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3 / 3)

〔原文〕

二十、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主旨〕

孔子追念顏淵生前優異的表現。

〔注釋〕“進”和“止”是相對的,不進即止,不止則進。

〔今譯〕

孔子說到顏淵,歎道:“可惜啊!我隻看到他不斷進步,從沒看過他停止住的。”

〔引述〕

雍也篇和先進篇都記載“有顏回者好學”,以孔子對“學”的高標準要求,能夠達到“好學”的程度,在孔門三千弟子當中,確屬罕見。

這一句話,是好學的顏回,竟然短命死了,孔子十分悲傷,感歎地說:可惜、可惜!可惜什麼呢?這樣好學的年輕人,不斷地進步,從來沒有停滯不前的現象。為什麼老天讓他這樣英年早逝?實在令人痛惜。?

〔生活智慧〕

(一)學問重要,健康也很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體健康,才有做學問的本錢,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

(二)顏回早死,告誡大家再有學問的人,如果不幸早死,不能把所學貢獻給社會,以造福人群,實在十分不幸。

(三)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顏回隻進不退,便是活一天就學一天,永遠不停止的效果,難怪孔子這樣讚美他。

〔建議〕

確立終生學習的信念,並且堅持活一天就要學一天。

〔原文〕

二十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主旨〕

孔子訓勉弟子求學要精進不懈。

〔注釋〕

(一)“苗而不秀”苗指禾苗成長。秀即開花。

(二)“實”指結實,結穗。

〔今譯〕

孔子說:“禾苗成長後而不開花,是有這樣的情形。開花卻不結實的,也有這樣的情形。”

〔引述〕

禾苗成長卻不開花,就算開花,也不一定結實。孔子透過這種植物界的真實現象,反映到人的為學。不開花、不結果,原因在不能即時灌溉,或者不能持續所致。人的為學,也是不能學而時習之,或者未能持之有恒,值得大家警惕,自求改過。

〔生活智慧〕

(一)一個人必須學而時習之,並且持之有恒,才能夠有所成就。否則年齡一天天增長,學問道德卻不一定有成。

(二)顏淵早死,就算學而有成,也發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孔子是不是用這樣的話,來惋惜顏淵的英年早逝呢?

(三)大花、小花都是花,大果、小果都是果。隻要肯學、肯實踐,無論再小的成就,也是成就,值得自豪。

〔建議〕

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自策自勵,千萬不可鬆懈!

〔原文〕

二十二、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把握時間努力精進。

〔注釋〕

(一)“後生可畏”指後生的年輕人動力十足,其勢可畏。

(二)“焉”即安,怎麼?

(三)“聞”指名望,名顯於世。

〔今譯〕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如現在這一輩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名望,那也不足敬畏了!”

〔引述〕

後生為什麼可畏?在於年輕人的成長空間很大,如果立定誌向,而又自覺地堅毅奮勇,未來的發展無可限量,當然有後來居上,青出於藍的機會。

若是自恃年輕便是本錢,卻不知珍惜寶貴時光,也不能立誌圖強,更不知走上正道。這樣的年輕人,一轉眼就到了四五十歲的壯年時期,仍然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地方,大概這一輩子也不過如此,不值得敬畏了。

〔生活智慧〕

(一)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是一句老話。年紀大的總覺得道德修養,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十分擔憂。年輕人科學、技藝學得快,也學得好。品德修養卻愈來愈不重視,以致社會風氣,日趨敗壞,當然令人擔心害怕。

(二)到了四五十歲,步入壯年時期,如果在品德修養方麵,依然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可以證明在這方麵的用心不夠,相當於自暴自棄。我們推斷他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並不過分。

(三)後生可畏不可畏?完全看年輕人自己的作為,同樣是自作自受。我們先抱定可畏的心態,提供年輕人大好的機會,看他們怎樣表現,到了壯年時期,再判斷其可畏不可畏,比較妥當。

〔建議〕

不管自己現在怎麼樣,都要努力修養品德。至少在品德方麵,令人不敢輕視,人生才有價值。

〔原文〕

二十三、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yuè)乎?

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能虛心接受他人的告誡與勸導。

〔注釋〕

(一)“法語之言”是嚴正告誡的話。

(二)“巽”即委婉。

(三)“說”同“悅”字。

(四)“繹”是尋思探究的意思。

(五)“末如之何”即無可奈何。末即無。

〔今譯〕

孔子說:“嚴正告誡的話,能不聽從嗎?真正聽了而改過才可貴啊!委婉勸導的話,能不喜悅嗎?要能尋思出話裏真義才可貴啊!如果隻是喜悅而不仔細尋思,隻是當麵聽從而不真正改過,那我也沒辦法了!”

〔引述〕

有人肯當麵指責,提出嚴正的警告,是多麼難得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仔細聆聽呢?聽清楚、弄明白之後,趕緊改過,這才是“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對我們大有助益。

委婉勸導時,應該受到尊重而衷心喜悅。但是歡喜之餘,必須舉一反三,尋思話中的真意,才能獲得可貴的啟示。

了解別人的話,用來改正自己。兩者缺一,就算孔子再生,也將束手無策,徒歎奈何了!

