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第十(3 / 3)

如果這匹馬特別重要,大家也會主動提出來,用不著孔子詢問。

〔生活智慧〕

(一)先人後動物,未必就以人為重而以動物為賤。對被詢問的人,也是一種尊重。先後次序,最好不要顛倒。

(二)如果隻問動物而不問人,便是有意侮辱,認為人不如動物,對被詢問的人,也是一種不敬的表示。

(三)特殊情況,可以詢問人和馬有受傷嗎?至少人馬並提,而且先人後馬,才顯得對人的關心,仍然高於對馬。

〔建議〕

有任何事發生,先關心人,然後才關心事物。

〔原文〕

十三、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

於君,君祭,先飯。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主旨〕

記載孔子對於國君的禮敬。

〔注釋〕

(一)“腥”即生肉。

(二)“薦”指進奉祖先。

(三)“君祭先飯”古時臨食前必祭,君祭則己不祭而先吃飯,好像為國君先嚐一下的意思。

(四)“東首”指古時臥病者常居北邊窗下,國君來探視時,則暫遷南邊窗下,頭部在東邊。國君臨榻前,正好是南麵。

(五)“加朝服拖紳”指臥病不能著衣束帶,又不可著睡衣見君,所以蓋朝服於身上,又加大帶於朝服上,大帶的一端還要垂下來,看得很明顯。

(六)“俟”即等待。

〔今譯〕

國君賞賜煮熟的食物,必定將席位擺正,坐下來先吃。國君賞賜生肉,必定煮熟,然後祭於祖先。國君賞賜牲畜,必定要蓄養著。陪國君吃飯,在國君食祭時,先為國君嚐飯。

臥病時,國君來探視,頭向東邊臥著,身上蓋朝服,拖著大帶。

國君有命令召見,不等待仆人備好馬車,立刻動身前去應命。

〔引述〕

先吃長上所賜的食物,是一種恭敬的態度。就算要和別人分享,也應該先吃一口,表示讚美的意思。

祭拜祖先,按理要用熟食。所以生肉要先煮熟,才可以祭拜祖先。祭神,可以全豬全羊,又當別論。

活的動物要飼養著,表示不忍心的意思。等待祭祀時再殺,是居於實際的需要。

陪長上吃飯,要有一定的禮貌。長上來探視病情,也應該表示敬謝的意思。

〔生活智慧〕

(一)對長上,對平輩和對晚生後輩,各有不同的禮節,這是倫理的要求。做到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一視同仁,沒有上下之分。

(二)古代流傳下來的禮節,有很多已經產生很大的改變。我們不可能保持古禮,卻應該明白本來的用意,以維係原有的精神,才是繼舊開新。

(三)現代人仍然不應該沒大沒小,使長上不願意諄諄賜教,以致失去良好的學習機會。對長上有禮貌,並且時常請教,對自己有助益,千萬不可錯失良機。

〔建議〕

對長上恭敬,表示自己所受的教養良好,等於增加父母的光彩,一定要努力學習,養成習慣。

〔原文〕

十四、入太廟,每事問。

〔說明〕這一句已見八佾篇,請參閱。

〔原文〕

十五、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主旨〕

孔子交友,特重義氣。

〔注釋〕

(一)“殯”指死者入殮後,停厝待葬。

(二)“饋”即饋贈。

(三)“祭肉”為祭拜祖先所供奉的肉。

〔今譯〕

朋友死了,沒有家人處理後事,孔子說:“由我來料理一切喪葬事宜。”

朋友贈送禮品,即使是馬車這樣貴重的東西,都不必拜受;除非是祭肉,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

〔引述〕

為朋友料理喪事,是一種義氣。不拜謝貴重的物品,是居於朋友有通財之義。至於接受祭肉時必須拜謝,則是表示對贈送的人,感謝他的祖先。因為祭神之後,祭肉在情理上已經屬於他的祖先,現在拿來分享,當然要拜謝。

〔生活智慧〕

(一)為無主的屍體做喪事,一直到現代,都是一種善事。朋友死亡,若是沒有親近的人主辦喪事,居於友情,當然應該主動出來幫忙。

(二)朋友贈送物品,並不一定不能拜謝。而是看交情、論關係,有時不謝比謝還要令人感動。因為大恩不言謝,對父母不能謝,朋友的交情有如一家人時,也不必謝。

(三)太貴重的禮品,原則上不能接受。如果可以接受,必然有特別的原因。好像已經不是拜謝就可以表示內心的感覺,所以反而不拜謝。

〔建議〕

不要隨便接受過於貴重的禮品,以免引起誤解。

〔原文〕

十六、寢不屍,居不客。

見齊(zī)衰(cuī)者,雖狎(xiá),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xiè),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zhuàn),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主旨〕

