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
(一)曆史離不開時間,不停地流逝。如果不能及時將史料保存下來,並且客觀而詳實地加以記載,很快就會被人們所遺忘,造成很多扭曲和誤解,對曆史的真實性,添增很多變數。
(二)曆史的時間是連續的,從過去到現在而趨向未來。今日的曆史,是過去經驗的積累、演變和開展的結果,而且將要持續下去,使我們推知未來可能的演變。
(三)文字記載的史料,配合口頭描述的故事,兩者合起來,稱為文獻。孔子認為當時對夏、商兩朝的文獻不足,不便妄加臆度,充分展現忠實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建議〕
對史料要求忠實,更應該慎重。曆史的真相,隻有抱持實事求是的忠實態度,才能夠充分了解。
〔原文〕
十、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主旨〕
孔子感歎魯國的禘祭失於禮。
〔注釋〕
(一)“禘”指王者五年一度的大祭,在太廟。
(二)“灌”即用酒灑地以降神。
〔今譯〕
孔子說:“魯國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太廟大祭,當用酒灑地以降神之後,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引述〕
孔子隻告訴我們,他不想再看下去了。並沒有說明看不下去的原因。我們尊重每一個人各自不同的領悟,所以不方便加以猜測。
想不想看?要不要繼續觀看下去?應該是個人的自由,也是自己就可以決定的事情。這一句話,隻說明當時的事實,並沒有做出任何價值判斷。孔子不願意明白說出來,實際是對大家表示尊重的意思。純粹表達他自己的情緒,不勉強大家,一定要和他一樣。
〔生活智慧〕
(一)參加任何祭典,除非職責所在,必須謹慎從事。否則參與到什麼樣的程度,應該有自行決定的自由。
(二)但是既然參與了,就不要當場有所指責或批評。如果覺得不合理,下一次不參與就是,不需要當下提意見企圖改變,增加主事者的困難。
(三)若是事先獲得參與規劃的機會,就要用心注意每一個細節,有意見可以提供參考。大家接納當然很好,不接納不一定要堅持己見,頂多借口屆時不參加,也就好了。
〔建議〕
重大的祭典,是大家的事。不像家中的祭祀,隻是自家人的事情。既然如此,可以參加,也可以找理由不出席。如果一定要去,最好尊重主事者的意見,表現最大的誠意。
〔原文〕
十一、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主旨〕
孔子借著“禘祭”來說明治天下並不困難。
〔注釋〕
“示”同“視”。
〔今譯〕
有人問“禘祭”的道理。孔子說:“我不知道呀。如果有人知道它的道理來治理天下,那就好比看這隻手掌一樣的容易。”說的同時,他指著自己的另一隻手掌。
〔引述〕
孔子不明白禘祭的道理,到底是真的,還是客氣的推托?我們的看法,是兩者都有。孔子的主張,是重人事而不重神事,依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應該把禘祭的道理,列入不知的範圍,所以是真的。然而他的動作,用一隻手指著另一隻手的手掌,說明他已經明白禘祭的道理。隻是這樣的事情,不方便對大眾傳播,以免造成混淆。說不定對特定的人士,孔子會詳加說明的。
〔生活智慧〕
(一)有些事情可以透過大家傳播,讓大家普遍地知道。有些事情實在不適宜這樣做,以小眾傳播,慎選知的人和事,比較妥當。
(二)對於神的了解,人各不同。各人有不同的感覺,就不適宜公開說明有關於神的事情。如果有必要,也應該適可而止,不必暢所欲言。
(三)求神不如求人,所以神事不如人事來得重要。先把人事安排妥當,再來辦理神事,才是正當的態度。
〔建議〕
凡事開口之前,先看看人和事對不對?合適不合適?再決定要說到什麼程度,或者幹脆不說。
〔原文〕
十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主旨〕
孔子說明祭禮重在誠敬。
〔注釋〕
(一)“祭如在”指祭祀祖先一定要誠敬,當做如同在生時一樣。
(二)“與”即參與。
〔今譯〕
