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第十(2 / 3)

(五)“表而出之”指先著裏衣,表絺綌出之於外。

(六)“緇衣羔裘”指羔裘外加上黑衣,以求相稱。緇衣即黑上衣。羔裘為用黑羊皮製成的皮裘。

(七)“素衣麑裘”指穿麑裘外加白上衣。

(八)“黃衣狐裘”指穿狐裘外加黃上衣。

(九)“袂”即衣袖。

(十)“寢衣”即小臥被。

(十一)“居”即坐。

(十二)“去喪”指除喪。喪服期滿,除去喪服。

(十三)“帷裳”為上朝或祭祀時所穿的禮服。

(十四)“殺”即減少。

(十五)“玄”指黑色。

(十六)“吉月”即月朔,每月初一。

〔今譯〕

孔子不以深青色、紅色做領口和袖口的滾邊,也不用紅色、紫色做居家穿著的便服。夏天穿葛布單衣,裏麵一定穿內衣。冬天外麵穿黑上衣,裏麵就配黑羊皮的袍子;穿白上衣,裏麵就配白鹿皮的袍子;穿黃上衣,裏麵就配黃狐皮的袍子。在家穿的皮袍要長,右邊的袖子短,方便做事。蓋的被子為身長的一倍半。狐貉的皮毛厚,用來做坐墊。喪服除去後,任何飾物都可以佩帶。除了祭祀穿的裙子用整幅布做,其餘的一定用斜幅縫製。不穿戴紫羔皮袍和黑色禮帽去吊喪。每月初一,必定穿朝服去上朝。

〔引述〕

這裏所記載孔子的穿著,大抵和當時的習俗一樣。孔子不會在穿著方麵標新立異,或者比別人更加考究。

〔生活智慧〕

(一)衣著以儉樸、保暖、安全、衛生、方便、舒適為原則,任何奇裝異服、名牌、華麗、奢侈,實在沒有必要。

(二)衣著最好配合季節的變化,和當地的氣候,還有自己的身份和職業的需要。以合理、合適、合法為宜。

(三)在不同場合,穿著不一樣的衣著,以符合禮節的要求。如果有失禮的地方,要表示歉意,並盡早離開。

〔建議〕

注意自己的衣著,是不是合理、合適、合法?

〔原文〕

七、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主旨〕

孔子齋戒時,十分恭敬謹慎。

〔注釋〕

(一)“明衣”指齋戒前先沐浴,再換上明潔的布衣。

(二)“變食”相當於現代的吃素。

(三)“遷坐”指改變居處。

〔今譯〕

齋戒沐浴後,要換上明潔的衣服,用布做的。齋戒時一定要改變日常的飲食,不與妻室同房。

〔引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儒家主張不二過、善補過,同時提供天做為人懺悔、救贖的途徑。這和基督教的“原罪”並不相同,隻是表示以天為道,人應該依天道來反省、改善自己的言行。

要和天對談,最好齋戒以示恭敬。祭祀時也應當如此,以表示祭神如神在。這時候衣、食和起居作息,都應該有所規定,來加以約束。

〔生活智慧〕

(一)齋戒是一種恭敬、謹慎的表示。要麼不齋戒,若是認為有必要,就應該遵照禮俗,不得虛假或自行變更。

(二)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除非重大事宜,不應該常問鬼神。祭祀要定期,也是敬而遠之的意思。

(三)命在天也在我,禱自己便是向神明祈禱。凡事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先好好檢討,思慮周至,盡力而為,才是正道。

〔建議〕

如果真的要齋戒,就應該確實在衣、食、起居作息方麵,做出合適的改變。

〔原文〕

八、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食饐(yì)而餲(ài),魚餒(něi)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

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xì)。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

(fǔ),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主旨〕

孔子對於飲食相當節製。

〔注釋〕

(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指吃米飯不嫌精白,吃肉不嫌切得細小。

(二)“食饐而餲”指食糧放置過久而腐臭變壞。饐即腐臭。餲是味惡的意思。

(三)“餒”即腐爛。魚爛稱“餒”,肉腐為“敗”。

(四)“不時”指不是三頓正餐的時間。

(五)“割不正”指宰殺豬牛羊的方式不當。

(六)“不使勝食氣”即不使食肉多過飯的份量。

(七)“祭於公不宿肉”指助祭於君分得的胙肉,回來後立即分賜,不要等到隔日。

(八)“必齊如也”指必定要恭敬祭拜。

〔今譯〕

米飯不嫌舂得精白,肉不嫌切得細小。食糧放置過久變壞或變味就不吃,魚類、肉類腐敗了也不吃。食物跟平常的顏色不同、味道變了不吃。煮壞了不吃,不是三頓正餐時間不吃。宰殺方式不當的肉不吃,沒有適當的醬不吃。肉雖然多,不使吃肉比吃飯還多。喝酒依照酒量,不喝醉而惹事。街上零賣的酒、肉怕不幹淨也不吃。桌上生薑不可撤走,食物不可吃太多。

