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2 / 3)

〔建議〕

時時為他人設想,給予合理的尊重,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

〔原文〕

十、顏淵喟(kuì)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主旨〕

顏淵讚歎孔子學問道德的博大精深。

〔注釋〕

(一)“喟然”是感歎聲。

(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彌即益、更加。指孔子的大道愈仰望它,愈顯得

高大;愈鑽研它,愈顯得堅實。

(三)“瞻”指向前看。

(四)“循循”是有次序的樣子。

(五)“卓爾”即卓然,高大的樣子。

(六)“末由”是無從的意思。

〔今譯〕

顏淵喟然感歎:“孔夫子的道理,實在高深,愈仰望它,愈顯得高大;愈鑽研它,愈顯得堅實;看它好像在前麵出現,忽然又到後麵去了。夫子依次序一步步導引我,先教我博學文章典籍,然後教我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我想停止學習,也不可能,已用盡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麵前,我雖然想跟上夫子,卻無從跟得上啊!”

〔引述〕

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各方麵的表現,都十分傑出。他對老師,更是非常欽敬。這樣的師生感情,實在難能可貴。令人羨慕之至!

〔生活智慧〕

(一)孔子諄諄善誘,弟子們欲罷不能。隻有啟發式的教學,才能收到這樣美妙的效果。彼此都有誠意,才做得到。

(二)學生尊師重道,老師言教身教並重,這是師生應有的倫理。如果不能這樣,老師販賣知識,而學生則購買知識,那就成為交易行為,未免太商業化了。

(三)師道不尊,學生不尊敬老師,是現代教育功能不彰的主要關鍵。若是不能改善,師生之間的感情,必受影響。

〔建議〕

各行各業,都需要教育化。但是隻有教育,絕對不能企業化。

〔原文〕

十一、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

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

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主旨〕

孔子誠實不欺,不做任何越禮的事。

〔注釋〕

(一)“臣”指家臣。

(二)“病間”為病情稍好。

(三)“久已哉”的久字,在這裏和“疚”字相通,是愧疚的意思。

(四)“行詐”指做詐偽的事。

(五)“大葬”即卿、大夫的葬禮。

〔今譯〕

孔子病重,子路派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料理後事。孔子病稍微好些,便說:“子路做這種詐偽的事,使我覺得很愧疚!我沒有家臣,卻假裝有家臣,我騙誰呢?騙上天嗎?而且我與其由家臣送終,倒不如由弟子們送終!縱使不能以卿、大夫的葬禮,難不成就沒有人來料理喪事嗎?”

〔引述〕

變通是應該的,變得離譜就是亂變,那是不應該的。子路應變,卻沒有顧慮孔子的身份和立場,以致變得不合理,所以孔子指責他,說是詐偽。孔子平生最重視誠信,也十分注重正名。他不喜歡造作,更不希望讓世人覺得他違反禮製,使人產生言行不一致的懷疑。

由學生辦理喪事,或者由臣子辦理,孔子寧願選擇前者,並不是有所偏愛,而是名正言順,比較合理。

〔生活智慧〕

(一)子路是好心好意,想讓老師風光一些。殊不料孔子十分不快,因為違反了他一貫的主張,使他覺得很愧疚。

(二)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子路並沒有這樣做,所以才弄巧成拙,好心做壞事,這就是思慮不周到的不良後果。

(三)孔子當時並沒有官位,子路這樣處理,便是詐偽。別人也許無所謂,孔子這樣做,一定有很多人議論紛紛。身份地位不同,不能夠同日而語。

〔建議〕

替人家辦事,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重要的決定,最好征得當事人的同意。

〔原文〕

十二、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yùn)櫝(dù)而藏諸?求善賈(gǔ)而沽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主旨〕

孔子不輕易求官,寧可等待合適的機會。

〔注釋〕

(一)“韞櫝”指藏在櫃中,韞即藏。櫝即櫃。

(二)“善賈”即好價錢。

〔今譯〕

子貢說:“假如這裏有一塊美玉,把它放在櫃子裏藏起來呢?還是找個好價錢賣掉?”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在等待好價錢呢!”