孔子居家生活時時誠敬、事事誠敬。

〔注釋〕

(一)“屍”指仰臥有如死人。

(二)“居不客”即在家裏不把自己當做客人。

(三)“狎”即親近。

(四)“褻”是熟悉的意思。

(五)“貌”即禮貌。

(六)“式”同“軾”,指車前的橫木。

(七)“負版者”指持著邦國圖籍的人。

(八)“作”即起身,表示敬意。

〔今譯〕

睡臥時不挺直四肢像死屍一樣,在家時不使自己嚴肅得活像客人。

看見穿喪服的人,雖然平日很親近,也一定改容表示哀悼。見到戴禮帽的卿大夫和盲人,雖然原本熟悉,也一定以禮貌對待。坐車遇到穿喪服的人,身子向前傾,手伏車前橫木表示敬意。對手上拿著國家圖籍的人也一樣。朋友盛宴招待,必定肅容起立對主人表示敬謝。遇打急雷、刮大風,必定變臉色表示不安。

〔引述〕

在不同場合,要有不一樣的態度。對不一樣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禮貌。就算在自己家裏,也必須重視禮節,表現出合理的行為。

天氣有重大的改變,必須提高警覺,做出必要的因應,以預防災禍。

〔生活智慧〕

(一)睡有睡相,在客廳臥睡時,頭部必須朝外,以免被誤為死人。因為隻有死人,才可以頭在內而腳朝外地安放。

(二)在家裏,一家人有一家人的親情。若是嚴肅得像客人那樣,便會影響彼此之間的親近,反而引起不安。

(三)不論任何人,隻要家有喪事,我們都應該表示哀悼的意思。人死為大,生時的恩怨,都應該一筆勾消才好。

〔建議〕

在家和家人相處,要有一家人的親情,但是,仍然要有一家人應有的倫理。父母對待子女,兄長對待弟妹,都有相對待的道理,必須遵守。

〔原文〕

十七、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妄(親)指。

〔主旨〕

孔子在車上也謹守規矩。

〔注釋〕

(一)“綏”為可供挽手上車的繩索。

(二)“疾言”指急速言談。

(三)“親”應該是“妄”的誤傳。

〔今譯〕

上車時,必定端正站立,手拉上車的繩索。坐在車內時不回頭看,不急速講話,也不用手指東指西。

〔引述〕

坐車有坐車的規矩,送客也有送客的禮貌。孔子上車時,先站好,拉緊上車的繩子。現代叫做車未停妥,保持安全距離,不要亂動。車停穩了,再依序上車,勿爭先恐後。坐在車內不要東張西望,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以免引起誤會。車子動時,說話要慢一些,人家才聽得清楚。不要隨便舉手指東指西,以免重心不穩,影響他人,或者自己坐不穩,發生意外。

〔生活智慧〕

(一)等車的人,必須遵守規則。在劃定的等候線後麵,按先後次序排隊。不要貼近、碰觸前麵的人。不要插隊,也不要並列排隊。更不應該推由代表排隊。公共秩序,是一個地方居民修養的表現,不可不注意,以免貽笑外人。

(二)上車時不要推擠,不能推前麵的人。大家順序上車,既輕鬆、安全又愉快。上車後禮讓婦孺老幼,以及行動不方便的人,優先入座。在車內勿高聲喧嘩,飲食笑鬧。

(三)待車完全停穩,再依序下車。這時候先看清外麵情況,安全下車後,迅速離開。不要推擠在車門邊,妨礙後麵的人下車。站立時,要和車體保持距離,尤其不能站在車後,避免倒退時引起傷害。

〔建議〕

上下車和坐車,都應該遵守規矩,由自己做起。

〔原文〕

十八、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

(jù)而作。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要識時務。

〔注釋〕

(一)“色斯舉矣,翔而後集”記載孔子在山中行走,子路襲取雌雉,其餘驚嚇迅速高飛,飛翔一圈又回來聚集一起。

(二)“山梁”指山間的橋梁。

(三)“共”同“拱”字。

〔今譯〕

子路在山間橋梁上襲取一隻雌雉,其他的雉驚駭飛起,在天空飛翔一圈又停在橋上。孔子責備子路說:“你襲取橋上歇息的雌雉,怎麼算是得時宜啊,怎麼是得時宜啊。”於是子路兩手拱住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鳥三次舒張羽翼,然後飛走了。

〔引述〕

做任何事情,適合時機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時機和情勢,做起來十分順當。否則便是不識時務,有違時令。喪失正當性,便成為不正當的行為。

孔子當時,有感於鳥能得其時,人卻不得其時。子路沒有這種警覺性,居然去襲取雌雉。孔子用“時哉!時哉!”來啟發子路,要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看看當時的情況,是可為還是不可為?不應該想做就做,令人覺得不識時務。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單獨存在。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時空一改變,對一件事情的觀感和評價,也就隨著有所改變。

(二)察言觀色,如果用來討好、奉承或諂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徑。若是用以了解當時的氣氛,判斷是否可以采取那些行動?便是高度警覺性的表現。

(三)識時務者為豪傑,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時機和情勢的需要,為眾人所歡迎。否則不合時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勢必影響彼此的關係,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

〔建議〕

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隻是不能用來討好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