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第五(1 / 3)

公冶長第五

〔原文〕

一、子謂公冶長:“可妻(qì)也,雖在縲(léi)絏(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主旨〕

孔子稱譽公冶長的賢明。

〔注釋〕

(一)“公冶長”字子長,齊國人,是孔子的弟子。

(二)“妻”是動詞,女子嫁男人為妻。

(三)“縲絏”縲即黑索,絏指牽係。古時牢獄以黑索牽係囚犯。

〔今譯〕

孔子評論他的弟子公冶長說:“這個人的品德良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曾經下獄,但那不是他的罪過。”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引述〕

以其子妻之,並不一定是不經過女兒的同意,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商量過後,大家都有同感,也可以用同樣的句法。論語不是孔子自己寫的,而是他的學生們,就記憶中的印象,寫下來的。有時候不十分明確,更證明所記載的是事實。

我們也不必因此而批評那時候的婚姻。要聽從長輩的指示,好像沒有什麼自由。其實父母之言,如果真的出於愛護子女的心。媒妁之言,真的憑良心做好婚姻介紹的工作,並沒有什麼不好。看到現代社會婚姻關係的不穩定,離婚率不斷升高,可以想見婚姻自由同樣有很多弊害。

〔生活智慧〕

(一)做長輩的,關心子女的婚姻,給予合理的指導,是必要的,也是正當的。子女不應該盲目地抗拒。不聽父母的話,反而向外人討教、求救,豈不是對父母不信任?

(二)婚姻是人生大事,千萬不可以粗心大意。或者相信什麼“來電”、“網絡交友”之類的感覺,害己害人。

(三)選擇對象,以人品為重,品德修養良好,再看其他的條件。品德不好,不可靠,其他條件再好,也沒有用。

〔建議〕

重視子女的婚姻,和關心子女的學業、事業,同樣重要。

〔原文〕

二、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主旨〕

孔子稱許南容謹慎賢明。

〔注釋〕

(一)“南容”即南宮括,字子容,是孔子的弟子。

(二)“不廢”即廢棄不用。

(三)“免於刑戮”指不會受到刑罰。

〔今譯〕

孔子說到弟子南容:“國家政治清明時,他不會被政府廢棄不用;國家無道時,他不會受到刑罰。”孔子把哥哥的女兒嫁給南容。

〔引述〕

國家政治清明,好人應該出頭,為人民服務。政治不好時,好人應該明哲保身,退隱山林,以待時機的變化。這樣的人,進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退能夠免於遭受刑罰。孔子把兄長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嫁給他,應該是一番好意。

孔子這番話,並沒有反對揭竿而起的革命行動。他隻是不方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給這樣的人士,若是他的侄女自願如此,孔子大概也不會反對。他的“求仁得仁,求義得義”主張,在許多方麵都表現得十分明確。

〔生活智慧〕

(一)子女喜不喜歡冒險,那是子女長大以後,自己可以決定的事。在子女幼小的時候,父母和長輩有責任教導並維護子女的安全。

(二)子女的婚姻,當然要尊重子女的意見。父母和長輩,隻能介紹行事安全可靠的對象,不應該擅自做主張,要子女和喜歡冒險犯難的人生活在一起。

(三)子女喜歡選擇冒險犯難的對象,父母有勸導的責任。若是再三勸阻,子女仍然堅持,那就尊重子女的選擇。畢竟婚姻是子女自己的事,必須自作自受。

〔建議〕

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有指導、勸阻、建議的責任,卻沒有指定強製的權力。

〔原文〕

三、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主旨〕

孔子稱許子賤能尊賢取友。

〔注釋〕

(一)“子賤”即宓(fú)不齊,字子賤,是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歲。

(二)“若人”即此人。

(三)“斯焉取斯”斯即此。前麵的斯指子賤,後麵的斯指子賤的榜樣。意思是:這樣的人從哪裏獲得這麼好的榜樣?

〔今譯〕

孔子說到弟子宓不齊:“這個人真是君子啊!魯國如果沒有君子,他從哪裏學得這樣好的品德呢?”