〔生活智慧〕

(一)人家說話語氣不佳、態度不好、表情嚴肅,我們往往惱羞成怒,認為過分嚴厲而承受不了,結果自己學不到東西,聽不懂道理,實在是害了自己。

(二)人家說得委婉,說得客氣,我們卻不當一回事,馬虎應付過去。最好提醒自己:客氣絕非福氣,好好省思,及時改過為妙。

(三)當麵批評,總比背後議論要好,至少我們聽得見,能夠及時改過,做出補救的動作,以免誤了大事。

〔建議〕

聽到不好聽的話,最好心存感激而不惱羞成怒。

〔原文〕

二十四、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說明〕

這一番話,已出現在學而篇。可再參閱,或許會有新的領悟。

〔原文〕

二十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要立定誌向。

〔注釋〕

“匹夫”指平民。

〔今譯〕

孔子說:“三軍雖然人數眾多,還可以把他們的主帥俘擄過來;一個普通百姓,卻不能改變他的心誌!”

〔引述〕

大國的軍力強大,揮動在左中右三軍,就算數量眾多,我們還可以用更為強大的力量,把他的主帥掠奪過來。但是一個普通平民,如果誌向堅定,任憑多大的威脅利誘,都很難加以改變。

人的意誌一旦確立,他的心便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也獲得真正的自由。既不受他人的左右,也可以拒絕所有外來的壓力。如果不是這樣,所立的即為假的意誌。

〔生活智慧〕

(一)立誌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沒有辦法代人立誌,也不能委托他人代為立誌。自作自受,絕無例外。

(二)不誌於道,而誌於其他,是自甘墮落,我們無能為力,也挽救不了。親者痛仇者快,從這裏可以看出端倪。

(三)不要太早立定誌向,以免由於不知而誤了自己。孔子主張三十而立,三十歲時才確立誌向,應該更加妥當。

〔建議〕

檢視自己的意向,是不是合乎正道?

〔原文〕

二十六、子曰:“衣敝縕(yùn)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主旨〕

孔子讚美子路,也告誡他不可自滿。

〔注釋〕

(一)“衣敝縕袍”指穿著破舊的絲棉袍。衣是動詞,穿著。敝指破舊。縕就是

絲棉或亂麻。

(二)“狐貉”是以狐貉的皮製成昂貴的皮衣。

(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詩經衛風雄雉篇的句子,說一個人沒有嫉妒的

心、貪取的心,所做的事一定不會是壞事。忮即忌害。臧是善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穿破舊的袍子,和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會覺得慚愧,恐怕隻有子路可以做得到罷。詩經上說:‘不害人、不貪取,怎麼可能做出不好的事呢?’”子路常誦讀這兩句話。孔子說:“這隻是起碼的道理,為什麼老是‘臧’個不停呢?”

〔引述〕

穿著破舊,會不會覺得難為情?特別是和穿著華麗的人站在一起,會不會十分不安?這也是自己的感覺,與他人無關。自己覺得品德修養不輸給別人,穿著什麼,大可不必介意。孔子讚美子路,認為他在這方麵的表現,和平日的好勇逞強,完全不一樣,是出於內心的自安,所以值得鼓勵。若是表麵上裝成不在乎,心裏卻憤憤不平,或者勉強自己不要在穿著上比高低,那就不值得讚揚了。

不忮不求,當然是良好的修養。可是已經養成習慣,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就不必經常誦讀,以免使人誤解子路不過是用這句話來勉強自己,才裝成十分安寧的樣子。反而顯得很不自然,變成用不怕輸來安慰自己,也是一種逞強。孔子不是不欣賞這一首詩句,而是在這種比較特殊的狀況下,不讚成子路經常誦讀。他不方便嚴肅地製止,免得造成誤解,以為這一首詩真的不好,才采用這種幽默的方式,告訴子路誦讀一兩次就可以了,不要老是“臧”、“臧”、“臧”地,“臧”個不停。

臧是善的意思,但是在這裏,孔子隻取其音,並沒有牽涉到它的義。

〔生活智慧〕

(一)穿著破舊,並沒輸給人家的感覺,才是自安的表現,心中泰然,沒有什麼難為情。若是居於不怕輸的心理,那就是逞強。勉強自己不要不安,仍然有所不安。

(二)對學生該讚揚的要加以讚揚,該告誡的也要加以告誡,這是老師的責任,

也是為人師表的素養。學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務必不客氣地指出,使其

更為精進。

(三)不恥是不以貧寒為恥,而不是不恥那些穿著華麗的人。貧寒或富貴,在德性自安的人眼中,應該沒有差別。

〔建議〕

不要不怕輸而勉強自己,最好做到沒有輸的感覺。因為人格平等,何必在

衣著方麵分出高下?

