。

總之,“適時沉默”同語言一樣具有表達能力,很好地掌握並利用它,就能達到你所希望的結果。

所以我們在沒有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不要冒冒失失地亂發議論。還是那句話:你不說話,人家不會以為你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