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
(一)人活著的時候,我們最好暫時不要加以論斷。對活人說三道四,基本上是不禮貌的行為,最好能夠避免。
(二)人死了,蓋棺論定。大家才依據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做出整體的判斷。原則上以品德修養為基準,先分出君子或小人,再評論其他。
(三)聖人和善人,都是全麵性的總結。單方麵或某些方麵特別有表現的人,頂多是賢人。孔子不隨便稱許某人為聖人、善人或仁者,其態度十分嚴謹。
〔建議〕
讚許他人,必須根據事實。現代人出口便說“俊男、美女”,不值得欣喜,更不能信以為真。
〔原文〕
二十六、子釣而不綱,弋(yì)不射宿。
〔主旨〕
孔子有愛物的仁心。
〔注釋〕
(一)“綱”可能是網的筆誤,即用大繩結網來捕魚。
(二)“戈”是古人用箭射飛鳥的方法。
(三)“宿”指棲息在鳥巢裏的鳥。
〔今譯〕
孔子用釣竿釣魚,並不用大網捕魚;用箭射飛鳥,卻不射殺棲息在鳥巢裏的鳥。
〔引述〕
孔子把釣魚和射鳥,當做生活的調劑。用單竿釣魚,才能享受寧靜的樂趣。若是改用大網捕魚,那不成了漁夫?射空中的飛鳥,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藝。如果射殺鳥巢中的鳥,還有什麼技藝可說?
〔生活智慧〕
(一)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講求合適的方法。休閑和娛樂,也不能例外。釣魚、射鳥,不能造成太多的傷害,才算是正當的娛樂。
(二)釣魚、射鳥,不能造成濫捕、濫殺,以免造成物種的生存危機。少量捕殺,反而有利於物種的優生。孔子當時,不一定有這樣的意識。但是他的行為,已經合乎保護物種的要求。
(三)人類不能夠為了增加生活的樂趣,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責任。否則人為萬物之靈,很可能變成人為萬物之賊。
〔建議〕
培養愛護動植物的良好習慣,從娛樂、休閑生活中詳加體會和實踐。
〔原文〕
二十七、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zhì)之次也。”
〔主旨〕
孔子自述不裝成很有知識。
〔注釋〕
(一)“不知而作”指不知道而裝成知道。
(二)“識”即記憶。
(三)“知之次也”次於上智的人。知,同“智”。
〔今譯〕
孔子說:“大概有一種自己對事理不明白而裝做知道的人,我決不會這樣做。多聽別人各種不同說法,選擇其中好的去依從,多觀察並且記在心裏,這樣也可以僅次於上智的人了。”
〔引述〕
沒有什麼知識,卻要裝做有很多知識的人,到處可見。搞不明白原先的用意,便急於創新,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也是常見的現象。孔子認為他沒有這樣的毛病,用意即在提醒大家,不要這樣比較好。
“不知而作”,便是所知或知道得不明確,就妄言妄行。這種事情,孔子自己說明不敢做,也不願意這樣做。必須認識清楚,衡量正確,然後才有所言或有所行,這是負責的態度。
後麵子張篇,把謹言慎行的道理說得更為詳細,可以對照著用心領悟。
多聽、多想、把要緊的牢記在心,不敢說很有知識,也差不多了。
〔生活智慧〕
(一)不知道裝成知道,不明白裝做明白。如果是一般人,為害並不大。因為大家不重視他們,也不相信他們,所以闖不了什麼大禍。
(二)有名望的人,遇到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若是為了麵子關係,裝成明白、知道,那就為害很大。由於大家相信他們,也喜歡聽他們的話,或者看他們所寫的文章。擴散出去,害很多人,當然是大禍害。
(三)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要想樣樣都明白,都知道,實在十分困難。寧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得起自己,也不致害別人。
〔建議〕
千萬不要為了虛假的麵子,冒充自己什麼都知道。遇到不知道的事情,趁機多學習,才是聰明人。
〔原文〕
二十八、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主旨〕
孔子以寬大的心態教化世人。
〔注釋〕
(一)“互鄉”是鄉名,其鄉風俗惡,難與言善。
(二)“與”即稱許。
(三)“潔”為修養,潔身自好。
(四)“往”指從前。
〔今譯〕
互鄉的人不講道理,很難與他們交談。有一個互鄉的少年求見,孔子居然接見他。弟子們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說:“我讚許他上進,不讚成他後退,又何必太過分呢?他潔身自好求上進,我讚許他現在的潔身自好,不必追究他的過去啊!”