祭祀祖先時,就好像祖先在上受祭;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在上受祭拜一樣。孔子說:“我如果不能親自參與祭祀,雖然有人代我祭拜,我也好像未曾祭拜一樣。”
〔引述〕
我們從孔子這一番說明,可以看出孔子對神明的態度,應該是“信之即有,不信即無”。如這個字用得十分傳神。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完全由拜祭的人來決定。既然有或無由祭的人做主,要祭就要把神明當做真的存在那樣,不宜輕忽怠慢。所以親自拜祭,才有意義。委托他人代理,那還不如不祭。孔子的敬鬼神態度,值得我們深思。
祭祀的時候,我們把神創造出來。在我們虔敬的心中,神也好像在我們麵前顯現出來。人的精神和神的精神互相感想,彼此溝通,便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情境中,人們就是主體,可以祭也可以不祭。隻是既然要祭,就必須親自參與,以表示尊重的意思。不然的話,和不祭是一樣的,不可能產生感應。
〔生活智慧〕
(一)孔子肯定現世人生價值,認為當下的世界,可供我們安身立命,用不著另外去尋找極樂世界。既然如此,就不必寄托有什麼超越現實的力量,也就不必信仰奇跡般的神事。
(二)然而大部分的人,覺得人力有限。難免在無奈或無助的時候,企求獲得神的助力。這時候透過祭祀,與上天、祖先或鬼神,做出適當的溝通,也未嚐不可。
(三)不能把祭祀當做利用鬼神的工具。自己不努力,卻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建議〕
天上人間化,人間也天上化,這是儒家的主張。我們可以在西方人獨尊上帝之外,推崇自己的祖先、聖賢、明師,乃至於現實存在的眾人萬物,對於宇宙一體,人類一家,做出更深一層的領悟。
〔原文〕
十三、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主旨〕
孔子尊崇天理,不諂媚求人。
〔注釋〕
(一)“王孫賈”是衛國的大夫。
(二)“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是俗語。媚為諂媚。奧即室的西南隅,是尊神的位置。灶指古人祭拜的灶神,位置稍為卑下。王孫賈是衛國權臣,要孔子奉承他,特以此俗語來刺激孔子。
(三)“無所禱也”指禱告是沒有用的。
〔今譯〕
衛國大夫王孫賈問:“俗話說:‘與其諂媚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諂媚灶神。’這是什麼意思?”孔子答道:“不是這樣的。如果做事違背正當道理而得罪上天,到什麼地方去禱告都是沒有用的。”
〔引述〕
王孫賈是衛國大夫,可能是覺得自己的身份卑微,把自己比擬為灶神。他以“與其諂媚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諂媚灶神。”來提醒孔子“尊神雖大,未必能造福家人;灶神雖卑,常能保佑家人”,希望孔子不要小看他。
孔子卻趁機告訴大家,神的尊卑並不重要。祭拜的人,是不是遵守正當的道理才最要緊。若是違背正當道理,討好什麼樣的神明,都是沒有效果的。
〔生活智慧〕
(一)對神諂媚,基本上已經扭曲了虔誠、敬重的本意。祈求神力的救援,也斷絕了天人合一的感通,這是孔子“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的精神。我們通常先拜天,後拜神,便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實踐。
(二)萬物都可能具有神性,這和萬物有靈,或者萬物都是能量的某種形態展現,是一樣的道理。家裏的灶神,也是人想象出來,或者說創造出來的。信與不信,完全由自己決定。
(三)天是“正當道理”的代名詞,凡是違反正當道理的事情,便是獲罪於天,這時候再怎樣虔誠拜祭,都屬於無效的行為。
〔建議〕
尊敬上天,其實就是遵守正當的道理。凡事遵循正道而行,便是敬天、順天、不得罪老天。
〔原文〕
十四、子曰:“周監(jiàn)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主旨〕
孔子讚美周禮完備。
〔注釋〕
(一)“監於二代”監即視。意思是周參考夏商二代的禮法。
(二)“鬱鬱”是美盛的樣子。
〔今譯〕