〔引述〕

子貢有意試探孔子,是否有出任官職的願望?他不方便直說,卻婉轉地用美玉來代表老師,問孔子想不想賣掉自己?也就是出任官職的意思。

孔子當然明白子貢的用意,卻也不一本正經地回答:隻要情況合適,自然不會放棄機會。他同樣采取婉轉的方式,順著子貢的話,表示自己正等待有人出價,有好價錢就賣!這種彼此尊重的良好溝通方式,生動而有趣。

〔生活智慧〕

(一)不方便直接詢問,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既然受到詢問者的尊重,就不應該裝做聽不懂,或者不願意回答,甚至於告訴詢問者,不必這樣拐彎抹角了,有話直說就好了,使對方難堪,也就是不尊重對方。

(二)孔子學問道德,都令子貢十分敬仰。為什麼不出任官職?卻使子貢非常納悶。借著美玉來詢問一番,也是學生對老師的好意和敬意,孔子當然不會不喜歡。

(三)如果孔子不想回答這樣的問題,隻要把我字拿掉就好了。把我待賈者也,改成待賈者也,也就可以了。

〔建議〕

有時候婉轉一些,來個拐彎抹角,更顯得溝通的藝術,十分美妙。但是,應該直說的時候,仍然要明白直說。

〔原文〕

十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主旨〕

孔子感歎大道不行,想隱居九夷。

〔注釋〕

“陋”指文化閉塞落後。

〔今譯〕

孔子想搬到東方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兒太閉塞落後了,怎麼能居住呢?”孔子說:“隻要君子去住,好好教化他們,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

〔引述〕

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我們不知道。但是他借著這樣的構想,來啟示大家,對君子來說,沒有地方是閉塞、落後的。隻要君子願意發揮教化的功能,熱心協助落後地區的百姓,很容易縮小城鄉的距離。何陋之有?正是君子應有的抱負,展現君子可以移風易俗的能力。孔子借著這一番話,提醒大家,若是大道不行,住在哪裏都一樣,全都是簡陋、閉塞而落後。

〔生活智慧〕

(一)現代人喜歡移民,移到哪裏去?選擇比現在居住的地區更開發、更繁華,難道想去當次等百姓?選擇比現在居住的地區更閉塞、更落後,是不是想去當寓公,充闊佬?選擇和現在居住的地區同一等級,去那裏做什麼?既居住於此,就安於此地,好好生活,豈非省事、省力?

(二)為了工作,不得不遷居異地。這時候大多爭取繁華的地區,到那裏為富貴人士打工,自己形同奴隸,返鄉時還沾沾自喜。甚至於偽裝成富人,欺瞞家人鄉鄰,何必!

(三)逃難時沒有選擇的能力,就算逃到簡陋、閉塞、落後的地方,還不是安全便好,誰敢嫌棄地方簡陋、物資缺乏,資訊不靈通呢?

〔建議〕

外界的環境,很多不是我們所能夠控製的。盡量不要因此而影響到內在的情緒,反而應該隨遇而安,以內在的情緒,來妥善適應外在的環境。

〔原文〕

十四、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主旨〕

孔子自述正樂的功效。

〔注釋〕

(一)“樂正”指訂正音樂。

(二)“雅頌”即音律不相同的兩種正樂。

〔今譯〕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的篇章和曲調修正好。使雅、頌恢複原來適當的位置。”

〔引述〕

雅、頌各為詩的一種體例,也各為一種音樂。這裏所說的,是音樂的部分。把它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以發揮音樂教育的功效,便是孔子正樂的工作。

〔生活智慧〕

(一)孔子認為音樂教育,可以端正人的性情。並不是純粹的娛樂,而是寓教育於音樂,必須正樂,才能收到功效。

(二)音樂是一種藝術修養,最好先安靜下來,用心聆聽,然後才逐漸深入,領悟其中的涵義。像現代這樣吵吵鬧鬧的音樂,恐怕隻有噪音,很難陶冶人的性情。

(三)各得其所,便是明確定位。人生在世,不過是各自定位。我們要各得其所,就必須盡心盡力,才有希望。

〔建議〕

多欣賞正樂,少接受噪音的幹擾,才能夠心平氣和!