〔引述〕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凡是有心求取上進,沒有不提供機會,並且加以激勵。像互鄉這樣閉塞的小村莊,由於資訊不足,與外界的往來不多,難免自以為是,很不容易和他們溝通。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有心向上的少年,孔子當然不會因為難以溝通而放棄。弟子們詫異不解,孔子趁機告訴大家,做人處事最好不要過分!
〔生活智慧〕
(一)難以溝通的人,大多由於主見太重、成見太深,而且所見不多。我們最好保持諒解的心態,用更寬廣的包容,來對待他們。
(二)一個人有求取上進的心,就應該給以激勵。不應該因為他的過去,有什麼不合適,便輕易放棄。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有心向善,則是可喜的現象。
(三)自己的行為,若是引起懷疑,最好趁機做出合理的說明。這種機會教育,稍縱即逝,必須好好把握。因為時過境遷,再來說明,效果很可能不如預期。
〔建議〕
不能好為人師,誤人子弟。但是遇到有心向善的人,必須及時加以激勵,勸導其慎選明師,以免害了自己。
〔原文〕
二十九、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主旨〕
孔子認為隻要有心,求仁並不難。
〔注釋〕無
〔今譯〕
孔子說:“仁德離我們很遠嗎?我想求仁德,仁德也就來了!”
〔引述〕
裏仁篇已經說過:隻要決心行仁,沒有人會力不從心的。孔子認為仁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他直接指出仁不遠離我們,隻要我們有心求仁,仁就出現了,隨時可以獲得。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仁,是做得了主的,可見仁就在我們的心裏,隨時可以拿出來應用。這一番話,肯定了現世的價值。人既沒有與生俱來的“原罪”,也不必舍離現世,以追求死後的世界。
“仁”十分可貴,而且不難做到。隻要養成每日反省的習慣,想想自己有什麼不合乎仁的要求,逐一了列舉出來,設法加以改善,促使自己減少不仁,而增加仁的表現。隻要有決心,人人都做得到。
〔生活智慧〕
(一)依照仁心采取行動,便是善行。不依照仁心而動,即為惡行。善行使人心安理得,惡行令人心神不寧。多行善行,才能避免惡行。
(二)行善避惡,自主權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謹記自作自受的人生規律,時時自我警惕,敦促自己走上正道。
(三)欲仁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當下一念,立即想到仁德,依仁心而行動,便是修己的良好成效。
〔建議〕
凡是行動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樣做心能安嗎?憑良心做事,仁就出現了。我們的行為,可善也可惡,完全在乎自己的一念之間,必須十分警惕。
〔原文〕
三十、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主旨〕
同姓通婚原本違禮,孔子為了護君,代為受過。
〔注釋〕
(一)“陳司敗”指陳國的司寇。司敗是官名,即司寇。
(二)“昭公”魯君,名禂。
(三)“黨”指袒護別人的過錯。
(四)“取”同“娶”字。魯與吳都姓姬,依古禮不能同姓結婚。
〔今譯〕
陳國的司寇問孔子:“魯昭公懂得禮節嗎?”孔子說:“懂得禮節。”
孔子退出。陳國的司寇向孔子的弟子巫馬期作揖,請他進來,向他說:“我聽說君子不袒護別人的過錯,君子也會袒護別人的過錯嗎?魯君娶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夫人,於是叫做吳孟子。魯君如果算懂得禮節的人,那誰不懂禮節呢?”