〔引述〕

西方社會以神為最高主宰,重視神的戒律。大家共同遵守,形成社會秩序。中國社會,以人為本。我們主張親近賢能的人,以他們為榜樣,加緊學習。

孔子稱美子賤的品德良好,趁機說明環境的影響力。認為魯國有許多君子,子賤身處這樣的環境,能夠親近仁人君子,作為學習的榜樣,所以自己也成為君子。

〔生活智慧〕

(一)孟母三遷的故事,便是父母善盡力子女選擇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容易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能力這樣做,應該多為子女設想。如果做不到,就要加強防範,以免子女感染不良的行為。

(二)親近仁人君子,才能激勵自己不斷向善。所以親君子遠小人,應該成為終生遵循的原則。隨時提醒自己,不要為小人所蒙蔽。

(三)向君子學習,使自己也成為君子,這是自我修持最有效的方式。學而篇的每日以三件事反省自己,應該列為必修的課程。

〔建議〕

注意環境的選擇,盡可能居住在社會風氣良好的地方。時時留心:要親近仁人君子而和小人保持距離。

〔原文〕

四、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曰:“何器也?”曰:“瑚(hú)璉(liǎn)也。”

〔主旨〕

孔子評論子貢的才能。

〔注釋〕

(一)“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貢,子貢名賜。器指器皿,表示有用的人。

(二)“瑚璉”是宗廟所使用的器皿,用玉裝飾,十分貴重而華美。

〔今譯〕

子貢問老師孔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皿。”子貢再問:“什麼器皿呢?”孔子說:“你是宗廟裏貴重而華美的瑚璉。”

〔引述〕

孔子認為子貢是一個有用的人,所以用瑚璉這樣珍貴的禮器來形容他。孔子不是說“君子不器”(為政篇)嗎?君子不能跟器具一般,隨人使用。為什麼又把子貢譬喻成器皿呢?難道他認為子貢不是君子嗎?

子貢在孔子的學生當中,屬於半工半讀的性質。他一邊經商,一邊學習。由於見多識廣,又能言善道。剛開始跟孔子學習,有時還覺得孔子不如他。後來才覺得孔子真的比自己高明,愈來愈敬佩孔子。這一句話,是不是在追隨孔子學習的初期,孔子故意用來點醒他,我們不得而知。依常理判斷,應該是提醒子貢,是一個有用的人,卻更應該加強品德修養,增加多方麵的才藝。

深一層想,不難發現這裏所說的“器”,應該是名詞。和“君子不器”的“器”當做形容詞,並不相同。“女器也”,可以解釋為“你是有用的人才”,接著用“宗廟裏貴重而華美的瑚璉”來比喻,不前後吻合嗎?

〔生活智慧〕

(一)專業知能當然十分重要,但是才德兼備,尤為可貴。做學問最好先通後專,再由專轉通,然後由通而專,由專而通,不斷地擴展精進,以提升自己的實力。

(二)愈來愈多的人,提早學習專業知能。一頭鑽進去之後,便再也伸不出來。一輩子生活在十分狹小的範圍內,不但生活單調乏味,而且也做不出真正的學問。

(三)多和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士打交道,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使自己更能夠將心比心,靈活運用各種知能。

〔建議〕

先做一個有用的人,再使自己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通才。說不一定哪一天遭遇變故,有更多彈性的應變力,才能夠隨遇而安。

〔原文〕

五、或曰:“雍也,仁而不佞(nìng)。”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主旨〕

孔子不喜歡當時巧辯的風氣。

〔注釋〕

(一)“雍”指孔子的弟子冉雍,字子長,魯人,小孔子二十九歲。

(二)“佞”即善於以言詞討好長官。

(三)“禦”指抵禦、對付。

(四)“口給”指言辭敏捷。

(五)“憎”是厭惡的意思。

〔今譯〕

有人說:“冉雍有仁德卻沒有好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有好口才呢?用巧辯的口才對付人,常被人厭惡。我不知道他的仁德怎麼樣,但何必要有好口才呢?”

