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第十一
〔原文〕
一、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主旨〕
孔子主張采用禮樂應遵從先進,崇尚樸質。
〔注釋〕
(一)“先進”指前輩。
(二)“野人”即質樸的郊野鄉民。
(三)“君子”是相對於“野人”的城市人。
〔今譯〕
孔子說:“前輩製作的禮樂,重質樸,就像鄉下人;晚輩製作的禮樂,重文飾,就像城市人。如果要由我采用,我還是遵從前輩!”
〔引述〕
雍也篇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裏所說的野人,應該是質勝過文的意思。質是實質,內心誠樸,外表未必看得出來。文指文飾,外表很好看,也很容易看出來。先把握禮樂的實質,誠於內,再追求外表的文飾,就是孔子所說的野人。反過來,文勝質的君子,若是內心不夠真誠,便成了偽君子,還不如野人。孔子的意思,是鼓勵大家先重視誠於內,再來講求形於外。
〔生活智慧〕
(一)禮是生活規範,通稱為禮儀。鄉黨篇舉很多有關禮的規定,全都要先求誠於內,然後才講求形於外。否則虛有其表,並無實質的意義。瞞得了一時,騙不了長久。
(二)樂為藝術修養,與禮相配合。樂主和而禮主敬,若是內不和卻隻有外敬,那就成為令人厭惡的鄉願。虛偽的外表,並沒有實質的是非。
(三)一個人如果隻注重形於外的禮儀,缺乏內心的悅樂,必然死守刻板的儀式,有時還會殘酷寡恩,十分可怕。
〔建議〕
多充實內在,重視誠於內的修養。然後才講求形式的美觀,加強形於外的禮儀。
〔原文〕
二、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主旨〕
孔子追思在陳、蔡共患難的幾個弟子。
〔注釋〕
(一)“陳、蔡”兩個國家的國名,在今河南、安徽一帶。孔子曾受困於陳、蔡,路阻糧絕。
(二)“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孔子的弟子。
(三)“言語”指外交辭令。
〔今譯〕
孔子說:“以前跟我在陳、蔡共患難的幾位學生,現在都已經不在門下了。”在德行方麵,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言語方麵,好的有:宰我、子貢。在政事方麵,好的有:冉有、子路。在文學方麵,好的有:子遊、子夏。
〔引述〕
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四十一歲時不幸去世。他在品德修養方麵,表現傑出。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都是名列德行科的優秀弟子。
宰我利口善辯,列名言語科前茅。子貢本名端木賜,小孔子三十一歲,孔子曾經指責他太喜歡辯解。後來由於出使遊說表現良好,所以也列名言語科。
冉有小孔子二十九歲,子路小孔子九歲。兩人相差二十歲,卻同樣在治理能力方麵,有良好表現,所以列名政事科。還有一科名為文學,子遊小孔子四十五歲,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在文學方麵,都十分出色。
這些傑出的弟子,當孔子在陳、蔡受困時,都跟隨在孔子左右。現在各奔前程,分散各地。孔子想及當年的情況,似乎十分思念。
〔生活智慧〕
(一)孔子當年並沒有像現代這樣,實施分科教育。隻是述而篇記載孔子教導
弟子文、行、忠、信四種科目,弟子們是否因此做出四種區分,我們並
不清楚。
(二)分科教學固然有很多好處,但是缺乏通識的專才,往往隻知其一,不知
其二,產生很多偏頗的見解,對於事物的了解和判斷,增加不少困難。
(三)現代社會知識爆炸,分科教學似乎很難避免。我們隻能夠自覺地擴大自
己的視野,增廣自己的學習領域,以期逐漸趨於通才,比較能夠思慮得
周詳,觀察得周密。
〔建議〕
和不同領域的朋友多往來,以期擴大自己的視野。
〔原文〕
三、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yuè)。”
〔主旨〕
孔子讚許顏淵悟道敏捷。
〔注釋〕
(一)“非助我者”指顏淵很容易聽懂道理,很少質疑問難,對老師似乎並沒有增益。
(二)“說”同“悅”。
〔今譯〕
孔子說:“顏淵啊!他不是使我在教學上有所增益的人!對於我所講述的道理,他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引述〕
孔子曾經說過:知我者,顏回也!對於顏回的讚賞,可以想見。這樣聰敏的弟子,對老師很少提出問題。從教學相長的觀點來看,對老師反而沒有什麼幫助。
〔生活智慧〕
(一)學生多提問題,增加老師的深思,甚至於還要另外尋找數據。對老師來說,當然有很大幫助。教學相長,從這種角度來看,多問的學生,對老師實在有貢獻。
(二)不問問題,未必就不是好學生。顏回很少發問,卻表現得十分傑出,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名列前茅。老師固然歡迎愛發問的學生,也不能忽視不發問的學生。