〔原文〕

十五、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

哉?”

〔主旨〕

孔子自述致力忠順孝悌,訓勉弟子。

〔注釋〕

“出”指出仕朝廷。

〔今譯〕

孔子說:“出門到朝廷任官,能盡心奉事長上,回家同樣侍奉父兄,遇有宗族親戚的喪事,盡力遵從禮法,喝酒節製,不被酒所困擾,以上幾件事,我做到了,又算得了什麼呢?”

〔引述〕

何有於我哉?這一句話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是“我到底做到了那些呢”?或者“這幾件事當中,有哪些是我做到的呢”?第二種是“我就算都做到了,又算得了什麼呢”?第三種則是“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可見中國文字彈性之大,實在不容易了解真正的用意。我們設身處地,站在孔子的立場,選擇第二種解釋。但是,我們也包容其餘兩種說法,因為怎麼說都可以。

和上司處得好,卻不能奉承、討好、諂媚。和父母兄長處得好,並不能事事都順從。喪事要盡禮,喝酒不過量。這些都是基本修養,不做不行,做到了也不算什麼。

〔生活智慧〕

(一)我們常常把基本修養,當作平凡的要求,不加以重視。因而不知不覺中,反而掉以輕心。大意之下,變得不重要了。

(二)實際上,平凡的道理、平淡的生活、平實的態度,才十分重要。隻要真正做得到,已經非常了不起,值得欣慰。

(三)孔子所說的這四件事,既平凡又平實,務必用心做好,使自己奠定良好的修養基礎,才能夠更上一層樓。

〔建議〕

從小地方做起,不要輕視、忽略,養成重視根本的態度。

〔原文〕

十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主旨〕

孔子感歎歲月匆匆,鼓勵大家愛惜光陰。

〔注釋〕

“逝”是往、去的意思。

〔今譯〕

孔子站在河邊,看著流水,說:“歲月的流逝就像這流水啊!日夜不停地往前奔流。”

〔引述〕

水流為什麼不斷?因為上有水源,下有大海作為去處。時間為什麼不間斷?由於人類有曆史,可以上下連接。如果不傳承古聖先賢的道理,曆史就不連續,人們也就忘本了。世事多變,但是人心的德性可以不變。有變有不變,才能夠生生不息,細水長流。

〔生活智慧〕

(一)時間沒有白天晚上的區分,一分一秒地流逝。人的作息,卻應該有白天、晚上的不同,才能獲得健康。

(二)時間一去不複返,生命有限,顯得時間非常寶貴,必須珍惜每一分鍾,善加利用以自我提升,不可浪費。

(三)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人對時間的運用,卻十分不公平,有人善用,有人則浪費。顯示各人對時間的認識和把握,各有不同。

〔建議〕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怎能不珍惜?

〔原文〕

十七、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主旨〕

孔子感歎世人不能誠心好德。

〔注釋〕無

〔今譯〕

孔子說:“我不曾看過愛好道德就像愛好美色那麼深切的人!”

〔引述〕

世間的事物,大多是相對的。有看得見的美色,便有看不見的道德。一般人對於看得見的美色,莫不十分喜歡。認為自己有欣賞的眼光,更有愛好的欲求。至於看不見的道德,不知道什麼緣故,總是產生了不同樣的熱忱!