幫助國君祭祀,分回來的祭肉,當天就分送給人。祭肉不能留著超過三天,超過三天便不能吃了。

吃的時候不交談,睡的時候不講話。雖然是粗飯、菜湯、瓜類,臨吃的時候也一定要先祭拜,而且要有誠意。

〔引述〕

孔子當時,對於營養學的研究,遠不如現代發達。譬如飯食愈精愈好,便不符合科學的研究結果。這一段描述,僅供參考。主要是吃得合理,不影響健康,也不吃得難看,或者引起他人的非議,也就可以了。

〔生活智慧〕

(一)坐有坐相,睡有睡相,吃也有吃相。太過難看,就不夠體麵。有礙觀感,對自己的形象,產生不良影響。

(二)吃得營養均衡、分量恰當,最好按時用餐,少吃零食,對健康有保障。遇有特殊狀況,要合理加以調節。

(三)飲食習慣,要自己用心調整。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狀態不同。所處環境變動,最好及時調整應變,以求合宜。

〔建議〕

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及時加以改進。

〔原文〕

九、席不正,不坐。

〔主旨〕

孔子對坐席相當重視。

〔注釋〕席指坐用的坐席。

〔今譯〕

孔子看坐席擺得不端正,他就不坐。

〔引述〕

孔子當時,流行席地而坐。鋪在地上的坐席,有雙重的,也有三重的。鋪在地上,若是擺得不端正,或者移動而導致偏斜,坐下去便會影響到鄰近的坐位,造成不便。孔子在坐下之前,先把坐席端正好,是一種禮節。

〔生活智慧〕

(一)坐得正,對身體健康有助益。許多人喜歡斜著坐,翹腿、半躺半坐,對健康都有害處,最好及早改變。

(二)坐得正,才不致影響別人,是一種良好的禮節。有些人喜歡東倒西歪,甚至於倚靠在別人身上,令人厭惡。

(三)把椅子放正,才就坐。不要先坐下去,再來移動椅子。椅子放得不合適,最好順手調整一下,使別人也能夠好好安坐。

〔建議〕

坐之前,先看看坐位,起立離開時,再回頭一望。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受益無窮。

〔原文〕

十、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鄉人儺(nuó),朝服而立於阼(zuò)階。

〔主旨〕

孔子居鄉,事事守禮。

〔詮釋〕

(一)“鄉人飲酒”為古時鄉黨蠟祭飲酒的禮儀。

(二)“杖者”指老人。

(三)“儺”即迎神驅逐疫鬼的儀式。

(四)“阼階”指東階,主人站立的所在。

〔今譯〕

鄉裏舉行飲酒禮的時候,等老人都離席了,孔子才離席。

鄉人舉行儺禮驅鬼逐疫時,孔子就穿上禮服站在宗廟的東階上。

〔引述〕

居鄉的意思,現代稱為參與社區活動。若是有老年人參加,應該先讓老年人離開,年輕人才可以離去。從事各種活動,先搞清楚、弄明白自己應有的角色和位置,然後依禮而行。

〔生活智慧〕

(一)敬老尊賢,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會老,敬重老人便是看重自己。賢明的高士,往往有很好的意見,如果加以尊重,就會自動說出來,對社會做出貢獻。

(二)不同的活動,有不一樣的內容。事先明白自己的角色,參與時把應有的角色扮演好,才會普受大家的歡迎。

(三)能夠服務的,不惜出錢出力。接受服務的,要表示謝意,並且提供良好的回饋。共襄盛舉,使社區活動多彩多益,促進和諧發展。

〔建議〕

盡量參與社區活動,扮演好應有的角色。

〔原文〕

十一、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

〔主旨〕

孔子與人交往,都有真正的誠意。

〔注釋〕

(一)“問”即問候,慰問。古時向人問候時,致送禮物以表情意。

(二)“康子”即季康子,魯國的大夫。

(三)“饋”即饋贈,送物予人。

(四)“未達”即未明藥性。

〔今譯〕

孔子派人探訪他邦友人,一定再拜然後送他上路。

季康子派人送藥給孔子,拜謝後接受,告訴使者:“我不完全明白這藥的用法,不敢試服。”

〔引述〕

拜送被指派的使者,是向所訪問的人,表示敬意。看不起使者,實際上也等於看不起自己。

藥是良藥,同時也是惡藥。服藥之前必須明白藥的性質和使用方法,否則隨便服用,實在十分危險。

〔生活智慧〕

(一)藥品必須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有效,才能夠問世。服用藥品,應該問明藥性和服用方法,以免誤用而引起後遺症,反而遭受傷害。

(二)不要隨便贈送藥品,增加受贈人的困惑,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最好征得受贈人的同意,才能贈藥。

(三)送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衡量雙方的身份、地位和交情,以及旁人的觀感,做出合理的判斷。否則禮是送了,有時反而弄得雙方都不愉快。

〔建議〕

不要隨意贈送藥品,也不要隨便服用不明白性質和使用方法的藥品。

〔原文〕

十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主旨〕

孔子重視人命,愛物次之。

〔注釋〕

“廄”即馬房。

〔今譯〕

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來,問:“有人受傷嗎?”不問馬有沒有燒傷。

〔引述〕

仁人愛物,是孔子的主張。但是人重於物,則是以人為本的表現。假若馬房失火,孔子問馬而不問人,大家有什麼感受?關心馬的安危,不應該優先於人,所以孔子暫時不問馬。要問也可以,隔一下再問,急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