巫馬期將這段話轉告老師孔子,孔子說:“我很幸運,如果有過失,人家一定會知道。”
〔引述〕
這一段記載,重點在最後一句。孔子無意中袒護了魯昭公的短處,被批評為犯了護短的過失。孔子知道了,十分坦然地接受批評,還慶幸有人願意明說,使他更加警惕,以後加倍小心。
〔生活智慧〕
(一)人非聖賢,不可能完全不犯過失。孔子無意間為魯昭公護短,說他是遵守禮法的君主。引起陳司敗的質疑。一般人大多惱羞成怒,或者采取強辯的態度,不肯認錯。孔子輕鬆地自嘲,別人都可以犯錯,隻有我不可以。
(二)職位愈高,名望愈大,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目。稍為有一點錯誤,就很可能被用用放大鏡來檢視。所以必須更加謹慎,力求減少犯錯。
(三)若是事實已經發生,最好像孔子這樣,不一定正式地承認錯誤,卻輕鬆地自我嘲笑,也算是一種認錯。
〔建議〕
勇於認錯,大家更加欽佩。惱羞成怒,大家笑在肚子裏。
〔原文〕
三十一、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主旨〕
孔子不掠美也不盲從。
〔注釋〕
“歌而善”指唱歌唱得好。
〔今譯〕
孔子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自己再和一遍。
〔引述〕
唱歌的目的,應該是激發我們心中最豐富、最深邃的精神生命。以期提升高尚的情操。具有這樣的功能,才叫做正樂。通常所聽到的,特別是現代的歌聲,有很多靡靡之音,並沒有這樣的作用。
大家能欣賞,也懂得欣賞,良好的歌者,自然產生。現代人不能欣賞,也不懂得欣賞。隻想抓住機會,便自己炫耀一番。弄得好壞不分,達不到樂教的目的。
有人唱得好,一定要把機會禮讓給他,使大家享受耳福,並從中獲得和諧的教養。
大家搶著唱,膽子大的優先。不但浪費大家的時光,而且使大家飽受噪音的痛苦,說不定提早耳聾,更是不幸。和一和,豈不是更好?
〔生活智慧〕
(一)唱歌的時候,若是歌詞和情感相應,並沒有絲毫的掩飾,自然真情流露。遇到這種情況,孔子認為機會難得,所以請他再唱一遍,自己和聲相應,享受其中的樂趣。
(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篇)快樂而不過濫,悲哀卻不致傷神,這種發而皆中節的音樂,才是對人生有助益的樂教。
(三)歌而善,便是正樂。唱得最好的,帶頭主唱,其餘小聲和應,在和諧中同樂,為什麼要搶著唱,拿著麥克風不放呢?
〔建議〕
從人唱我和中,培養欣賞的態度。禮讓為先,實在大家公認此時此地,必須出來領唱,才能當仁不讓。更不要以為從此可以不讓,或者表麵上禮讓,和應時卻喧賓奪主。
〔原文〕
三十二、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主旨〕
孔子自謙對於仁道還不能身體力行。
〔注釋〕
(一)“文莫”是努力求學的意思。
(二)“猶”即“同”。
〔今譯〕
孔子說:“努力求取學問,我大概還可以跟得上人家;至於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能做到。”
〔引述〕
孔子說他和大家一樣,努力追求學問。我們可以說他謙虛,但他則是說實在話。因為他並不是天生的什麼都知道,還是跟大家一樣,經過不斷的努力,才有那麼好的學問。他這樣說,也可以說是鼓勵大家的意思。惟有活到老學到老,才不致落伍,現代人應該更加明白這個道理。
身體力行,一部分還可以做到,大部分如此,實在很不容易。樣樣都做到,恐怕很少有人達到這種地步。
孔子說他還沒有做到,是謙虛,也是實話。我們把孔子當做聖人,是一種尊敬,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這樣看待孔子和自己,比較實在,更符合事實。
〔生活智慧〕
(一)孔子自謙不能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們反而大力加以讚揚,說他不但是君子,而且是聖人。名聲是禮讓出來的,愈客氣大家愈認定這樣。
(二)我們並不否認有些名聲是爭取來的,甚至於用金錢買得的。假若實至名歸,經得起大家的考驗,其實也無傷大雅,不必過分計較。如果虛有其名,很快就被大家發覺有名無實,那就不攻自破,有也等於無了。
(三)成為一個君子,是人人都可以努力的共同目標。成為聖人,那就不是眾人一致的理想。我們不要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卻應該以君子的標準來自我要求。
〔建議〕
先要求自己,成為家中有用的一分子。再要求自己,成為組織中有用的人。
〔原文〕
三十三、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主旨〕
孔門弟子深知謙虛是老師的美德。
〔注釋〕
(一)“抑”即“或”。
(二)“雲爾”即如此,這樣。
〔今譯〕
孔子說:“如果說我是聖人、仁者,我怎麼敢當?或者說我在這兩方麵不厭煩地學習,不懈怠地教人,倒還可以這樣說!”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們所學不到的啊!”