孔子這一句話,並不是敘述句,而是感歎句。他看到這樣的情況,卻非常不以為然。認為大家最好提高警覺,至少應該做到好德如好色,以提高道德的水平。

這裏所說的“德”,和《學而篇》“民德歸厚矣”的意思並不相同。後者隻有事實意義,不提出價值判斷。這裏的“德”,則具有價值判斷,隻有良好的品德,才稱為“德”。

〔生活智慧〕

(一)美色是有形的,凡是有形的,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愈來愈褪色,愈來愈難看。道德是無形的,反而由於無形,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往往愈變愈好,愈受到歡迎。

(二)美色容易使人目眩神迷,錯失了人生的正途。道德令人心智成熟,不斷反省改進,獲得自由和自主,提升生活的價值。

(三)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不在於美色,而在於美德。我們無法因為欣賞美色,便改變自己成為美人。我們有了道德典範,倘若加以仿效,很快就能提升自己的道德。

〔建議〕

促使自己,至少要好德如好色。

〔原文〕

十八、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

進,吾往也。”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要自強不息。

〔注釋〕

“簣”即竹筐、竹籠,是盛土的竹器。

〔今譯〕

孔子說:“就好像堆一座山,就差一筐土而沒有完成。這時停了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像在平地上要堆一座山,雖然隻倒上一筐土,要繼續不斷堆上去,也是我自己繼續堆上去的啊!”

〔引述〕

我們常說功虧一簣,意思是就差一筐土而沒有完成,實在十分可惜。但是沒有人叫我停下來,而是我自己停下來的,要怪誰呢?功敗垂成,是自己造成的惡果,必須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自作自受,是宇宙共同的法則。

愚公移山,應該是從一筐土開始,隻要出乎自動,加上永不停止,一直到移動整個山,才告停息。這種精神用來為學做事,哪裏有不成功的?

〔生活智慧〕

(一)停止,一定要止於至善,也就是合理的時候,才可以停下來。否則,不但開始的時候,不應當停止;就算快要完成的時候,也不能停止。當然,方向錯誤時,必須停下來做好調整,也不能就此停止呀!

(二)前進或上進,不但快要完成時,一定要堅持;就算剛開始時,也應該堅持。這是無限的自由和完全的自主,所以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

(三)前進或停止,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外在的因素。因此不如意時,便怨天尤人。實際上內在的因素,作用力更為強大。阻擾,是自己在阻擾;誘勸,當然也是自己在誘勸。別人的,我們可以拒絕;自發的,才難以改變。

〔建議〕

不管過去犯了多少過錯,從現在開始,調整好方向,自願而且不停地求取上進,永不嫌晚。

〔原文〕

十九、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主旨〕

孔子讚許顏淵勤學不懈怠。

〔注釋〕

(一)“語”即告訴。

(二)“惰”指懈怠。

〔今譯〕

孔子說:“把道理告訴他,他便照著去做一點都不懈怠的,隻有顏淵吧。”

〔引述〕

顏回是孔門家貧而好學的典範,不但謙虛,而且能夠聞一知十,孔子非常讚賞。認為顏回的優點,在告訴他道理之後,立即勤奮地實踐,是其他弟子所做不到的。

即知即行,甚至於從實踐中學習,是十分有效的學習方法。顏回能夠不懈怠地實踐,符合學而時習之的要求。

語之而不惰,也可以解釋為告訴道理的人,說多久都不覺得厭倦。表示教得很有興趣,所以不懈怠。學生受教,聽懂了並不照著去做;聽得似懂非懂;聽了半天根本不懂。再熱心的老師,有時都會懈怠下來。遇到顏回這樣的學生,一教便會,立即付諸實踐。當然教得很起勁,不致於懈怠。?

〔生活智慧〕

(一)教與學是互動的,教得愈好,學得愈快;學得愈好,教得愈起勁。師生雙方麵互動良好,功效才會提高。

(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教的人十分熱心,聽的人卻無精打彩。再怎麼教,學習效果也不會好。

(三)學習態度是師生關係良好與否的重要因素,不急於發問,先仔細聆聽,再舉一反三,思慮深入而周全,有疑問時再發問。知道了,就趕快去行。

〔建議〕

養成即知即行的習慣,今天就開始,不要等待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