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第十
〔原文〕
一、孔子於鄉黨,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pián)言,
唯謹爾。
〔主旨〕
孔子在不同的場合,表現不同的態度。
〔注釋〕
(一)“鄉黨”指鄉裏。
(二)“恂恂如”是溫和恭敬的樣子。
(三)“便便”即說話明白流暢。
〔今譯〕
孔子在自己鄉裏時,恭敬溫和,好像不大會講話的樣子。而在祖先的廟堂或朝廷上,說話清楚明暢,隻是處處保持著小心謹慎的態度。
〔引述〕
在什麼場合,表現什麼態度,這是因地製宜,並不是虛偽造作。鄉黨是宗族聚會的場所,在長輩麵前,自然要恭敬溫和,慎言寡語,以表示尊重。宗廟是祭祀的地方,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篇)用意在把禮儀弄明白,搞清楚。朝廷上大家議事,有話不能不說。情況不同,采取不一樣的方式,表現不相同的態度,才叫做恰如其分。
〔生活智慧〕
(一)我們比較喜歡有兩把刷子的人,意思是能夠隨時變通,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調整。
(二)裝模作樣和隨機應變,大不相同。前者缺乏誠意,隻是表麵功夫,很容易被識破。後者真心誠意,采取合理的因應態度,受人歡迎。
(三)能說話的人,應該怎樣說?不會說話的人,最好怎麼說?都是必要的研究課題。一直說,說到大家很討厭。完全不說,弄得大家產生誤解,都很不好。
〔建議〕
提高警覺,練習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以合理為妥。
〔原文〕
二、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cú)
踖(jí)如也,與與如也。
〔主旨〕
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的態度有所不同。
〔注釋〕
(一)“侃侃如”是和樂的樣子。
(二)“訚訚如”是中正適度的樣子。
(三)“踧踖”是恭敬的態度。
(四)“與與如”是安舒的心態。
〔今譯〕
孔子上朝廷時,和下大夫交談,態度和氣而快樂;和上大夫交談,顯出中正適度的樣子。國君臨朝時,孔子看來恭敬而心中安和。
〔引述〕
對上對下有所不同,才符合倫理的要求。孔子自己是下大夫,按照規矩在上朝時應該提早到達。和平行的下大夫同僚交談時,可以就事論事,和氣地據理直說。後來的上大夫到達時,就顯得十分嚴正,語氣比較委婉,以表示尊敬。最後國君來臨,大家肅然起敬,但是內心依然安和。
〔生活智慧〕
(一)儒家重視禮的精神表現,對事講求禮儀,對物講求禮器,對人則講求禮貌。至於政治社會製度,又有特殊的禮製。這些禮的教育,合稱為禮教。
(二)我們常聽說“禮教吃人”,便是過分僵化的結果,使人備受束縛,反而不能安泰。所以禮節的意思,即是禮也應該受到合理的節製,不能過分要求。
(三)真正的禮教,講求的是內心真誠,自然表現出有我有人的互相尊重,並非憑空設定一套死條文,來教人盲目遵守。
〔建議〕
先了解現行的禮節,力求適應,有了深刻的體會,再做出合理的調整。
〔原文〕
三、君召使擯(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
襜(chān)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主旨〕
孔子招待賓客的態度恭敬而謹慎。
〔注釋〕
(一)“擯”即接待賓客。
(二)“勃如”為勃然變色,莊嚴矜持的樣子。
(三)“躩如”是疾行的樣子。
(四)“所與立”指一同擔任接待工作的人。
(五)“襜如”是整齊的樣子。
(六)“翼如”是舒適的樣子,如鳥舒翼。
〔今譯〕
國君派孔子接待賓客,他一定麵色莊敬,走路腳步加快起來。向兩旁的人拱手行禮,有時左邊,有時右邊,衣服也隨著前後飄動。他快步走時,儀態端整美好,像鳥舒展翅膀一般。賓客退了,他一定向國君回報,“賓客已走,不會再回頭了!”
