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子絕四
子絕①四②:毋意③、毋必④、毋⑤固⑥、毋我⑦。
【注釋】
①絕:杜絕。
②四:指四種毛病。
③意:同“臆”,主觀猜測。
④必:絕對肯定。
⑤毋:同“無”。
⑥固:固執己見。
⑦我:唯我獨尊。
【心得】
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主觀揣測,不武斷,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故事鏈接】
包拯是我國北宋中期比較進步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潔正直,不畏權貴,鐵麵無私,斷案公正,被百姓稱為“包公”、“包青天”,是千百年來人們熟悉、敬仰的對象。
他的父親是宋朝的小官,小時候的他就機智過人,破過幾個重大案件。其中就有一個——石橋破案。
有一天早晨,小包拯受母親之托上街買菜,還未走到橋上便遠遠地看見橋上站著許多人,他快步走向橋,擠進人群,探頭一看,吃了一驚:橋欄杆上有條沾著鮮血的白色紗帶,一具屍體係在紗帶的另一頭懸在河麵上。
官府接到報案,迅速派人去現場勘查。官差一見這場景,不假思索,一口咬定是自殺案件,機警的小包拯通過自己嚴謹的分析、細致的推理,認為這是一件他殺案件,並不是自殺那麼簡單。
小包拯主動來到縣衙,要求見縣令。在縣衙的後廳,包拯將這個案件存在的疑點一一講給縣令聽,縣令也覺得此案非同一般。他又在縣令的耳朵旁講了一陣如何破案,縣令拍案而起讚道:“好計!就依你說的辦!”
第二天,縣城的告示欄上貼了一張布告。上麵寫道:經縣衙仔細調查,石橋命案乃他殺,並非自殺。此係石橋親眼所見。由於石橋透露真相,殺人凶手已被緝拿。明天在石橋上當眾斬首。很快這個消息便傳遍了整個縣城。
第三天,石橋周圍,兩岸河道上都站滿了前來圍觀的人。縣令坐在太師椅上,開始審石橋。石橋洞中傳來了一個聲音:“是的,我看見了事情的經過。”周圍的群眾都很好奇,橋居然真會講話。此時衙役將一個頭被黑布罩住的人拖上石橋。縣令說:“此人便是殺人凶手。石橋是證人,親眼目睹他殺人的,本官現在判決將此人斬首示眾。”話剛說完,人群中就有一個人歡呼起來。那個歡呼的人正是凶手,此時凶手已暴露,真相大白,小包拯從橋洞裏出來了。
叩其兩端而竭
子曰:“吾有知①乎哉?無知也。有鄙夫②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③其兩端④而竭焉。”
【注釋】
①知:知識。
②鄙夫:指鄉下人,莊稼漢。
③叩:叩問。
④兩端:兩頭,指事物的始終、本末、上下正反方麵。
【心得】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一位莊稼漢問我(一些問題),我一無所知。我詢問了(那些問題)正反兩方麵,這樣就全部搞清楚了。”
【故事鏈接】
一天,孔子帶他的學生經過一片小樹林,看見一個老人正舉著一根長竹竿聚精會神地粘“知了”。隻見那老人粘一下,得一個。
孔子看得入迷了,忙走過去問老人:“您的技術高明啊,怎麼粘得那麼準呢?一定有什麼竅門吧?”
老人頭也沒回,隻是不在意地“唔”了一聲。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人施禮說:“您能告訴我這個竅門,並教給我這個本領嗎?”
老人這才停止粘“知了”,轉過身來問孔子:“你是誰?”
孔子說:“我是魯國的孔丘啊。”
老人一聽,連忙說:“你是孔子啊?你是大學問家,我怎敢教你呢?”
孔子說:“老師是不能論資格的,天下的知識那麼多,誰學得完呢?總有些人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就憑這點,你就有資格當老師!”
老人見推辭不脫,這才說:“每年五六月時,樹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長竿子練習粘‘知了’的本事……”
“怎麼練呢?”孔子忙問道。
老人說:“我把小球頂在長竿上。要是能頂上兩個球,舉起竿子,球不掉下來,這時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個來;要是能頂上三個球,十回能粘下八九個來;要是能頂上五個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個得一個,就跟從樹上往下采果子一樣。”
孔子聽完老人的一席話,讚賞地點點頭。他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蘊藏著很深的道理,這老人真了不起!
循循然善誘人
顏淵喟然①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②。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③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④吾才,如有所立卓爾⑤。雖欲從之,末由⑥也已。”
【注釋】
①喟然:歎氣的樣子。
②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抬頭仰望,越看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這兩句話形容孔子的學問道德。
③循循然:有次序、有步驟的樣子。
④竭:用盡。
⑤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
⑥末由:沒有路徑,沒有方法,不知如何著手。由:路徑,途徑。
【心得】
顏淵歎著氣說:“老師的學問和道德,抬頭仰望,越看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看它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到後麵去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一步一步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們的行動,使我們想停止學習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們盡了我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們前麵。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故事鏈接】
陶侃,字士行,曆任荊州刺史,武昌太守等職,封長沙郡公。是東晉名臣之一。
陶侃年輕時誌向遠大,家境非常貧寒,和母親湛氏相依為命。同郡人範逵素來很有名望,被舉薦為孝廉。一次,範逵到陶侃家投宿。當時,遍地冰雪,多日不消,陶侃家裏不僅地方小,而且吃的東西也不多,可是範逵車馬仆從卻很多。陶侃的母親湛氏對陶侃說:“你隻管到外麵挽留客人,我獨自想辦法。”湛氏長發及地,她剪下來做成兩條假發,賣了錢後買了些米。又把屋子裏的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做燒火柴,把草墊子都剁碎做喂馬的草料。到了晚上,陶家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隨從的人也都不缺吃的。範逵既讚賞陶侃的智慧和口才,又對他待客的盛情深感慚愧。第二天早晨範逵離開時,陶侃送了將近一百餘裏。範逵說:“道路已經很遠,您應該回家了。”陶侃還是不肯返回。範逵說:“您可以離開了。我到了洛陽,一定給您美言。”這樣陶侃才回去。範逵到了洛陽,就在顧榮等人麵前稱譽他,使他大獲美譽。
美玉於斯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①櫝②而藏諸?求善賈③而沽④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①韞:收藏。
②櫝:木櫃、木匣。
③善賈:好的買主,識貨的買方。
④沽:買進或賣出,此處指賣出。
【心得】
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把它收藏在木匣裏呢,還是找一位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也是在等待識貨的商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