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果是自己招人妒忌,才故意這樣批評。就應該反求諸己,為什麼產生這樣的情況?因為惹人妒忌,自己多少也有一些責任。不如先修正自己的言行,不必計較他人怎樣批評。
〔建議〕
對上一定要敬,遵循禮法,是看得起自己,也看得起上司的具體表現。從自己做起,不管別人怎樣看、怎樣想、怎樣做?
〔原文〕
十九、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主旨〕
孔子主張君臣要各自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注釋〕
“定公”指魯君,是哀公的父親。本名為宋,諡號為定。
〔今譯〕
魯定公問:“國君指使臣子,臣子服事國君,應該怎樣呢?”孔子回答說:“國君指使臣子要依禮,臣子服事國君要盡忠。”
〔引述〕
孔子擔任過魯定公時的司寇,定公問他君臣相處的道理。他回答這兩句話,主要是態度方麵,彼此應該明顯地表現出來,以行為來表達自己恭敬之心。孔子的基本主張,是君臣以道義相結合。雙方的態度,都必須合乎義的要求。君與臣在職務上,固然有統屬的關係。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君對臣有信心,相信他們能夠各安其位而又各盡其責,所以待之以禮。臣對君信任,相信他會公正地照顧全體,不至於自私自利,存有傷害臣民的惡意,所以事之以忠。
〔生活智慧〕
(一)君臣的關係,和父子不同。父子是天生自然的關係,沒有分或合的自由。君子是自由的結合,具有合則留、不合則去的彈性選擇空間。
(二)君有君的職責,在全麵照顧臣民。如果是這樣的君,臣應該對他盡忠。否則就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天下人。如果君不是這樣,臣應該設法退隱,而不是隻領薪水,不好好做事。
(三)現代社會,君臣變成上司與部屬。彼此的互動原則,依然是上使下以禮,下事上以忠。孔子當年所提示的,仍舊可以適用。上司關懷、照顧部屬,部屬對上司盡忠職守。否則的話,彼此喪失信心,就會引起信心危機,而難以配合。
〔建議〕
上下之間以道義結合,必須各正其身,各安其住,並且各盡其應盡的責任。
〔原文〕
二十、子曰:“關睢(j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主旨〕
孔子讚美詩經關睢的作者性情中正。
〔注釋〕
(一)“關睢”是詩經的首篇。
(二)“淫”指樂得過分而失其正,有太過的意思。
(三)“傷”即哀得過分而害於和,同樣是一種過分的反應。
〔今譯〕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表現得快樂不至於過分,悲哀也不至於傷神。”
〔引述〕
詩經原本隻稱為詩,收集三百零五篇詩歌。古人為了表達胸中的情意,透過詩歌來,所以叫做詩。
關睢被列為詩的首篇,描述一位姑娘,引起一位男子的愛慕之情。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哀的過程。但是表現得十分恰當,既沒有過分的歡樂,也沒有傷神的悲哀。孔子對於關睢的詞句和音樂,都十分欣賞。
“淫”的意思是多而過度。“樂而不淫”,表示樂不應該過度,以免樂極生悲。過度的歡樂,便是現代人常說的狂歡,對身心都是一種傷害,最好加以避免。
〔生活智慧〕
(一)男女互相愛慕,由追求、戀愛而結婚,原本是人之常情。在過程中,難免有歡樂也有悲哀。隻要不過分,不至於傷害身心的健康,也不至於妨害正常的生活,應該是人生的一種謀合吧!
