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道:學說。
③貫:貫穿,貫徹。
④唯:應答詞,相當於“是”。
⑤門人:孔子其他的學生。
⑥忠恕:忠,辦事盡心竭力。恕,仁愛。
【心得】
孔子說:“參呀!我講的學說是有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
孔子出去以後,別的學生問曾子說:“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他老人家的學說,就是忠恕罷了。”
【故事鏈接】
鎮江府(今江蘇鎮江)的監獄裏,關著一個叫中在倫的囚犯,他本是金泗州城守將,宋軍攻泗州,他跳城自殺,可沒有死,隻摔斷了雙腿,被宋軍俘虜。
宋朝廷想招降他,可他誓死不降。每隔幾天,他就被提審一次,而且問著同樣的話:“中在倫,你還是降了我大來吧,保你高官厚祿,享不盡的榮華。”開始他還破口大罵,後來幹脆就不吱聲了。
這次他又被帶到堂上,有所不同的是,這次獄官改了說辭,對中在倫說:“畢大人如此忠心為國,想必對金國的消息一定感興趣。”中在倫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道:“有話快說。”獄官說:“你們大金已經亡國了,皇上都上吊自殺了,你還硬撐著什麼?”中在倫一聽,猶如五雷轟頂,呆立半晌,對獄官說:“我願歸降,可要容我去江邊拜祭。”這下可樂壞了獄官,他趕緊上報去了。
等到中在倫到江邊拜祭完之後,他就跳入了江中慷慨殉國了。
君子喻於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心得】
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義,小人明白的是利。”
【故事鏈接】
抗清名將何可剛為官清廉,堅守道義,忠於朝廷。有一年朝廷築修大淩河,何可剛和祖大壽奉命負責看守築牆用的夾板。可沒想到就在這時,清兵以數十萬兵眾來攻打他們。
麵對強大的敵人,何可剛毫不畏懼。他率領將士退進城內奮力抵抗。清兵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都被何可剛他們頑強地打退了。
可是沒過多久,城裏的糧食吃完了,清軍放出口風說,隻要何可剛開城投降,就饒了他們的性命。貪生怕死的祖大壽聽說後,就勸何可剛說:“現在城裏沒有糧食了,朝廷的援軍也不來,再抵抗下去隻有死路一條。咱們幹脆打開城門投降吧!”
何可剛堅決不答應。為了保命,祖大壽命令部下逮捕了何可剛,並打開城門投降了。
當何可剛含笑走上刑場時,對眾人說:“我忠於皇上和國家,今天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死而無憾!”
這個故事中,何可剛與祖大壽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君子,一個是小人啊!
見賢思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心得】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故事鏈接】
東晉時,有兄弟倆,一個叫孫潛,一個叫孫放。他們都機智過人,並且勤奮好學。
雖然他們倆都很有學問,但是一點也不驕傲,每當看到別人的長處就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學習。
古代的人除了“名”以外還有“字”。孫用字齊由,孫放字齊莊。他們兩個人的字都還有一定的由來呢。
古代有一個叫許由的賢士,堯帝看中了他的才能,打算把自己的帝位傳讓給他,可許由非常謙虛,覺得自己才淺德薄,還不夠做帝王的資格,就堅決不接受。孫潛覺得做學問的人就應該向許由這種謙虛精神看齊,所以給自己取字齊由。
我們知道古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莊子,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博大精深。孫放很喜歡莊子的文章,覺得莊子的學問和品德是自己的榜樣,想激勵自己做一個像莊子那樣的人,便給自己取字齊莊。
他們兄弟二人見賢思齊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事父母幾諫
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②而不怨。”
【注釋】
①幾:輕微,婉轉。
②勞:憂愁。
【心得】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婉轉地勸說他們。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得到聽從,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們,雖然憂愁但卻不埋怨。”
【故事鏈接】
春秋戰國時有個孩子叫孫之覺,他非常孝順,總是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還很關心八十多歲的爺爺。
可是孫之覺得父親卻對爺爺很不孝順。他總是說爺爺年紀大了,光吃不能做事,並且還拖累了全家。
一天傍晚,孫之覺發現父親把爺爺扶上一輛小車悄悄地向山裏走去。孫之覺明白了父親要做什麼,他一邊在後麵追一邊喊:“父親,快停下,不能把爺爺扔掉呀!”可是父親卻生氣地趕到之覺回家,孫之覺悄悄地跟在後麵。他看到父親把爺爺推進一個山溝,轉身就走。
孫之覺等父親走遠後,抱著可憐的爺爺哭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說:“爺爺,您等著,我讓父親來接您!”說完,他推著那輛空車就往回跑。父親看他推著空車向自己跑來就說:“這車已經很舊了,扔掉不要了。”孫之覺卻說:“不能扔啊!等你老了我好用它把你推到山溝裏呀!”父親聽了很生氣,孫之覺卻理直氣壯地說:“我這是跟您學的啊!”
父親聽後,知道做得不對了,他趕快把爺爺接了回來,從此百般孝順,使老人安度晚年。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心得】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麵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故事鏈接】
西漢時的韓伯愈對父母很孝順,曆來被人稱道。三國時的曹植曾在《靈芝篇》中寫道:“伯愈年七十,彩衣以娛親。”
韓伯愈小時候非常調皮,不是逃學就是和鄰居的小朋友打架。每當韓伯愈做錯了事,母親為了讓他記住教訓,改正錯誤,便拿起竹鞭,嚇唬嚇唬他,並輕輕地打他幾下。在母親嚴厲的管教下,韓伯愈越來越懂事了。
後來他長大了,母親也老了。想起母親辛辛苦苦地把自己養大非常不容易,韓伯愈對母親非常孝順。為了養活母親,韓伯愈做起了大生意,這天他因為要進一批貨,向鄰居借了一筆錢。過後的幾天生意很忙,韓伯愈忘了按時還錢,結果鄰居找上門來。
母親很生氣,認為不按時還錢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就像以前一樣拿起竹鞭打兒子。
剛打了幾下,韓伯愈忽然流下眼淚來。母親很驚訝,停住手問:“我打得很痛嗎?”韓伯愈抽泣著說:“以前您打我時,感到疼痛,今天您打我,我卻一點也不痛,猛然想到母親年老力衰了,便傷心起來。”
母親聽了也流著淚說:“傻孩子,我隻是為了讓你記住教訓,改正錯誤,哪兒舍得真打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