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在戰略上的聲東擊西,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次大敗蜀軍,已大傷蜀國元氣,隨之不久,司馬昭統一三國,取代曹魏建立西晉。
此戰,魏國以“聲東擊西”的計謀,麻痹蜀國,達到攻其不備的目的。以二路軍牽製蜀軍主力,用奇兵直取漢中,穿過無人防守的高山峻嶺,以猛虎掏心之勢,直取敵心髒,迫敵投降。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乘機殲敵的謀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本不打算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示出任何進攻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預知對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劉邦平定三秦之後,信心倍增,親自領兵東征,並很快攻占了設防空虛的項羽都城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但在勝利麵前,劉邦衝昏了1頭08腦,盲目挺進,結果突遭項羽反擊,差不多全軍覆沒。幸虧得到蕭何、韓信等的及時支援,才脫險逃到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西)駐紮。
劉邦失利彭城之後,原先投降漢軍的諸侯王,如司馬欣、董翳等又複降項羽,和劉邦為敵。魏王豹原先與劉邦關係不錯,又處在重要
的地理位置上,當劉邦得知他也要與項羽結盟背叛漢軍後,立刻派人去做說服工作,但無效果。為了扼住險惡局勢的發展,劉邦在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委任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王豹。
為了打好這一仗,韓信首先對戰場的地理環境進行了調查研究,然後製定出有效的戰略戰術。當時魏王豹地處黃河東岸,韓信在黃河西岸。豹以重兵守蒲阪,想借黃河之險阻擋韓信。薄阪(今山西永濟縣東)是黃河的主要渡口,它與西岸的韓信駐地臨晉相對。如果韓信從臨晉強渡黃河,必須會遭致重大損失,乃至失敗。所以,韓信采取了聲東擊西的謀略。為了迷惑魏軍,他虛張聲勢地在臨晉部署兵力,擺了許多渡河的船隻,作出要從臨晉強渡黃河的樣子。而事實上,他選定了臨晉以北的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作為渡河的出發點,並暗中布置了重兵,又以不易為人發現的木甕作為渡河的工具。不等魏王豹弄清情況,便出其不意地強渡黃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重鎮安邑(今山西運城東)。魏王豹發現上當,匆忙從蒲阪調兵,但為時已晚,結果被韓信打了個落花流水,連魏王豹也被韓信活捉。韓信指揮的這一戰,就是以“聲東擊西”取勝而著名的“安邑之戰”。韓信戰前製造各種假象,讓魏王豹誤以為其要從臨晉渡河,但事實上卻從夏陽渡河。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南宋畢再遇也曾經成功地運用此計破敵。
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軍北伐,畢再遇隸殿帥郭仉出征,奉命與統製陳孝慶領兵攻打泗州(今江蘇泗洪東南),朝廷確定了進軍日期。金軍得知宋已出兵的消息,便作了準備,他們取消了市場交易,關閉城門,嚴加防守。畢再遇是善用兵的人,他見此情況,於是出謀與陳孝慶商議說: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建議提前一天攻城,陳孝慶表示同意。於是,畢再遇對士兵進行犒勞並激之以忠義,快速行軍到泗州城下。泗州分東西兩城,畢再遇確定用聲西擊東的辦法,陳大軍於西城,佯為進攻,自己則挑選精兵,從陟山而過直插東城南角,出其不意,發起猛攻。敵來不及還手,被殺數百,潰逃四遁。畢軍一舉奪下了東城。但西城之敵還堅
109守,畢立即乘勝揮軍西城,並豎起大將之旗,令將士們高聲呐喊道:“大宋畢將軍到了,你們都是中原的遺民,趕快出來投降吧!”在畢的軍威麵前,敵守將、淮平知縣用繩子縋下城來,請求投降,於是泗州兩城皆平。畢再遇初戰就以奇謀大獲全勝,主帥郭仉非常高興,親自向畢部表示慰勞,並出禦寶刺史牙牌授給畢再遇,畢堅辭不受,他說:“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且招撫得朝廷幾牙牌來?”
在此戰例中,畢再遇就是給敵人造成進攻西城之假象,而使真正進攻的目標———東城疏於防守,從而達到攻城的目的。
曆史上諸如此類運用“聲東擊西”的戰例很多,彭城解圍”就是一個成功的戰例。
謝玄就職後,把軍府由京口(今江蘇鎮江)移至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江北諸軍,負責招募訓練新軍。這時,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北方僑民中的許多驍勇之士,如彭城(今江蘇徐州)的劉牢之,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北)的何謙,琅琊(今山東臨沂北)的諸葛佩等紛紛應征入伍,組成新軍,號稱“北府兵”(晉人稱京口為北府)。這些北方來的勇士對漢族政權的擁戴和對收複失地的期望,超過一般兵士。因此,人數雖不算多,約十萬人,但戰鬥意誌堅定,英勇頑強,能征善戰,很快就成了東晉長江下遊的主要守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