(二)追求異性朋友,當遇到障礙時,每每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而相當接近時又覺得無比的歡樂。隻要出自真誠,彼此真心相對。無論如何,總是純潔而自然的,十分可貴。
(三)現代人若是輕易跨越這樣的過程,直接試婚、同居,或者以一夜情自娛,實際上是自己毀掉了一段人生的美好經曆,對不起自己,也很容易傷害別人。
〔建議〕
重視男女之間的友情和愛情,不要輕易跨越,最好循序漸進。並且確保兩者的分界線,以策安全。
〔原文〕
二十一、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主旨〕
宰我妄言不知道的事,孔子責備他。
〔注釋〕
(一)“宰我”是孔子的弟子,本名宰予,字子我,經常言行不一致,令孔子很傷腦筋。
(二)“社”指社主。社即土神。古代祭祀土神,立一木製牌位,把牌位稱為主。
(三)“戰栗”是恐懼的樣子。
(四)“遂事”指遂行的事,也就是已經做了的事。
〔今譯〕
魯哀公問宰我,製作土神主牌應該用什麼樣的木頭?宰我回答說:“夏代用鬆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雲木,意思是要人民產生戰栗的感覺。”孔子聽到後,責備宰我的回答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已經完成的事,不能再挽救;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引述〕
孔子主張過去的事,如果沒有辦法挽回,最好不要追究。現在宰予說了這些不符事實的話,孔子深深責備他,是不是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呢?當然不是。宰予對魯哀公的詢問,給了錯誤的答案,這方麵既成事實,難以挽回,孔子不會因此而責備他。這三句話的用意,應該是提醒宰予以後說話,必須倍加小心,以免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
〔生活智慧〕
(一)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實,不要隨便亂說,以免誤導他人。但是既然說了,成為事實,再責罵他,也不能補救已經造成的錯誤。但是,如果是自己犯了這樣的毛病,最好下定決心,下次不再犯了。
(二)孔子在事後聽說宰我胡亂解說哀公所提的問題,不願意直接批評宰我的錯誤,避免造成更大的後遺症。這是老師愛護學生的一片至情。但是他仍然提出三點原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表示他對宰我的事情,是有所批判的。
(三)我們不能把孔子這三點原則,當做亂說、亂做的擋箭牌,來掩飾自己的錯誤言行,卻可以仿效孔子的態度,來寬待他人的缺失。這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心態,值得培養。
〔建議〕
自己力求不要亂說話,對別人亂說話的事實,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也不必大加指責,好像抓住機會便不放過他。因為自作自受,每一個人遲早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起完全的責任。
〔原文〕
二十二、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曰:“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diàn)。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主旨〕
孔子批評管仲的為人過分功利。
〔注釋〕
(一)“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時代著名霸主齊桓公的第一號功臣,有很了不起的成就。
(二)“器小”即器識狹小。
(三)“三歸”指三座公館。
(四)“攝”是兼職。
(五)“樹塞門”即設屏於門,以區隔內外。樹是設立屏風。塞即遮蔽。
(六)“好”是友好的意思。
(七)“反坫”的坫是用土築成的土堆。古時兩君相會,主人酌酒進賓,飲畢,
置空爵於坫上,是謂反坫。
〔今釋〕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是狹小啊!”
有人問:“是不是他太節儉呢?”孔子說:“管仲有三個公館,替他管事的都是一人管一事,並不兼職,這樣怎算是節儉?”又有人問:“那管仲算是懂禮節的人嗎?”孔子答說:“國君宮殿設立屏風,管仲家門前也設立屏風。國君為兩國國君的友好而設宴,飲畢行反坫禮。管仲宴客也行反坫禮。管仲這種行為,如果算懂得禮,那麼誰不知禮呢?”