〔引述〕

一個人忠實、誠懇、謙虛,加上口才很好,當然很受歡迎。若是做事不夠忠實,為人不夠誠懇,待人不夠謙虛,單憑好口才,便想顛倒是非,駕馭他人,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令人厭惡。這種人強辭奪理,反複無信,大家根本不想聽他的,口才好又有什麼用?

孔子說他不明白冉雍的仁德怎麼樣,是針對“仁而不佞”而發的,既然說話的人,已經肯定冉雍的仁德,就用不著再強調。他看到當時社會喜歡巧言辯解的風氣,利用這個機會,說明口才好不好,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進行一次機會教育。

〔生活智慧〕

(一)口才好,是應該說的時候,才開口說話,不應該說的時候,能夠不說話。而且隻說應該說的話,不說不應該說的話。現代社會,更應該重視這些基本原則。

(二)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才不致亂說。現代人抓到機會就要說,說個沒完,實在是令人厭惡的亂說。

(三)給人家產生亂說話的印象,日子久了,一開口大家就不想聽,反而等於沒有說。到時候才想改變,恐怕為時已晚,來不及了。

〔建議〕

多看、多想、多聽少開口,永遠是智慧的展現。

〔原文〕

六、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主旨〕

孔子很欣賞漆雕開不為名利所誘惑。

〔注釋〕

(一)“漆雕開”是孔子的弟子,姓漆雕,名開,字子開。

(二)“信”即自信。

〔今譯〕

孔子要派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自信。”孔子聽了很高興。

〔引述〕

一般人聽到有做官的機會,恨不得馬上就任。自己充滿了信心,卻未必真的有實力。等到上任以後,才發現自己不堪勝任,又賴著不走,實在令人看不起。

漆雕開按照君子的原則,凡事先想想自己適任不適任?會不會耽誤公事?沒有把握時,寧可先推辭。

孔子是漆雕開的老師,對漆雕開的能力,當然很清楚。他開口要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先推辭一下,看看老師的反應如何?是客氣地試探,還是真正的指派?這種方式,不誠懇的虛情假意,便是虛偽的小人。若是誠懇實在,那就是謙虛的君子。漆雕開誠懇實在,所以孔子十分高興。

〔生活智慧〕

(一)凡事先推辭一下,站在不接受的立場來承擔,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隻有自己不夠誠懇的人,才會把這種謙讓的方式,看做虛偽和造作。

(二)自信是內在充實的自然表現,並不是虛張聲勢,把大拇指豎起來,自欺欺人。真正自信的人,實際上不會這樣幼稚可笑。

(三)別人對我們信任,遠比盲目的自信,來得重要。充滿了自信,卻得不到他人的信任,豈不是貽笑大方?

〔建議〕

不能沒有自信,也不能夠過分自信,合適地度量自己,才是有自知之明。

〔原文〕

七、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主旨〕

孔子感歎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

〔注釋〕

(一)“桴”竹木編成可以航行的工具,大的稱為筏,小的叫做桴。

(二)“從”即跟隨。

(三)“無所取材”意思是不知道所需要的材料在哪裏?

〔今譯〕

孔子說:“我的理想不能實現,還不如乘坐木筏出海去。跟我一起去的,或許隻有子路罷。”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你的勇氣比我強,可惜太不了解我的心思。”

〔引述〕

當孔子說他想乘坐木筏出海的時候,他心中並沒有放棄理想的念頭。他隻是看到當時的亂象,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有一些感歎。不料子路認為老師真的要這樣,所以孔子才用“連造筏的材料,都沒有著落,怎麼乘坐木筏出海”來指點子路,實在太不了解老師的心思。

無所取材,字麵上的意思,是找不到造筏的材料。深一層的意思,則是不能裁量事理。引申為不明白孔子的心意。用這種方式,來學習論語,應該比較妥當。

“道”字的原意,是行走的道路。條條大路通羅馬,隻要是道路,便可以行走,並沒有好壞、善惡的分別。但是這裏所說的“道”,具有價值判斷,帶有正邪的評價,專指正道、中道而言,不包括邪道、偏道在內。意思是孔子要達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夠不擇手段,才有“道不行”的感慨。

