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②,誨③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注釋】
①識:記住的意思。
②厭:滿足。
③誨:教誨。
【心得】
孔子說:“把所見到、聽到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努力地學習而不感到滿足、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故事鏈接】
宋濂是我國明初的一代文宗,一生著作很多,曾擔任朱元璋時太子的老師。
宋濂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家裏有許多藏書,宋濂小時候很愛讀書,他下定決心,要把家裏的書全部讀完。
他說到做到,堅持每三天看一本書,從不間斷。就這樣,宋濂花了六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家裏所有的書。
宋濂聽說《史記》是部很好的史書,很想看看,可是家裏卻沒有《史記》。後來他打聽到浦江縣城有位姓張的先生家裏有《史記》,就急忙趕到十幾裏外的縣城向張先生借。張先生說書已被借走了,讓他三個月後再來。
三個月後,宋濂又來到張先生家,沒想到張先生卻說:“對不起,朋友還沒有把書還給我,你再等三個月吧。”
終於又過了三個月,這時已是寒冬季節,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宋濂這天早早兒起來,沒顧上吃飯就向張先生家趕去。張先生見到宋濂又來了,不解地問:“我聽說你是個神童,小小年紀已經很有學問了,為什麼還一定要看《史記》呢?”宋濂說:“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學的那點東西算不了什麼,《史記》是一部好書,我想我一定可以從裏麵學到更多的知識。”
張先生被宋濂永不滿足的學習精神感動了,馬上把《史記》借給了他,並且說:“以後你想看什麼書就來借。”
後來,宋濂仍不懈地努力,最終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心得】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進行講習,聽到合乎道義的事不去做,有過錯的地方卻不能改正,這些正是我所憂慮的啊!”
【故事鏈接】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每當祖父讀書的時候,小炎武也在旁邊捧起一本書看。
祖父見孫子這麼愛看書,就認真地教他讀書識字,沒過多久,小炎武又跟隨祖父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學得越多,顧炎武越覺得自己知識不夠用,於是他立誌要把天下的書都讀完。有些書中記載的東西並不準確,使顧炎武產生了疑問。為了準確無誤地核實書中的內容,顧炎武常常帶著幹糧四處遊走,不辭辛苦地進行實地考察。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向當地的老人請教,把得到的內容和書上記載的一一對照,然後再進行研究,寫成文章,說明自己的見解。就這樣,他的學問越來越淵博,最終成為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②不以三隅反③,則不複也。”
【注釋】
①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②隅:角,指一個方麵。
③反:類推。
【心得】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後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表達不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知識,他卻不會推理出其他方麵的知識,那就不再教他了。
【故事鏈接】
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出色的學生,是因為他獨特的教學方法。他總是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然後讓大家各抒己見。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他們深入地思考。當學生們走入歧途或實在找不出答案時,孔子再給予巧妙的點撥和講解,使學生們印象非常深刻。
孔子有個學生叫仲由,他很喜歡彈琴,能把每首曲子彈得很熟,可感到自己的琴聲不夠美妙。一天,他拿著琴來到老師這兒彈,目的是如果自己哪裏有不對的地方,希望老師能隨時指出並進一步指導。可沒想到他彈了半天,老師卻毫無反應。他隻好繼續往下彈。
這時,孔子對他說:“仲由啊,你根本沒有領悟樂曲中的意境,把曲子彈得再熟又有什麼用呢?”說完,便轉身走了。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①!”
子路曰:“子行三軍②,則誰與③?”子曰:“暴虎馮河④,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⑤,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①有是夫:有這種處世態度吧。是,代詞,這種,實指行藏。
②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有一萬兩千五百人。
③與:偕同,參加。
④暴虎馮河:空手打虎,赤腳過大河,指做事冒險蠻幹,有勇無謀。出自《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暴,徒手,赤手空拳。馮,同“憑”。
⑤臨事而懼: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懼,謹慎,警惕。
【心得】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吧,我就幹起來;不用呢,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子路問孔子:“老師您如果統率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不用船赤腳就過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與他一起共事的。我找的一定是麵對任務謹慎,善於謀略而能成事的人呀!”
【故事鏈接】
孔子於公元前496年被任命為魯國的代理國相。由於孔子的細心治理,魯國的百姓越來越富足,國力慢慢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