〔引述〕
孔子主張正名,現代稱為合適的角色扮演,意思是做什麼就應該像什麼。接待賓客,有一套禮儀必須遵守。何況是國君的賓客,通常稱為國賓,更應該盡禮。
人不但要充實內在的善性價值,而且要表現外在的禮貌精神。孔子的仁心,使他的禮貌儀態,更加自然親切。對國君和賓客,都照應得恰到好處。
〔生活智慧〕
(一)我們的言行,必須服從禮的指導,才能成為美言美行。所有美言美行,都應該配合不同的身份、場合,做出合理的調整。
(二)孔子可以不答應國君接待賓客,既然答應,就應該做到恰如其分,使國君和賓客都覺得滿意。所以他麵色莊敬,腳步加快,和平常不一樣。
(三)適時回報,表示工作告一段落,才是有始有終,令人覺得做事有頭有尾,也是慎始善終的一種演練。
〔建議〕
從今天起,注重自己的禮貌儀態,適時調整。
〔原文〕
一、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yù)。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氣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翼如也。
複其位,踧踖如也。
〔主旨〕
孔子上朝下朝都是恭敬而謹慎。
〔注釋〕
(一)“公門”指君主的門,朝廷的門。
(二)“閾”即門檻。
(三)“過位”指經過國君的座位。
(四)“攝齊”是牽提衣服的下擺。攝即提起。齊指衣服下擺。
(五)“等”指台階。
(六)“逞”即舒緩。
(七)“怡怡如”是和悅的樣子。
〔今譯〕
孔子進入朝廷大門的時候,恭敬謹慎,好像自己沒有容身之地一樣。
不站在門中間,不踩在門檻上。
經過國君的座位,麵色莊嚴,走路腳步加快,說話好像說不出來似的。
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彎低身子屏氣像不必呼吸似的。
出堂,下台階一級,臉色便舒緩些,顯出和悅的樣子。
下完台階快步走,就像鳥伸展翅膀一樣。
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還保持恭敬慎重的樣子。
〔引述〕
我們常說“好狗不擋路”,意思是狗也知道擋著路口,對行人十分不便。現代人似乎不明白這個道理,站在門中間,左右都不能通行。踩在門檻上,勢必耽誤他人出入的時間。經過別人麵前,慢吞吞地,好像不在乎幹擾他人。上台階氣呼呼,下台階很緊張,都是缺乏修養的不良表現。
〔生活智慧〕
(一)進出門戶時,要小心、迅速,一方麵注意安全,不要碰觸或跌倒;一方麵要迅速淨空,以免妨礙他人進出。
(二)通常說進出門戶時,不能踩在門檻上,以免招惡運。實際上是為了安全,免得一腳踏上門檻,頭頂上撞著門的頂框,發生意外傷害,說起來也真的是惡運。
(三)有人坐在那裏,或者站著和別人說話,我們最好避開遠些,以免幹擾。如果有必要經過,必須繞道而行,或者快走通過,也是必要的禮貌。
〔建議〕
對自己的起居行為,待人接物,都應該講求禮貌。
〔原文〕
五、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shēng)。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
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
〔主旨〕
記述孔子出使鄰國的禮容。
〔注釋〕
(一)“執圭”指大夫往訪鄰國,持君主的“圭”以為信物。圭即玉器。
(二)“如不勝”是好像難以勝任的意思。
(三)“上如揖,下如授”指執圭時要手與心齊,高不過揖,低不過授。也就是高不過肩膀,低不過腰際。
(四)“戰色”是戰栗的臉色。
(五)“蹜蹜”為舉足促狹的樣子。
(六)“享禮”即獻禮。
(七)“有容色”指稍有舒展的臉色。
(八)“覿”即相見。
〔今譯〕
孔子替國君到鄰國進行聘問典禮時,手拿著代表信物的圭,一副恭敬謹慎的樣子,好像力量不夠似的。執圭高不超過肩,低不下過腰際,戰戰兢兢,臉色看來有些畏懼的樣子,腳步很小,好像沿著一定的道路走似的。行享禮獻禮品時,才現出和暢的臉色。以私人身份和外國君臣會麵時,才恢複平日和悅的臉色。
〔引述〕
為國君辦事,當然格外莊重。圭並不重,顯得拿不動的樣子,便是唯恐失落的謹慎小心。行禮時,舉起圭來不能高過肩膀,向下鞠躬時,不能低於腰際,都是隆重而不隨便的表示。
聘問典禮結束時,容色舒暢,表現出完成任務的愉悅。私下與人行私見禮,當然恢複平日的樣子。
每個時期,都有不一樣的禮儀。現代社會在各種場合,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定。我們有機會參與,最好事先打聽清楚,遵照實施。遇有不方便的地方,也要事先說明。
〔生活智慧〕
(一)禮儀的規定,必然有其緣由。如果有疑問,最好請教熟悉的人士,不要隨便加以批評,擅自加以變更。
(二)入境隨俗,意思是來到不同的地方,最好遵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免引起誤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三)作為他人的代表,便應該為他人設想,顧及所代表的人士。因為這個時候的我,已經不是我本身,而是所代表人士的化身了。
〔建議〕
養成入境隨俗的良好習慣,不要我行我素,使人產生誤解。
〔原文〕
六、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當暑,袗(zhěn)絺(chī)綌(xì),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褻裘長。短又袂(mèi)。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shài)之。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主旨〕
記述孔子平日的穿著。
〔注釋〕
(一)“紺緅”紺是深青近黑色。緅指紅色。
(二)“飾”指領口、袖口裝飾用的滾邊。
(三)“褻服”指家居所穿著的衣服。
(四)“袗絺綌”指單層的葛衣。袗是單衣。絺為精葛。綌為粗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