孔子說:“周代的禮製,參考夏商二代而加以修訂,禮製文物美盛極了!我主張遵從周代的禮製。”
〔引述〕
夏朝和商朝,都在周朝的前麵。雖然說夏商二代的文獻不足,但是和周代比較起來,孔子認為周朝的禮製,更為完備。所以他主張遵從周禮,是一種實事求是的表現。
周代的禮製,主要是周公的傑作。他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武王的弟弟。他除了輔助武王的兒子成王,完成東征和封建之外,更製禮作樂,促使大家“尊重他人”、“尊重工作”,必須存有“恭敬的心”。
孔子推崇周禮,對周公更是敬仰。他的恭敬之心,不輸給周公。
〔生活智慧〕
(一)論語是人的學問,處處都在提醒我們,要發掘潛在的良知善性。孔子所推崇的周禮,要點即在培養恭敬的心,來尊重他人,尊重工作。
(二)禮製的內容,十分廣泛。對人稱為禮貌,對事叫做禮義,對器物便是禮器,對政治社會製度,才叫做禮製。可見一切和人有關係的事物,都和禮息息相關,也就是禮的精神表現。
(三)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禮。基本原則,便是一個敬字。需要虔誠、崇敬,自然知禮、合乎禮製的要求。
〔建議〕
從現在開始,用心培養自己的恭敬之心。尊敬自然的天地,尊敬祖先父母,尊敬社會曆史人文,尊敬一切人、一切事。
〔原文〕
十五、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主旨〕
孔子對祭祀大典誠敬謹慎,詢問得很仔細。
〔注釋〕
(一)“太廟”即魯周公廟。
(二)“鄹人之子”鄹是魯邑的名稱,為孔子出生地。鄹人之子,即指孔子,頗有輕視的意思。
〔今譯〕
孔子進入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詢問得十分仔細。有人譏笑他:“誰說這鄹邑的年輕人知禮呢?進入周公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了,說:“凡事謹慎,不懂的就問,這才是禮啊。”
〔引述〕
西方人遇到不懂的事情,大多會直接提問。中國人則不習慣當眾提出問題,深恐被人取笑。我們喜歡私底下請教,以免出醜。我們從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態度,可以反省一下,到底怎樣提問,才比較合適?
我們依據孔子“無可無不可”(子罕篇)的原則,采取有時候當眾提出問題,有時候私底下請教的變通方式,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
但是,這種好問的精神,則是共同必需的。隻聽不問,很可能是學而不思,豈不是受製於人而不能自主?
〔生活智慧〕
(一)多問,才能徹底了解事情的真相。多問,才能清除自己的疑惑。多問,才能明白問題的症結所在。孔子這種好問的精神,值得仿效。
(二)孔子對於禮,在當時頗負盛名,大家都推崇他是禮的專家。然而,他進入太廟,仍然每件事都問。因為他想驗證一下,他所知道的,究竟對不對?有沒有什麼新近改變的地方?同時也讓那些主事的人,有機會反複檢點他們的所作所為。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也可以趁機改正過來。
(三)請教人家,是一種禮貌,表示尊重的意思。所以提問的時候,一定要秉持恭敬的心,誠懇的態度,加上謙虛的口吻,人家才樂意回答。
〔建議〕
從現在開始,有疑問就要合理地提問。問的時候,要注意語氣和態度。問得受人歡迎,才是會問的人。
〔原文〕
十六、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主旨〕
孔子說明射禮的道理。
〔注釋〕
(一)“射不主皮”指古時射禮的重點在於中鵠,不在於貫革。
(二)“科”即等級。
〔今譯〕
孔子說:“在射禮中,隻注重射中目標,不一定要貫穿箭靶的皮革,因為每個人體力不一樣,這才是古代射禮的精神啊。”
〔引述〕
孔子說這一句話的目的,實際上並不單純說明射禮的道理。他借用古人射禮,來勸導長上指使部屬,或者君主使百姓服役,都應該按照各人的體力不同,做出不一樣的工作指派,以求合理。
古代的教育,提倡文武合一。射箭是表現君子風度的技藝比賽,隻注重射中目標,不要求一定要貫穿箭靶。如果計較力氣的大小,那就失去比賽的意義。教育必須因應個別差異,才合理。
