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計1

聲東擊西

【原文】敵誌亂萃,不虞,坤上兌下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譯文】敵方指揮不當,軍如無頭之蠅,亂撞亂碰,就不能判明和應付突發事變,這是敵方首腦喪失分析判斷能力的征兆。要利用敵方失去控製力的大好時機將其消滅。

【典故出處】

從聲東擊西的計文來看,敵誌亂萃”是借自萃卦初六爻小象辭;“不虞”,是截取萃卦象辭;坤下兌上之象”,是指澤地萃的卦象。初爻動,變為澤雷隨卦。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我不虞。”其意為:水聚集於地上為澤,為聚集之兆,君子當修兵器,以備不測。”象曰:乃知乃萃,其誌亂也”。其意為:行動紊亂又隨便與人相聚集,說明頭腦不清,意誌不定。”可以看出,聲東擊西之計是以《易?萃卦》為推演之本,這是因為該卦是以“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為中心,這是不變的內容,聲東擊西的重點,是使對方剛柔不能相應相比,使之走向衰敗,這正是取勝之道。

【應用案例】

聲東擊西戰略概論

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聯合叛亂,漢將周亞夫固守城壘,拒不出戰。當吳王劉濞的兵佯攻守城東南角的時候,周亞夫卻命令加1強06守城西北角的防禦,頃刻之間,吳王劉濞的精銳部隊果然猛攻西北角,因而攻不進去。這是統帥意誌統一、沉著應戰,指揮鎮定自若而料敵如神的結果。東漢末年,漢將朱雋圍攻宛城的黃巾起義軍。他在城外壘起一座土山觀察城內,當他擊鼓鳴金指揮進攻城西南角時,黃巾軍就一起擁向西南角守備,於是朱雋親自率領五千精兵,突

然襲擊城東北角,因該處守備空虛而順利攻入。

“聲東擊西”計,是一種製造假象佯動誘敵的戰法。它通過佯攻,偽裝進攻方向,造成敵人錯覺,吸引並分散敵人兵力,以便在真正的進攻方向上,出奇製勝。

敵人在自我亂戰時,必然會出現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處於高山地麵的沼澤,潰決之勢已成,利用他們混亂無主這一點戰勝它。

運用“聲東擊西”這一計謀,必須觀察敵人是否混亂無主,才可以決定棄取。敵人混亂無主時,運用這一計謀就獲勝;敵人鎮定有備時,運用這一計謀將是自取失敗。這是一條非常冒險的計策!

“聲東擊西”中,聲”、擊”的東、西,並不局限於兩個方向,兩個目的,而常常是指聲稱進攻的一個方麵與實際進攻的一個方麵。作為勝戰謀略,曆來被兵家重視,已在曆代戰爭的實踐中導演出許多成功的戰例。

“聲東擊西”的關鍵在“聲東”是否成功。“聲東”的成功是指我方采取機動靈活的方式,巧妙地製造成假象促使對方指揮錯亂,在敵軍混亂中我方順利地實現目標。

“擊西”的“西”就是目的。沒有“聲東”的煙霧,擊西”難以得逞。因為,有時敵方發現受騙之後,會重新部署兵力,更增加了我軍進攻的難度。所以,聲東擊西”計施用時一定要機密,使敵方絕不知真情。

我國東漢時,劉秀稱帝之後,曾派建威將軍耿去討伐張步。為了抵擋耿,張步命令弟弟張藍帶精兵二萬駐守西安,又派諸郡太守率一萬餘人守臨淄,兩地相距很近,互成犄角之勢。

耿心中有數,即命令全軍攻打西安,攻打時間是第五天。張藍聽到消息後也日夜練兵,嚴加防衛。

第五日的半夜,耿集合全軍,命令攻打臨淄。將士們皆吃一驚,不少人認為攻打西安早已準備,總比攻打臨淄方便些,都想不通。耿說:不然,西安守軍已知我軍前去進攻,日夜防守,自顧不暇,根本顧不上救別人,臨淄軍根本想不到我軍能突然而到,防不勝防,不

107難攻破。我軍先攻下臨淄,致使西安孤立,隔斷了西安與張步的聯係,張藍隻得棄城而逃,可以一舉二得。如果先打西安,一時攻城不下,會增加我軍傷亡,第二,即使攻下西安,敵軍張藍會率兵退守臨淄,兩軍會合,也不好對付。第三,我軍深入敵境作戰,不宜久戰,拖上十幾天,我軍糧草會發生困難。”

眾人猛醒,一個個爭先恐後,要做打臨淄的先鋒。

果然,臨淄並沒有準備,兵臨城下,才如夢方醒,不到半天功夫就被攻下。張藍聽說後,果然棄城而逃。耿不費一兵一卒,又得一城。耿“聲東擊西”一計,共得兩城。

魏晉時,司馬昭也曾用“聲東擊西”計戰敗蜀軍。

公元262年,司馬昭籌劃滅蜀大計,他命令青州、徐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積極建造戰船,又命令唐谘專門督理製作大海船。表麵看,是要大舉進攻東吳,暗中卻派鍾會、鄧艾等人集結大兵在魏蜀邊界,秘密作進攻西蜀的準備。

這番苦心,果然有效。西蜀大將薑維沒有作任何防禦準備,反而自擁大軍,準備伺機伐魏。

第二年,司馬昭準備就緒,便令鄧艾牽製薑維回顧,命鍾會取道斜穀、駱穀進攻。當薑維得知鍾會已進入蜀境時,倉皇回兵據守劍閣,卻因為防禦不足,鄧艾大軍已乘虛而入,直搗西蜀中心腹地,大敗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