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孔子勤奮努力,後來就以淵博的知識聞名於魯國,許多人都跑來向他請教問題,但他沒有因此而驕傲,仍然不懈地努力鑽研學問。後來孔子收了許多學生。他總是教育學生們對待知識要勤奮鑽研,虛心求教,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
晚年,孔子對深奧的《周易》很感興趣。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問題,他不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請教,而且一有空就打開《周易》來看,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標記下來。
孔子為了弄明白,不計其數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來穿竹簡的牛皮繩給磨斷了三次。孔子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而是他後來不斷求知,才最終成為有學問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心得】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學習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故事鏈接】
孔子門下有很多學生,他每天向學生傳授知識,也經常帶他們外出遊曆。一天,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來到了鄭國。
子路正趕著車飛奔,忽然看見前麵有幾個小孩正蹲在路上玩泥巴。他急忙勒住馬,大喊:“喂,孩子們,快讓開!”
其他孩子都讓開了,可是有一個孩子仍專心致誌地用沙石、瓦片堆著什麼。孔子來到孩子們麵前,說:“孩子,快讓開,我們還有急事呢!”那個小孩卻對孔子說:“老爺爺,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孔子說:“可以啊!你問吧!”
那個孩子問道:“老爺爺,世上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想了想,說:“當然是車給城讓路了,車是活的,城是死的呀!”那孩子指著地上的東西說:“老爺爺,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低頭仔細一看,地上正是孩子們堆的城堡,心想:在我們眼裏看來是沙石堆成的小玩意兒,在孩子眼中卻是真正的城堡。
孔子想到這兒對他的學生們說:“我一直倡導禮儀,可在這件事上,這孩子真可以做我的老師呀。”說完,孔子和學生們趕著車,繞“城”而過了。
吾無隱乎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心得】
孔子說:“你們這些人啊,以為我對你們有所隱瞞嗎?我絲毫沒有隱瞞啊!我沒有什麼事不和你們一起去做的,這是我孔丘的為人啊!”
【故事鏈接】
彭思永小時候,家裏雖然生活困苦,但他一直誠實正直,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
一天,彭思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隻金手鐲。
他想,這麼珍貴的東西,失主一定很傷心,準會回來找的。於是他就把鐲子揣好,坐在路邊等了起來。
沒多久,一個人滿頭大汗地走了過來。隻見他眼睛盯著地麵,這兒瞅瞅,那兒望望。彭思永問:“你是在找東西嗎?”那個人急忙說:“是啊,我丟了一隻很貴重的金鐲子。”
彭思永又細心地問:“你的鐲子是什麼樣的?”那個人仔細形容了鐲子的大小和上麵花紋的樣式,和彭思永撿到的鐲子一模一樣。
沒錯,鐲子是他的。彭思永馬上把鐲子還給了他。這個人很感謝彭思永,並拿出一些錢送給他。彭思永拒絕了,他說:“如果我想貪錢的話,早就把你的鐲子藏起來,也不會坐在這兒等你來找啊!如果我隱瞞了撿到鐲子的事,我心裏有愧,自己也會感到不快樂的。”
後來,彭思永當了官,他為官公正清廉,成了一個受人愛戴的大清官。
奢則不孫
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①孫:同“遜”,恭順、謙讓的意思。
②固:簡陋,鄙陋。
【心得】
孔子說:“奢侈豪華就顯得驕傲,節儉樸素就顯得寒酸。和驕傲相比,我寧可寒酸。”
【故事鏈接】
範宣,字宣子,以博學道德聞名於世。他八歲時,在後園挖菜,不小心傷了手指,就大哭起來。別人問他:“很疼嗎?”他回答說:“不是因為疼,身體發膚,不敢毀傷,因此才哭的。”
範宣家極為清貧,範宣品行高潔,生活儉樸,很少與外人交往。豫章太守殷羨看到範宣住在殘破的茅屋裏,便想為他改建新居。範宣堅決推辭。殷羨喜歡範宣,因為他過於貧窮,加上饑荒之年瘟疫流行,便饋贈給他許多東西。範宣又推辭不受。
範宣的朋友韓豫章要送給他一百匹絹,他不收;減到五十匹,還是不收。就這樣一路減半,最後減到一匹,他仍然還是拒絕。後來韓豫章與範宣一起乘車,在車上撕了兩丈絹給範宣,說:“一個人難道可以讓妻子沒有褲子穿嗎?”範宣才笑著收下了。
君子坦蕩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心得】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故事鏈接】
吳隱之既孝順父母,又廉潔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祿都分給親戚族人,甚至寒冬臘月連棉被也沒有。桓玄試圖革除嶺南地區的弊端,便任命他為廣州刺史。離廣州二十裏,有一處泉水,名叫貪泉,世人相傳飲此泉者其心永無滿足。吳隱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勸他不要飲泉水,他卻舉杯飲之,並且說道:“石門之畔流湧著清澈的貪泉,舉杯一飲重於千金。遙想伯夷、叔齊兩位高士,縱使他們來飲此水,也不會改變其純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