〔引述〕
孔子曾經肯定管仲的仁德,讚揚他幫助齊桓公九次號召諸侯,共同抵禦外夷的侵略。他認為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發,衣襟開向左邊,成為蠻夷統治下的人民了。但是他一方麵讚揚管仲的豐功偉業,一方麵也批評管仲度量狹小,不節儉,也不知禮。可見孔子對人,應當讚美的就加以讚美;必須指責的,也不敢放鬆。
這樣一來,不是違反了他自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原則嗎?不然。宰我對於公眾的影響力,遠遠不及管仲那麼大。所以對宰我,孔子要求得比較寬鬆。對管仲,那就要求十分嚴謹。名望愈大,地位愈高的人士,必定要倍加小心。因為影響力大,不得不特別謹慎。
〔生活智慧〕
(一)管仲是著名的曆史人物,對後世的影響,十分重大。他的驕矜失禮,孔子不得不明白指出。孔子對後代子孫,以十分負責任的態度,來說明道理,值得我們尊敬。
(二)不論一個人有多麼偉大的功業,隻要在品德修養方麵,出現任何缺失,終究是一種遺憾。管仲是不朽的曆史人物,但是他的氣度不夠寬廣,也讓我們引以為戒。
(三)孔子作春秋,為什麼亂臣賊子心生恐懼?就是因為他公正無私,敢讚揚也敢批評。他對於不合理的事情,務求明白指出,以期後人引以為鑒,而知所改善。
〔建議〕
同一個人,可能做對很多事,也可能做錯很多事。我們批評一個人,可以仿效孔子,讚揚他做對的事,卻指責他做錯的事。然而,我們不是孔子,最好還是保留一些,以免自己先出了很多差錯。
〔原文〕
二十三、子語(yù)魯大(tài)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zòng)之,純如也,皦(jiāo)如也,繹如也,以成。”
〔主旨〕
孔子告訴魯國樂官有關音樂的道理。
〔注釋〕
(一)“大師”是最高樂官的職稱。大讀為太。
(二)“翕如”指相合的樣子。
(三)“純如”為和諧的樣子。
(四)“皦如”是分明的樣子。
(五)“繹如”指連綿的樣子。
〔今譯〕
孔子把音樂的道理告訴魯國的樂官,說:“音樂演奏的過程是可以知道的。剛開始演奏,各種音調翕翕相合。接著聲音放開後,音調純純合諧;節奏皦皦分明,繹繹連綿不絕,於是整首樂曲完成了。”
〔引述〕
我們將詩、書、禮、易、樂、春秋合稱為六經。其中的樂,便是我們常說的音樂。孔子希望我們透過音樂的旋律來激發心中最豐富的高尚情操,以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現代的音樂教育,也應該以此為目的。
〔生活智慧〕
(一)音樂的本質,應該是天地自然的節奏。我們透過音樂,可以化除天人的隔閡,消彌物我的對立。從音樂的歡愉之中,自覺地產生無私的感情。
(二)現代音樂,反而強調感官的刺激,並且把聲色連結在一起,造成大量的糜糜之聲,實在是不正常的發展。孔子讚美關雎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值得我們深思。
(三)音樂和禮義應該互相配合,才能收到音樂教育的功效。現代人隻注重音樂的花樣,並不重視音樂的品質,很難從音樂中陶冶良好的性情,反而從某些歌唱者的言行中,感染了很多惡習,實在不值得。
〔建議〕
從現在開始,慎選音樂。由自己做起,至少不讓靡靡之音進入自己的家庭,感染自己的家人。
〔原文〕
二十四、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duó)。”
〔主旨〕
守衛邊界的官吏儀封人看到天下極為混亂,請孔子以德複興。
〔注釋〕
(一)“儀封人”的儀是衛邑的名稱。封人為掌封疆的官吏。
(二)“二三子”是儀封人呼喊孔子弟子的稱呼。
(三)“喪”指失位去國。
(四)“木鐸”是全口木舌的鈴,用來警惕人心。
〔今譯〕
衛國儀邑掌管邊界的官吏,求見孔子,說:“君子來到此地,我沒有不會麵的。”孔子的學生請求孔子接見他。他見過孔子告辭出來,對孔子的學生說:“各位何必憂慮文化將要喪亡呢?天下混亂已經很久了,上天將把你們老師當做警世的木鐸,來垂教世人。”
〔引述〕
孔子辭卸魯國司寇的職務以後,周遊列國。他先到衛國,由於政治理念和衛國的君王不相同,又轉到陳國。途中經過儀邑,掌管邊界的官員,對孔子十分欽敬。他深怕孔子的學生泄氣,反而加以激勵,實在是了不起的賢人。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主張,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的政治理念,是求仁政的實施。若是理念不同,寧可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理想。這種“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篇)的自律精神,十分可貴。