〔引述〕
仁代表毫無私欲的公心,已經非常不容易做到。聖比仁的標準還要高,更是難得的成就。孔子是不是聖人?是不是仁者?並不是他自己說了算。反而應該是大家的認定,才能算數。孔子自己謙虛,說不敢以聖人和仁者自居,是最佳的示範。他說自己不過是努力不倦,朝向仁和聖的目標前進,同時也不停地鼓勵和教導別人,一起走向仁的目標。這樣反而引起大家的崇敬。他的弟子公西赤,字子華,便由衷地敬佩,坦然承認這樣的風範,正是弟子們所學不到的。
〔生活智慧〕
(一)自己誇讚自己,便是老王賣瓜,當然說自己的瓜甜,令人不敢相信。買過的人,齊口同聲地稱讚,大家當然深信不疑。
(二)仁的定義,孔子從來沒有提過。因為大公無私,對每一個人來說,有不同的認知,也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最好由各人體認,才能真正用心。否則口頭背仁的定義,很容易變成口頭禪,反而不用心從實踐中體會。
(三)仁者不但愛人,還要愛物。這種愛天地萬物的觀念,和現代的環境保護,是一致的。萬物都是環境的一部分,都應該用愛心來加以合理的保護。
〔建議〕
培養謙虛的態度,務必真實而誠懇。
〔原文〕
三十四、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lèi)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要隨時自我省察改過而不是臨時才想抱佛腳。
〔注釋〕
(一)“請禱”指請求代為祈禱以求降福。
(二)“誄”是祈禱的文辭。
(三)“上下神祇”上下,指天地。上為神,下稱為祇。
〔今譯〕
孔子病重,子路請求代老師祈禱求福。孔子說:“有祈禱求福這回事嗎?”子路回答:“有啊!祈禱文辭上說:‘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禱’”孔子說:“我早就祈禱過了!”
〔引述〕
孔子反對迷信,卻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他認為信不信鬼神,最好由各人自行認定,才是真正的信仰自由。他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篇),神鬼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屬於不知的部分,最好暫時存而不論。
祈禱和祭祀的性質大致相同,孔子重視祭祀,當然也不反對祈禱。他問子路有沒有祈禱求福這回事,用意在測試子路的誠意。子路十分相信,孔子才說他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如果子路回答:試試看。或者不一定有效,但何妨一試。孔子大概會告訴他不必試了。孔子說他祈禱很久,真正重點,在婉謝子路的好意。因為祈禱這種事情,必須親自去做,不能委托別人代行。子路一番好意,孔子不方便明白直說,所以才這樣轉一個彎,來表明態度。
〔生活智慧〕
(一)孔子好幾次提起上帝,也承認自己有時在祈禱。但是他從來沒有認為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主宰,也沒有要求弟子要按時常常祈禱。可見他的用意,僅在勸善而已。
(二)上下神祇,表示神有很多,祈禱的對象不限於上帝。各人有各人心目中的神,想必也是一種個人的自由。
(三)孔子沒有等待子路把祈禱的內容說完,便打斷他。這不是不禮貌,而是加強由自己祈禱的重要性,使子路明白孔子的用意。
〔建議〕
要不要祈禱,由自己決定。怎樣祈求?也是自作自受。
〔原文〕
三十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主旨〕
孔子認為奢和儉都有失中道。
〔注釋〕
(一)“孫”同“遜”,謙遜的意思。
(二)“固”即固陋。
〔今譯〕
孔子說:“太奢侈就不夠謙遜,太節儉又顯得固陋,與其不謙遜,寧願固陋。”
〔引述〕
孔子沒有仇視富貴的觀念,卻十分反對過分奢侈。不但不合乎禮製的要求,而且敗壞社會風氣,引起社會的不安。過分節儉,令人覺得吝嗇,也顯得簡陋。和名份、地位不相配合,也不是正常的現象。
但是,在太過奢侈和太過節儉之中,孔子寧願選擇後者,至少不引人嫉忌,不惹人注意,也不自找麻煩。
〔生活智慧〕