〔原文〕

二十七、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彫也。”

〔主旨〕

孔子以鬆柏譬喻君子的節操。

〔注釋〕

“彫”同“凋”,即凋謝。

〔今譯〕

孔子說:“天氣寒冷,然後才知道鬆柏的堅貞,在草木中是最後凋零的。”

〔引述〕

天氣溫暖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鬆柏在植物群中,並不特別引人注目。到了寒冷的時候,植物大多凋零,這時耐寒的鬆柏,才顯得青翠如常,十分難得。

太平時代,小人比君子還要活躍。一旦遭遇變亂,小人紛紛逃避,隻有君子才挺得住,雖死無憾。

〔生活智慧〕

(一)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東西或許是新的好,人卻是老的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老人,才真正靠得住。

(二)荀子說過: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君子必須經過嚴格的考驗,才證明自己確實有能耐。

(三)看不起鬆柏精神的人,很容易為小人所包圍,不知不覺冷落、疏遠了君子。到了危難的時候,才後悔不已。

〔建議〕

君子要耐得住寂寞,到了天寒地凍,才露出鬆柏精神,令人刮目相看,便是經得起考驗。

〔原文〕

二十八、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主旨〕

孔子談論知、仁、勇三達德。

〔注釋〕古時候說“知”,大多指智慧。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

〔引述〕

知者不惑的知字,是智慧和知識的合稱。有智慧得以合適運用知識,有豐富的知識可供智慧活用,當然不惑。

仁者樂天知命,明白宇宙法則,即為人人自作自受,也知道命可以改,也無法完全改變,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的範圍內自作自受,還有什麼好憂愁的?所以不憂。

孔子認為“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勇應該是見義而有所為,所以我們常說“見義勇為”。有勇而無義,叫做亂。(陽貨篇)勇而無禮,也是亂。(衛靈公篇)勇而合義,勇而有禮,自然不懼。

〔生活智慧〕

(一)知者樂水,善於運用思慮。有如流水周流各地,並不停滯在某一角落,比較不容易迷失,所以不惑。

(二)仁者樂山,知道不變有不變的好處,尤其道德的要求,永遠不能改變。既然如此,不如隨遇而安,所以不憂。

(三)勇和知、仁並提,一方麵要用來求仁,一方麵要接受知的指導。自然合禮、合義,不至於亂,所以不懼。

〔建議〕

以知、仁、勇三達德,不斷自我修持。

〔原文〕

二十九、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

與權。”

〔主旨〕

孔子指導弟子進學的程序。

〔注釋〕

(一)“可與”即可以和別人一起做某件事。

(二)“適道”為趨向正道。適即前往。

(三)“權”指權衡輕重,使合於義。

〔今譯〕

孔子說:“可以和他一起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趨向正道;可以和他一起趨向正道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立定在正道上;可以和他一起立定在正道上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權衡事理的輕重。”

〔引述〕

學習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情,問題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的,也各有各的方式。要誌同道合,形成學習型組織,共同朝向仁道而努力,可能十分困難。在一起學習容易,要建立共識很難。就算有一些共識,堅持的態度也未必一致。要求步調一致,同心協力,產生堅強的團隊力量,那就更加困難。有了堅定的原則,為了因應內外環境的變動,必須權宜應變,以求合理,實在非常不容易。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看法,是在一起學習,彼此互動。最好建立共識,以便聚合大家的力量,共同為同一理想而奮鬥不懈。由共學而適道,再由適道而凝聚大家的意誌力。促使大家不折不撓,共同堅持既定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二)有了堅定的原則,容易僵化而難以應變。無法權衡當時的利弊得失,做出合理的調整。這時候持經達變,有原則的應變,才能夠找出合理的平衡點。

(三)立是堅持,權為應變。執經達權,也就是持經達變。這是易經給我們的智慧,不可不變更不得亂變。雖然十分不容易,卻必須用心學習。

〔建議〕

培養持經達變的習慣,講求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製宜的方法,力求做人、做事,都盡量恰到好處。

〔原文〕

三十、“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

遠之有?”

〔主旨〕

孔子借詩譬喻仁道不遠。

〔注釋〕

“唐棣之華”四句,是當時孔子的弟子們誦讀的詩。唐棣為樹名。華,同“花”字。偏,同“翩”字。反,同“翻”。室即家室。而為語助詞。

〔今譯〕

“唐棣之花,翩翩翻動。我難道不想念你嗎?隻是家住得太遠了。”孔子說:“隻是他沒有真正去思念罷了,又怎麼會太遠呢?”

〔引述〕

距離有兩種:一種是實際的,可以用尺度量的。一種是心理的,不能夠用尺度量的。前者是固定的,有多遠便是多遠,不具彈性。後者則是變動的,具有很大的彈性。思念真切,再遠也有如眼前,這是心理距離,可遠可近,完全由人自主。

〔生活智慧〕

(一)真誠祭拜祖先,祖先就好像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真心思念遠地的親友,同樣有如近在鄰舍,是一種感覺。

(二)我們關得住人的身體,卻關不了人的心靈。可見心靈的自由,遠較身體的自由,來得寬大,能夠遠近自如。

(三)中國人最喜歡關心別人,也歡迎別人來關心自己。關心的意思,便是把心關起來,使它跑不掉,十分方便。

〔建議〕

學習關心別人,也接受別人對我們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