(三)對師長的話,最好不要立即加以反對,不妨多想想,有疑問提出來請教。老師畢竟學有專長,不容輕視。
〔建議〕
尊師重道,從不輕易反對老師做起。但是有疑問,就應該提問,聽不懂還要再問。
〔原文〕
四、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主旨〕
孔子讚美閔子騫的孝行。
〔注釋〕
(一)“間”即非議,讀去聲。
(二)“昆弟”指兄弟。
〔今譯〕
孔子說:“閔子騫真有孝心啊,別人對他的父母兄弟,都說不出什麼閑話。”
〔引述〕
閔子騫有沒有被人家說閑話,和孝或不孝,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可能在外麵一本正經,言行都十分慎重,回家後使父母生氣,令父母傷心,外人也未必知曉。
沒有人非議他的父母兄弟,為什麼凸顯出閔子騫的孝心呢?因為他並沒有盲目地聽從父母兄弟的話,以致做錯事而連累了父母兄弟,受到他人的非議。
儒家說孝,隻有說孝心、孝道、孝行,並沒有說孝順。因為加上一個順字,很容易引起凡事都應該順從的誤解。事實上合理的當然要順,若是不合理的,就不能順從。
盲目順從,把責任推給父母兄弟,當然是不孝。
〔生活智慧〕
(一)不令父母受辱,是子女孝心的表現。父母的話若是合理,子女一定要順從。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是人,不免偶爾發生不合理的指令,子女就不能盲目接受。
(二)父母的指示即使不合理,子女也不能夠立即反應出來,否則便是不孝。不妨先答應下來,隔一段時間,待父母冷靜下來,再向父母反映,說不定父母很快就改變過來。如果一時改不過來,也可以再等一下,重提一遍,效果應該不錯。
(三)不盲目順從,實際上是保護父母兄弟良好聲譽的有效方式。盲目順從,好像很有孝心,結果卻害了父母兄長,這一個道理,可以在家庭中建立共識,互相諒解。
〔建議〕
養成不盲目順從的習慣,從現在開始。
〔原文〕
五、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主旨〕
孔子讚美南容的慎言。
〔注釋〕
(一)“南容”孔子弟子南宮適,字子容,也稱南容。
(二)“三複”一日多次複誦。
(三)“白圭”見《詩經·大雅·抑》篇:“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在勉人慎言。
(四)“兄之子”指侄女。
〔今譯〕
南容每日多次誦讀白圭這首詩,孔子做主把侄女嫁給他。
〔引述〕
白圭之玷,指白圭的瑕疵,尚可以磨光。而禍從口出,很難加以修複。孔子曾經讚美南容具有政治智慧,知道進退的要領。現在又指出南容讀到白圭之玷的詩句,反複再三,深深領悟其中的要旨。前後都在說明,孔子做主,將侄女嫁給他,是經過仔細考慮的,很有道理。
〔生活智慧〕
(一)說話很不容易,特別是和中國人溝通,應該更加謹慎。我們的警覺性很高,懷疑心很重,非常容易出差錯。
(二)口才好的人,常常被認定沒有信用。尤其是口快的人,更是如此。輕諾者必寡信,說起來相當有道理。
(三)讀到詩句,能夠反複朗誦,思慮再三,深入體會,當然更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若是勤加實踐,必有成效。
〔建議〕
讀書要多加思慮,務求明白真正的用意。
〔原文〕
六、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主旨〕
孔子悲歎顏淵早逝來激勵其它弟子。
〔注釋〕
(一)“季康子”魯國的執政大夫。
(二)“亡”同“無”。
〔今譯〕
季康子問:“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淵的最好學,不幸卻英年早逝,現在沒有那樣好學的弟子。”
〔引述〕
山東曲阜孔府的東邊,有一座顏廟,用以祭祀孔子的第一大弟子顏回。他是弟子中讀書最為用功的,很少提問,卻能夠深切地體會。
一般人能夠舉一反三,已經很了不起。據說顏回能夠聞一知十,難怪孔子對他這樣器重。
〔生活智慧〕
(一)一個人有多高的天資,我們真的不知道。唯有透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夠
加以證明。我們一生努力,不過為了證明我們的天資到底有多高。可見人人需要努力,沒有人能夠例外。
(二)天生的資質良好,若是後天不努力,不可能有好成就。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看起來聰明,實際上不然。
(三)學問很重要,健康也十分要緊。顏回早逝,大家都非常惋惜,孔子更是傷心。我們一方麵要仿效顏回的好學,一方麵則應該愛護身體,重視健康。
〔建議〕
培養愛好學習的興趣,同時加強自己的健康。
〔原文〕
七、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主旨〕