(一)有人認為錢是自己賺來的,奢侈一些,有什麼關係?殊不知有人看不順眼,惱羞成怒,或者心裏不服氣,企圖綁架、打劫,反而造成社會的不安,對奢侈的人,也相當不利。
(二)生活小康即可,千萬不要奢侈。因為奢侈慣了,一旦內外環境改變,不能過同樣奢侈的生活,必然倍加痛苦。習慣小康生活,比較容易持久,自然安樂。
(三)簡陋可能令人困窘,但是和奢侈比較起來,害處較小。兩者非選一不可時,寧可選擇簡陋。隻要衛生、安全,應該不必嫌棄。
〔建議〕
生活水平,不要盲目提高。維持小康的程度,就可以了。
〔原文〕
三十六、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主旨〕
孔子論君子與小人心境有別。
〔注釋〕
(一)“坦蕩蕩”坦即平。蕩蕩是寬廣的樣子。
(二)“長戚戚”指多憂戚、常憂戚。
〔今譯〕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闊,小人心地常憂戚難安。”
〔引述〕
人的身體,本來就具有固定性和有限性,無法完全滿足人心所產生的變動性和無限性的欲求。君子有自知之明,設法避免這種身心的矛盾和衝突。使自己平靜自在,好像行走在寬廣、平坦的道路上,悠然自得。小人不能體會這種各人都有,卻不盡相同的局限性。整天費盡心機,想要胡作妄為,好像走在崎嶇不平的路麵,緊張不安,而又患得患失。
這一番話,看起來在分析君子和小人的心境不一樣。實際上在啟發我們,擺在我們麵前,永遠有兩條路。一是坦蕩蕩的君子大道,一為長戚戚的小人行徑。任由我們自己選擇,也就是考驗著自己的智慧。
〔生活智慧〕
(一)人人都有個別差異,表示大家各有不同的局限性。與其苦苦追求達不到的絕對快樂,不如退而求其次,追求自己做得到的相對快樂。
(二)安於相對快樂,久了便成為絕對快樂,不再有追求不真實的絕對快樂。妄想獲得絕對快樂的人,卻每每由於永遠做不到而痛苦一輩子,實在不值得。
(三)仁者不憂(憲問篇),便是君子坦蕩蕩的證明。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見我想要坦蕩蕩,也就走上君子的大道了。一切由自由做主,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建議〕
緊張不安,實在不如舒坦自在。即使在困難、窮苦的情境當中,仍然不能夠改變樂道的心情。
〔原文〕
三十七、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主旨〕
記孔子容貌溫和安詳,嚴肅有威儀。
〔注釋〕
(一)“厲”即嚴肅。
(二)“猛”指凶猛。
〔今譯〕
孔子的態度溫和而嚴肅,有威儀卻不凶猛,恭敬而安詳。
〔引述〕
態度溫和,並不表示處事可以馬虎。做起事情來,嚴肅而正當,大家才會安心。一天到晚嘻皮笑臉,抓住機會就要搞笑,是辦不成大事的。
儀表莊重,才有相當的威嚴。但是性情剛猛,卻令人不敢接近,缺乏親和力。性情平易近人,配合莊重的儀態,應該是大家歡迎的樣子。
對人恭敬,並不能流於諂媚、討好。內心舒暢安泰,才是充實的表現。自然安詳地遵守禮節,最合乎要求。
這三句話,並不是孔子自己說的。而是弟子們經常親近孔子,所歸納出來的形象,中和安詳,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生活智慧〕
(一)溫和中帶有嚴正,大家才不敢隨便冒犯,卻又樂於親近。若是溫和得令人忘記了應有的禮節,勢必引起忍無可忍的不良後果,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二)威而猛,太凶了,令人害怕得躲都來不及。不威也不猛,有時不當一回事,也會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威而不猛,才是合理的內外配合,有剛也有柔,合乎中和的要求。
(三)恭敬得令人不安,自己也不能安寧。態度恭敬,卻沒有不安的感覺,對方才會坦然地接受。因為彼此的感情,是相通的,產生交互的作用。
〔建議〕
把孔子這種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中和形象,當做學習、仿效的榜樣,不斷地力求提升自己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