〔生活智慧〕

(一)一個人具有使命感,就不會遇到困難,便心灰意冷,想要放棄自己的理想。即使有時候嘴巴說說,也不致動搖原先的堅持。

(二)孔子一生奔波,始終無怨無悔。這種不折不撓、始終如一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

(三)在理想尚未確定之前,不能固執,以免偏了目標,還難以糾正。若是目標明確,便應該堅持貫徹,不輕易改變。

〔建議〕

沒有把握的事情,最好不要固執,以免形成偏見和成見,妨礙自己的進步。

〔原文〕

八、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主旨〕

孔子不輕易用仁德來稱許他的弟子。

〔注釋〕

(一)“賦”即兵。古時按田賦出兵,稱兵為賦。

(二)“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戶人家的大縣邑。

(三)“百乘之家”指擁有百輛車乘的卿、大夫的家。

(四)“宰”是邑長、家臣的通號。

(五)“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弟子。

(六)“束帶”用以整束衣服的帶子。

〔今譯〕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是仁者嗎?”孔子說:“不知道。”接著又問。孔子說:“子路這個人,如果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國,可派他去治理軍事,至於他是不是仁者,我可不知道。”

孟武伯再問:“冉求這個人呢?”孔子說:“冉求嘛,一千戶的大縣,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家,可派他去做總管,至於他是不是仁者,我可不知道。”

孟武伯又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嘛,穿上禮服係上衣帶,站在朝廷上,可派他去和外賓會談,至於他是不是仁者,我也不知道。”

〔引述〕

仁是孔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仁是各種德行的綜合體,必須不斷地提升和擴大,很不容易完全做到。所以孔子讚美弟子,大多說有能力、有才藝、有修養,卻不敢說是一個仁人。以免弟子誤以為自己的修養功夫,已經達到孔子的要求,反而停頓下來,難以精進。

孔子這樣做,並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弟子。居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他寧可以“不知道是不是仁者”來督促弟子,更上一層樓,達到真正仁者的地步。

〔生活智慧〕

(一)仁是恭敬忠恕等德行的綜合體,仁為總體,恭敬忠恕都是仁的一部分,都不足以代表仁。孔子解答弟子請教仁是什麼時,從來沒有一一列舉過,因為內涵太多,不及一一枚舉。

(二)人有個別差異,隻能就各人的長處,把這一部分的仁發展出來。要求盡善盡美,實在不可能。人人各缺一小部分,不能構成完整的仁。

(三)仁表示理想的人格,是孔子心目中做人的綜合條件。弟子們各有所長,可以放心地加以讚美。隻有仁人這一稱呼,孔子十分慎重,不敢隨便答應。

〔建議〕

仁的核心意義,應該是自愛愛人。先愛自己,愛到自己全身充滿了愛,再向外擴展,以愛自己的心情來愛別人。

〔原文〕

九、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主旨〕

孔子讚美顏回以開導子貢。

〔注釋〕

(一)“孰愈”孰指誰。愈即勝或強。

(二)“望”即比。何敢望是不敢相比的意思。

(三)“聞一以知十”指顏回聞其一可以推知全體。

(四)“聞一以知二”子貢自謂聞其一僅能推知其二。

(五)“弗如”是不如的意思。

〔今譯〕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個比較強呢?”子貢答道:“我怎麼敢跟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便能推知十個類似的道理。我聽到一個道理,隻能推知兩個類似的道理。”孔子說:“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樣不如他!”

〔引述〕

人最好有自知之明,才不致驕傲自大。孔子問子貢和顏回誰比較好?用意並不是鼓勵子貢和別人比來比去。因為最好同自己比,不要和別人比。隻要自己不斷求取進步,根本用不著和人家比。孔子的用意,在喚起子貢的自知之明,使子貢明白自己的優點與缺失,做好正確的自我評鑒。子貢也十分謙虛,指出在聞一知十方麵,不如顏回。孔子為了安慰子貢,說他在這方麵也不如顏回。一方麵嘉許子貢誠實做出評比,一方麵給子貢很大的麵子,表示讚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