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仁篇①第四(2 / 3)

他們倆在獄中三年,互教互學,共同討論。後來兩人被赦免,出獄的時候,學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士誌於道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心得】

孔子說:“有些人立誌於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舊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議論的。”

【故事鏈接】

宋朝,有個很有名的清官包拯,世稱“包青天”,官至高位後,生活依然像做官前那樣儉樸。家裏人的衣服,用的東西,都與他布衣時完全相同,沒有一點變化。

包拯的長子包綬平時常與父親同僚的子弟交往,目睹這些人披金戴銀、錦衣玉食,漸漸地產生羨慕之心。

有一天,包拯見包綬悶悶不樂,便問:“綬兒,為父以前回家,總見你眉飛色舞、興高采烈,今日卻為何鬱悶?”包綬哭喪著臉說:“父親雖身居顯位,但衣食往往皆混同於普通百姓,致使孩兒難以立足於官宦子弟之中。孩兒今日參加一位同窗好友的生日宴會,因衣著寒酸而遭到別人的奚落!”

包拯聽後,十分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言傳身教多年的長子,竟擋不住官場奢靡風氣的侵蝕。不過,他既沒有發怒,也沒有反駁,而是把自己手抄的一本古聖賢言錄交給包綬,令兒子認真閱讀。

包綬急不可待地翻開第一頁,隻見上麵錄有孔子的話:“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包綬畢竟是包拯之子,自幼受父親高風亮節的熏陶,一直以儉為榮,以奢為恥,他聽過孔子的話,便能猛然醒悟。羞慚滿麵,急忙跪在包拯麵前認錯。

包拯見包綬知錯必改,心中大喜。為使包綬不再反複,當即揮筆寫下了“戒奢以儉,戒貪以廉”八個大字,命包綬裝裱之後,懸掛在醒目處,以便朝夕相伴,永誌於心。

義與之比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①也,無適②也,無莫③也,義與之比④。”

【注釋】

①天下:天下的事情。

②適:意為親近、厚待。

③莫:疏遠、冷淡。

④比:挨近,靠攏。

【心得】

孔子說:“君子對天下的事情,沒規定可以幹什麼,也沒規定不可以幹什麼,隻是按照義來辦事。”

【故事鏈接】

陸象先是唐朝時的官吏。武則天當皇帝時,他的父親陸元方曾擔任過宰相。唐玄宗時,陸象先任益州(今四川省)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陸象先為官主張以寬仁為政,反對濫用酷刑。

有一次,司馬韋勸他說:“你應當適當地使用杖罰,給自己樹立威名,否則,下麵的人辦事就會怠慢,無所懼怕。”

陸象先卻說:“當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為什麼要靠嚴酷的刑罰給自己樹立威望呢?幹那種損害別人、使自己得到好處的事,絕不是仁義、寬恕之道啊!”

君子懷德

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

【注釋】

①懷:關懷,思念。

②土:鄉土,安樂的地方。

③刑:法製。

【心得】

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關心的是鄉土田宅;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恩惠。”

【故事鏈接】

華歆、邴原和管寧是東漢靈帝時人,三人一起讀書,一起吃住,成了好朋友,華歆與管寧在學堂還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很好。

有一天,老師要他們兩人開辟校園中的荒地,兩人各執一把鋤頭,用力挖地鬆土,汗流滿麵。忽然管寧的鋤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但他毫無所覺,仍然用力向前挖去。華歆發現了剛才的情況,便問:“管寧,你鋤到了一塊什麼?”

管寧回答:“管它哩,這是挖土,又不是掘財寶。”

華歆突然興奮起來說:“財寶,說不定……”華歆伏在地上撥土,忽然高聲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塊黃金。”

“那是你的財氣。”管寧仍然毫不在意地說。

從此以後,華歆有了黃金,再也不好好讀書了。管寧經常警告華歆,他也不聽。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官員坐著轎子從學堂門前經過,華歆忍不住拉管寧一塊去看,管寧仍然專心讀書沒理會。華歆出去看後,回來向管寧說話時充滿了對當官的羨慕。通過這兩件事,管寧決定不再與華歆為友,他果斷地割斷了兩個人同坐的席子。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的這種行為也曆來為人們所稱讚。

不患無位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②已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

①立:立身的才學。

②莫:沒有人。

【心得】

孔子說:“不擔憂沒有職位,隻擔憂沒有能夠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就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本領了。”

【故事鏈接】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奉命去楚國求援,想與楚聯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從食客中挑出20個有智有勇的人,隨他前往楚國。挑出19個人後,還有一個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了。

有個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薦道:“聽說您要帶20人前往楚國,現在尚缺一人,那就請我隨相國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問他道:“先生到我門下有幾年了?”

“已有三年了。”

“一個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錐子裝進口袋,馬上可以看到錐尖戳破袋子鑽出來。你來這裏三年,我從未聽別人有稱讚你的話。”

“今天,我就請您把我當做錐子放進口袋。如果早放進口袋,那麼不僅是錐尖鑽出口袋,恐怕整個錐子會像禾穗那樣挺出來呢。”毛遂回答說。

於是,平原君同意他隨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與他交談過程中,逐漸發現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都很欽佩他。

他們到達楚國後,楚王不願聯合抗秦,平原君也說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義士去說服楚王。楚王聽說毛遂是平原君門下的食客,怒氣衝衝地要他滾出去。毛遂一手提劍,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陳詞,層層推進,一再說明聯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舉動驚呆了。接著,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說,共同抗秦對趙、楚雙方都有好處,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沒有理由反對。

毛遂的一席話,使楚王佩服得五體投地,楚王決定和平原君聯合抗秦,很快解了圍。從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貴客了。

吾道一以貫之

子曰:“參①乎!吾道②一以貫③之。”曾子曰:“唯④。”子出,門人⑤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⑥而已矣。”

【注釋】

①參:指曾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