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隻憑言語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錯誤;我隻憑相貌衡量人才,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錯誤。看來是不該以貌取人的呀!”
溫故而知新
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
【注釋】
①溫故而知新:故,已經學過的知識。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心得】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
【故事鏈接】
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有個叫顏回的。有一次,顏回問孔子:“獲得新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麼?”孔子回答說:“獲得新知識有許多途徑:向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在交往、生活中自學等。”顏回又問:“還有別的途徑嗎?”孔子回答:“溫故而知新,也就是說,溫習已經學習過的東西,可以由此獲得新的認識和體會。我之所以提出‘溫故而知新’,是因為新知識的獲得與原有的知識是有關係的,溫習舊知識有助於獲得新知識。”顏回高興地說:“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師的說法去做。”孔子點頭微笑,表示認可。
學與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注釋】
①罔:迷惑、糊塗。
②殆:疑惑、危險。
【心得】
孔子說:“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故事鏈接】
王羲之很小就喜歡書法,每天都拿著毛筆認真地練字。每當父親問王羲之長大了要幹什麼時,王羲之總是說要當書法家。
為了讓兒子實現願望,父親把王羲之送到當朝最著名的大書法家衛夫人那裏學練字。
衛夫人有許多學生,她每天給學生們講解完練字的要領後,再讓學生們每天練五十篇字。雖然王羲之每天勤奮苦練,但進步總是不大。王羲之很喜歡鵝,常常站在池塘邊看鵝在池中戲水。王羲之寫不好字,因此同學們都嘲笑王羲之是“大笨鵝”。
王羲之難過極了,這天他沒有練字就跑到池塘邊散心。衛夫人找到他,問他為什麼不練字。王羲之告訴衛夫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寫不好字,可能自己真是隻“大笨鵝”。衛夫人告訴他,不管學什麼都不能“死用功”,應該多思考、多觀察,這樣才能領悟學問的真諦。聽了衛夫人的話後,王羲之開竅了。
慢慢地,王羲之變得會思考了。他還是經常去池塘邊看鵝,但從鵝的神態中悟出了許多書法的運筆方法,把它們運用到了書法中。
後來,經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他成了有名的書法家,並被人們尊稱為“書聖”。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③也。”
【注釋】
①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以東)人。孔子早年的學生,常年跟隨著孔子,比孔子小九歲(公元前542~前480)。
②女:同“汝”,你。
③知:同“智”,智慧聰明的意思。
【心得】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故事鏈接】
西漢時期,漢景帝的兒子劉德被封為河間王。他雖然是皇子,卻並不高傲自大,仍然虛心好學。
劉德對先秦文化特別感興趣,費盡心思地在民間收集了許多先秦的書籍。劉德把這些書分門別類地整理起來,然後仔細地做起了研究工作。幾年後,他對先秦的文化有了很深的造詣。
有一次,劉德到長安看望當了皇帝的哥哥劉徹。劉徹正好和一些學士們在談論古代的學術問題。劉德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就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聽了起來。學士中有一個人看了不少先秦的書,他自認為無人能比,就信口開河,誇誇其談起來。劉德聽出他的話中有許多錯誤,就加以糾正。
那個學士見劉德學識那麼豐富,再也不敢開口了。大家見劉德所說的東西都有根有據,這才知道他是先秦文化的大學問家,紛紛向他請教。對於大家提出的問題,劉德知道的就仔細地向大家解說,不知道的,就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大家見他雖然身居高位,卻依然治學嚴謹,一點也沒有浮誇的習氣,都佩服極了。
後來,班固在漢書裏對劉德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