〔生活智慧〕
(一)各種休閑活動,目的都在有益身心健康。若是忽略個別差異,勉強要求一致,勢必危害身心,對健康反而有害。
(二)現在有人借著各種技藝競賽,進行賭博,更是不正當的行為。即使有獲利的機會,最好也不要參與,以免養成不良的習慣。
(三)射箭和打籃球、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一樣,都應該分等級比賽。顧及參加者的不同身心狀況和技藝等級,才是君子之爭。
〔建議〕
從現在開始,參與各種技藝比賽,都應該保持君子風度。不能夠為了追求勝利,而不擇手段。
〔原文〕
十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xì)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主旨〕
孔子主張保存古禮。
〔注釋〕
“告朔之餼羊”的朔指每月第一天,也就是初一。餼羊,指殺而未烹的羊。古時諸侯每月初一要以餼羊來招待天子指派頒布曆書的使臣,稱為告朔。
〔今譯〕
子貢看到當時天子政令不行,每月一次的告朔,以及當天所供奉的羊隻,幾乎等於空有形式,打算廢止每月行告朔禮所供奉的餼羊。孔子說:“賜啊!你愛惜羊隻,我卻重視禮製。”
〔引述〕
孔子和子貢一樣,舍不得把羊隻拿來宰殺。他更知道禮和羊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前者屬於精神的層麵,後者則偏重於物質層麵。人類應不應該殺生?那是十分嚴肅的課題。簡單說起來,殺多了對羊不利,但是合理地宰殺羊隻,對羊的優生和生存價值,還是有利的。當然,孔子並不在說明這樣的道理。他在這裏,隻是單純地指出,人們需要良好的政治,以求安居樂業。他有感於當時的政令不能實施,期望借著愛禮的說詞,來喚醒大家複興王政的重要。在這種心情下,禮製和羊隻相比,孰重孰輕?子貢自然有所領悟。
〔生活智慧〕
(一)形式的東西,當然應該廢除。但是為了恢複原來的作用,不妨暫時保留。透過外在的形式,來喚醒大家的注意,恢複原有的作用,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二)格局大的人,往往能夠看得長遠,也看得深入。孔子不但看到羊隻,更注意到政令的施行。這種大格局的宏觀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三)一件事情,不能因為目標不能達成,便隨意地半途而廢。反而應該想辦法達成目標,從根本上設想,才是深遠周全的做法。
〔建議〕
從現在起,看事情盡量長遠,采取宏觀的態度,以期逐漸增大自己的格局。
〔原文〕
十八、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主旨〕
孔子提醒做臣子的應當畫禮。
〔注釋〕
“盡”是完全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服事君主,完全依循禮法,一般人反而認為那是諂媚的態度。”
〔引述〕
孔子認為“為君難,為臣不易”(子路篇),彼此都應該互相尊重。他主張,“臣事君以忠”(八佾篇),至少要依循禮法,來善待君主。然而,社會上有一些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希望別人做到。因此常以負麵的思維、有色的眼光,來扭曲、譏諷、醜化別人的行為。故意將正當的,說成邪曲的;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善的說成惡的;把對的說成錯的。孔子希望我們明辨是非,謹守本分,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不要受到這些不正常的影響。
〔生活智慧〕
(一)隻要自己做得正當,就不要擔心別人說閑話。我們不能夠由於人家的閑言閑語,便放棄自己的本分。好的影響可以接受;不良的影響必須加以拒絕。
(二)隻要問心無愧,自己是盡禮而不是諂媚,就用不著向人家解釋,以免愈描愈黑。明明是真的,卻被人家當做假的。日久知人心,人家日子久了,自然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