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仁篇①第四
裏仁為美
子曰:“裏②仁③為美。擇不處④仁,焉得知⑤?”
【注釋】
①裏仁篇:本篇集中記述了孔子所強調的一種道德精神,即所謂“仁”。
②裏:動詞,居住。
③仁:仁德。
④處:居住。
⑤知:同“智”。
【心得】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故事鏈接】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傳說他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十分貧窮,但他的母親並沒有因此放棄對他的教育。小孟子的家最初住在郊外,經常有人在他家屋後的山坡上出殯。孟子覺得好玩極了,每次都跑去看熱鬧。
回到家後,小孟子就和幾個小夥伴學著別人出殯的樣子玩了起來。
母親看了很擔心,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她決心要為兒子換換環境。不久,母親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邊。她想,這下好了,孩子終於離開了那個葬人的地方。
不巧的是,這次孟子家的鄰居是個屠夫。屠夫經常在院子裏殺豬。剛開始,豬的尖叫讓小孟子很害怕,可沒多久,小孟子就不怕了,又開始整天學著屠夫殺豬的樣子玩,嘴裏還高聲地模仿商販的叫賣:“快來買呀!新鮮的豬肉……”
母親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這次把家搬到了一個小學堂附近。聽到學堂裏傳出的琅琅讀書聲,小孟子每天都跑到學堂的窗下去聽講,於是,母親和小孟子就在此長期定居下來,慢慢地,小孟子變了,他不但變得十分愛讀書,還懂得了許多禮節。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以其道得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①其道②得之,不處③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④也。君子去⑤仁,惡乎⑥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⑦違⑧仁,造次⑨必於是,顛沛⑩必於是。”
【注釋】
①以:用。
②道:途徑,方法。
③處:接受。
④去:擺脫。
⑤去:離開。
⑥惡乎:怎樣,如何。
⑦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
⑧違:離開。
⑨造次:匆忙,倉促。
⑩顛沛:窮困,顛沛流離。
【心得】
孔子說:“發財和顯貴是人們所盼望的,假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窮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假如不是通過正當的途徑拋棄它們,君子是不會拋棄的。君子離開了仁,怎麼樣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背仁德,倉促、匆忙的時候堅守仁德,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會堅守仁德。”
【故事鏈接】
春秋時,宋國有個小官叫子罕,他一向堅守道義,廉潔奉公,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有一天,一個衣著樸素的人登門拜訪,那人從懷中掏出一塊半清半白的璞玉,放在子罕麵前說:“大人為官清正,百姓受惠多多。小人在山上采石,發現這塊璞玉,特意獻給大人,以表敬意。”子罕婉言謝道:“我不需要它,你得之不易還是帶回去吧!”說完把璞玉推到那人麵前。
那人以為子罕不懂得璞玉的價值,又說道:“大人,我讓玉石工看過,說它是價值千金的寶貝,所以我才敢獻給您。”
子罕嚴肅地說:“我一向把不貪當做寶物,你把玉石當做寶物,如果把它給了我,豈不是你我都丟掉了自己的寶物嗎?”
獻玉人見子罕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他深深地施了一個禮,說出了自己獻玉的原因:“小人是個普通百姓,偶然得到了這樣的寶玉,如藏在家中,反會遭強盜殺害,因此把它獻給大人,望大人收下!”
子罕明白了那人的苦衷,就讓玉石工把玉拿去打磨,然後把這塊玉賣了一大筆錢。子罕把錢全部給了獻玉人,並且告訴他鄉裏的裏正會保證他的安全。
獻玉人看到子罕替自己考慮得如此周到,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叩頭致謝,拿著金子回家去了。
好仁惡不仁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②仁矣③,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善④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
①尚:動詞,超過,再好不過。
②為:對待。
③矣:用法用“也”,表示語氣的停頓。
④蓋:副詞,帶疑問語氣,大概、或許之意。
【心得】
孔子說:“我未曾見過愛好仁的人,也未曾見過憎惡不仁的人。愛好仁的人,那是沒有再好的了;憎惡不仁的人,他對待仁,隻是不使不仁的東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能在一天把力量致力於仁的人嗎?我未曾見過力量不夠的。大概這樣的人還是有的,但我沒有見過罷了。”
【故事鏈接】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他不但十分勤奮好學,還特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
隨著學問、品德的不斷進步,曾參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嚴了,可是慢慢地曾參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有時還是會做錯事,他想讓自己更少地犯錯誤。於是,他就想了個辦法,每天晚上睡覺前,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仔細的反思:我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嗎?有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該學的東西都掌握了嗎?
曾參不但每天自己反省,還留心觀察別人做事,處處總結經驗教訓。有人見他那麼刻苦,就勸他說:“曾參,何必那麼認真呢?人沒有十全十美的,是人就會犯錯誤嘛!”
可曾參回答說:“可能我沒法達到完美,可要努力做了,總會讓自己不斷進步呀!”
勤勉、努力的曾參最後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朝聞夕死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心得】
孔子說:“早晨得知理解了道理,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故事鏈接】
漢宣帝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想標榜一下自己的功績,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要為自己立廟宇。大部分臣子雖然心裏不同意這樣做,但又害怕觸怒皇上,就沒說什麼。
隻有正直的夏侯勝和黃霸表示反對。他們說皇上不該做這樣勞民傷財的事,隻要多關心百姓,治理好國家,自然會被大家讚頌。結果他倆都被漢宣帝關進了監獄。
夏侯勝很沮喪,黃霸卻很坦然。在獄中,黃霸向夏侯勝求教,學習《尚書》。可夏侯勝說:“我們坐在牢裏等死,還學《尚書》有什麼用啊?”
黃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說過嘛,‘朝聞道,夕死可矣’。抓緊時間學點知識,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夏侯勝被黃霸的求學精神感動了,就認真地給黃霸講課,並向黃霸請教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此兩個人一吃完飯就有說有笑地探討起學問來,獄中的日子變得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