孔子處理事情都力求合乎禮義。
〔注釋〕
(一)“顏路”是顏淵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弟子。
(二)“槨”即外棺。
(三)“鯉”是孔子的兒子伯魚,死於孔子七十歲時,享年五十。
(四)“不可徒行”指古時大夫不可以徒步行走,因為諸侯賜給的馬車是不可以賣掉的。
〔今譯〕
顏淵死,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子用做顏淵的外棺。孔子說:“不管有才能或沒有才能,說來都是自己的兒子啊。以前我兒子鯉去世時,也隻有棺而沒有外棺。我那時也沒有把車子當做外棺使用,因為我還要跟從在大夫後麵,依禮是不可以步行的。”
〔引述〕
顏淵是顏路的兒子,孔鯉是孔子的兒子。就算顏淵比較有才能,孔鯉比較沒有,總歸都是自己的兒子。居於父子的親情,找一副外棺,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曾經擔任過大夫的職位,依禮不能步行。所以孔鯉死時,並沒有把車子當做外棺。對於顏路的請求,孔子為了遵從禮法,也不得不加以拒絕。
〔生活智慧〕
(一)孔鯉死於孔子七十歲,顏回死於孔子七十一歲。孔鯉在先而顏回在後,孔子既不能以車子作為孔鯉的外棺,當然也不可能答應用車來當做顏回的外棺。這一點顏路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提出來比較好。
(二)既然顏路提出這樣的要求,孔子也不能礙於情麵而勉強答應,以免引起他人的議論。何況依禮不能步行,孔子還需要留下車子使用。
(三)如果孔子答應顏路的請求,對自己的家人,要如何交代?是不是偏愛弟子而忽視親生的兒子?不應該答應的,必須斷然拒絕。
〔建議〕
對於不應該答應的要求,必須委婉拒絕。從現在開始,養成這樣的習慣。
〔原文〕
八、顏淵死。子曰:“噫(yī)!天喪予!天喪予!”
〔主旨〕
孔子哀傷聖道失去傳人。
〔注釋〕
(一)“噫”為哀歎聲。
(二)“天喪予”指道若不傳有如天喪己。予即我。
〔今譯〕
顏淵死了,孔子歎道:“唉!天要亡我!天要亡我!”
〔引述〕
顏回陪同孔子登泰山,回曲阜後,不久就病死了。孔子十分悲傷,老淚縱橫地感歎:老天把顏回帶走,大道的傳人早逝,豈不是天要亡我嗎?真的是天要亡我呀!
一個人到了老年,必然會想到自己的傳人是誰?如果傳不下去,這輩子的理想,不就等於落空了嗎?
顏回在孔子的心目當中,是大道的最好傳人。如今不幸英年早逝,不免有“完了、完了”的悲痛。
西方人信仰上帝,有些國家以基督教為國教,也就是舉國人民共同的信仰,在這種情況下,開口“阿門”閉口“上帝”,並沒有什麼人會反對,或者產生反感。中華民族崇尚宗教自由,並沒有國教,實際上各種信仰都有,也能夠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因此在公開場合,不適宜表現自己的宗教信仰,也不能采行任何宗教儀式。所以我們用“天”來代表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是一種十分高明,而且也尊重每一個人的方式。
〔生活智慧〕
(一)我們不要迷信,卻不能不相信上天的存在,具有大道的意誌和力量。天人合一,畢竟是最為理想的假設。
(二)一個人活著,如果死後一了百了,沒有人記得住,那有什麼價值?一家人處得融洽,至少可以活在家人心中。
(三)一家人都處不好,怎麼可能和外人處得好?所以先修身再齊家,然後才可以談論其它的事情。
〔建議〕
家人相親相愛,死後大家都忘不了,便是永生。
〔原文〕
九、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主旨〕
孔子因聖道失去傳人而極度哀傷。
〔注釋〕
(一)“慟”即悲痛。
(二)“夫人”為此人,指顏淵。
〔今譯〕
顏淵死後,孔子去吊喪,哭得很悲痛。跟從的人說:“老師過於悲傷了!”孔子說:“真的過於悲傷嗎?我不為他而悲傷,還要為誰而如此悲傷呢?”
〔引述〕
要找一個值得信賴的傳人,真的很不容易。孔子當時,大道難以實行。好不容易才發現顏淵這一位可靠的傳人,卻不幸比孔子還要早死,怎麼不令人傷悲、哀痛?
〔生活智慧〕
(一)幼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孔子都遇上了,如今兒子剛過世不久,心愛的弟子又英年早逝,孔子的心情悲痛,可想而知。
(二)男人不掉眼淚,也不必堅持。孔子哭得很傷心,哪裏不掉眼淚?隻要哭得正,合乎人情義理,何必強忍?
(三)隨從的弟子們,勸孔子節哀順變,是一種尊敬,也是出於愛護。孔子說不能不悲傷,也是出於至情,令人感動。
〔建議〕適當地抒發喜、怒、哀、樂的感情,做一個正常人。
〔原文〕
十、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主旨〕
孔子雖極度哀傷顏淵的死,仍謹守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