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①第三(1 / 2)

八佾篇①第三

八佾舞於庭

孔子謂②季氏③,“八佾④舞於庭,是可忍⑤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①八佾篇:《八佾篇》對禮樂的實質和實踐作了闡述,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作了嚴肅的批判,對《詩經》的內容作了具體而概括的評價。

②謂:談論,評價。

③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④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

⑤忍:忍心,狠心。

【心得】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起舞,這樣的事都可以狠心地做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地做出來呢?”

【故事鏈接】

春秋末期,魯國新興的貴族季孫氏,家族在朝中勢力很大,操縱著朝政,根本不把國君放在眼裏。季孫氏曾打敗魯昭公,迫使他逃往齊國。後來的魯哀公和魯悼公則幾乎變成了傀儡。

魯昭公執政時,季孫氏最為放肆,他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裏,還自比天子,在家廟中設置隻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六十四人組成)的大型舞樂隊。按規定,他隻能使用“四佾”(三十二人組成)的舞樂隊。孔子知道這一情況後,認為季孫氏的做法嚴重違背了周禮,於是在談到季孫氏時,說道:“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達了自己的憤恨之情。

禮之本

林放①問禮之本②。子曰:“大③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④也,寧戚⑤。”

【注釋】

①林放:魯國人,字子丘。

②本:根本、本質。

③大:重大。

④易:周全,指把事情辦理得很妥善。

⑤戚:悲傷、悲痛。

【心得】

林放問孔子禮的本質。孔子回答說:“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啊!禮,與其辦得鋪張浪費,不如樸素節儉;喪禮,與其辦得事事周全,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故事鏈接】

在古代,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死去的人實施厚葬,葬禮鋪張浪費之風越刮越厲害。最初是王孫貴族們,後來,平民百姓也紛紛效仿,為了安葬死去的親人,有的負債累累甚至傾家蕩產。

這時,有個叫楊王孫的官員,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改變這股勞民傷財的厚葬之風。有一天,他把幾個兒子叫到麵前,嚴肅地說:“我年紀大了,將來死後,你們可用一個布袋,把我的屍體頭下腳上垂直裝進去,然後挖一個七尺深的大坑,從腳後跟處抓住布袋,等屍體下去後就抽出布袋,讓屍體直接與土地接觸。”

兒子們聽後,一個個驚訝極了。大兒子勸父親說:“我們家雖不是家財萬貫,但也不至於寒酸到這種地步。再說這樣做,不是要讓天下的人嘲罵譏笑嗎?”但是楊王孫執意要兒子們按照他的安排去做。

麵對一批批來勸說自己的親友,楊王孫耐心地開導他們:“舉辦喪禮,隻要表示內心的哀痛就行了。厚葬對於死去的人來說百害而無一利,錢財埋於地下會腐爛,而且還會招來盜墓賊,很可能會暴屍荒野!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幾年後,楊王孫死了,他的兒子們按照他生前的安排,辦了一個很簡樸的葬禮。楊王孫的做法很值得人們學習。

每事問

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②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①太廟:君主的祖廟。

②鄹人之子:指孔子。鄹,魯國的縣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鄹人,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紇曾經任鄹大夫,古時常把某地的大夫稱為某人,因此將叔梁紇稱為“鄹人”。

【心得】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要問。有人說:“誰說孔子懂得禮了?他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了這話,說:“這正是禮啊。”

【故事鏈接】

孔子在魯國擔任助祭時,經常到太廟參與一些祭祀活動。

每次活動前,孔子都會提前到太廟,小心謹慎地做準備工作。並再三向守廟人詢問禮器的知識和禮儀等內容,直到把每件事情都弄得明明白白才肯罷休。

守廟人見孔子謙虛地向自己請教問題,自以為很有學問,他得意地向別人說:“孔子出身名門,整天教別人,自己卻連最簡單的禮儀、規矩都不懂。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孔子的學生聽了,問孔子:“您為什麼向守廟人請教問題呢?現在他到處嘲笑您不懂禮儀。”

孔子聽了說:“指責和諷刺我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禮。虛心學習、勇於請教、不恥下問,這就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