(二)孔子讚成“學而優則仕”(子張篇),卻必須“不仕無義”(微子篇)。從政的人,應該合力創造人文價值,而不是為五鬥米折腰。這種文人的氣節,不能不加強。
(三)孔子有理想,卻不將這種理想據為己有。他願意貢獻自己的學問和心力,為天下人服務。所以周遊列國,並不是遊山玩水,觀賞美麗的景色,而是宣揚理想,喚醒天下人。
〔建議〕
一個人有宏大的理想,不應該據為己有。若是處處申請專利,強調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根本就是私心太重。別人怎樣想,我們管不了,自己的部分,應該有獨特的主張。
〔原文〕
二十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主旨〕
孔子論韶、武兩樂的不同。
〔注釋〕
(一)“韶”指舜時的舞樂。
(二)“武”是武王時的舞樂。
〔今譯〕
孔子評論虞舜時的舞樂:“聲調十分美盛,內容十分完善。”評論武王時的舞樂:“聲調十分美盛,內容卻並未十分完善。”
〔引述〕
孔子使用“善”字,大多和道德有關。善性就是美好的道德本性,所以善包含美,而比美更為重視道德。
虞舜和武王,都是孔子讚美的對象。但是相比較之下,虞舜時代的舞樂,其道德標準高於武王時代。這正是孔子十分擔憂的情況,因此做出這樣的評比。
〔生活智慧〕
(一)音樂重在和諧,和諧即是美。但是,音樂除了美之外,更應該追求道德心靈的善。唯有盡善盡美,才顯出音樂的最高精神。
(二)現代人的歌舞,隻求美,不一定求善。這是退步,而不是進步。藝術界一味求新求變,卻不能在善的方麵,多加照應。值得大家深思,才有改善的可能。
(三)藝術界要怎樣發展,我們不便置評。至少我們先建立正確的欣賞標準,可以篩選我們所需要的音樂、舞蹈和各種相關的節目。在善的方麵,建立某些評鑒的準則,應該是必要的措施。
〔建議〕
把品德修養當作為人處事的根本,無論音樂、舞蹈以及各種娛樂,都不能例外。
〔原文〕
二十六、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主旨〕
孔子主張要重視行為的根本。
〔注釋〕
“臨喪”指到喪家去吊祭。
〔今譯〕
孔子說:“在上位不能寬宏大量,行禮時不恭敬,吊祭時不哀傷,這種人我還要看他什麼呢?”
〔引述〕
孔子這一番話,完全針對居上位的人來說。他認為居上位的人,如果肚量不大,沒有寬宏的肚量。下麵的人,就不能盡心盡力。唯恐做多了,惹上懷疑;做少了,令上麵生氣;做好了,使上麵妒忌;做壞了,上麵也會惱怒。下麵的人不肯做、不敢做、不多做,實際上和居上位的人,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居上位的人,行禮時缺乏敬意,便是驕橫的表示。參與喪禮時,沒有哀戚的心情,還要趁機擺擺架子。
孔子指出,這樣的居上位者,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呢?大家表麵上應付他,實際上是不敢領教的呀!
〔生活智慧〕
(一)如果在場時,自己最大。這時候自己就是居上位的人。我們中國人在這一方麵,是機動的、彈性的。反正比來比去,任何場合都有一個人最大,就應該及時扮演居上位的角色。
(二)既然是居上位者,就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態度和情緒,要像個樣子,這時候肚量要大,行禮要有敬意,居喪時一定要表示哀戚。因為眾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都在看著自己。
(三)扮演老大的角色,不一定永遠就是老大。隨時有人加入,大家又重新評比。中國人喜歡比來比去,顯得十分熱鬧。人人都要培養高度的警覺性,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
〔建議〕
練習做老大,但是不要存心做老大。讓人家當老大,自己當老二,試試看,怎樣才做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