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之後,開始大舉伐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他派二十四萬軍向東晉管轄的襄陽(今湖北襄樊)、彭城等地展開兩路進攻。東晉荊州刺史桓衝畏懼強秦,手中雖擁有七萬士卒,仍不敢發兵援救襄陽,致使襄陽守軍經過一年奮戰,被秦攻破,守將朱序被俘。太元四年(公元379年)二月,謝玄受命率軍救彭城。彭城位於泗水、汴水彙流處,位居中樞,四麵通達,是北上黃河、南下江淮的戰略要地。秦東路將領彭超在八月間,即將彭城團團圍困。當謝玄發廣陵軍至泗口(今江蘇清江縣東南)時,彭城太守、龍驤將軍戴逮被圍困半年,形勢十分危急。謝玄雖有萬餘兵力,但力量相對寡弱,難於解彭城之圍。在這種形勢下,謝玄認為首要任務是往城裏送信,穩定被圍將士的軍心,便派忠實部將田泓泅水潛行,去城中送信。不幸田泓將到城下時,被秦軍抓獲。秦軍以重金收買田泓,讓他傳話給城中,說南軍已敗,來削弱守軍鬥誌。田泓佯裝應允,到了城下,卻向守軍1大10喊: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勉之(努力呀)!”說完後被秦軍殺害。
謝玄與守軍聯係後,便采取了聲東擊西之策,逼敵自退。他通過偵察了解到,彭超雖大兵圍城,主力則部署在城東泗水沿岸,可他的輜重全部存儲在彭城以北的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攻留城秦軍必
救。於是,他派部將何廉故意揚旗鳴角,繞過彭城,兜擊留城,自己則率主力做好了迎接守軍突圍的準備。彭超見勢,匆忙撤除彭城之圍,引兵回救留城,彭城守軍遂突圍成功,跟隨謝玄返至駐地泗水。
謝玄派軍隊假裝攻打留城,給對方造成“圍魏救趙”的假象,不得不分兵去救。但這正好中了謝玄的“聲東擊西”之計,實際上自己的主力部隊卻和被困部隊裏合外應,從而突破敵軍的包圍,達到被解圍的軍事目的。
“聲東擊西”有時還與其它戰略結合使用,達到更佳的戰術目的。下麵舉幾個例子,來領略我國曆代謀略家的高超指揮藝術及其謀略思想。
宋康定元年1040年(公元),西夏元昊率兵數萬攻宋,企圖奪取延州。(今陝西延安)。元昊攻擊前,為麻痹宋軍達到出其不意的目的,派使人到延州請和。宋守將範雍輕信,放鬆戒備。夏軍乘其不備,從土門(今陝西安塞西北)突入,明攻保安軍(今陝西誌丹),偷襲金明寨(今陝西安塞東南)。金明寨係延州北部門戶,周圍有36寨互為依托,強攻難破。元昊派人詐降,利用宋守軍內部不和的矛盾,用重金收買敵將作內應,夏軍裏應外合,攻破金明寨,直逼延州。範雍令劉平、石元孫率軍救援延州。元昊偵知,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設伏打援,殲滅宋援軍。爾後夏軍圍攻延州,七日未克,適逢大雪,氣候嚴寒難以久戰,於是回師。
“兵不厭詐”,是古今軍事鬥爭遵循的重要原則。西夏軍以詐和迷惑對方,突然襲擊。以“聲東擊西”,擊其不意,用詐降打入敵內部,金帛爵位收買敵將,裏應外合,奪占延州門戶要地。以設伏待機,消滅敵援兵。
三國時的曹操曾用“聲東擊西”之計與“離間計”結合奪取了關中。
公元211年,曹操為奪取關中在渭水以南地區擊攻馬超、韓遂等軍。曹操全軍西進攻潼關,馬超率軍堅壁應戰,兩軍於潼關對峙。曹操佯示急攻潼關,誘敵聚兵防守,乘對方渭北空虛,暗遣徐晃領軍從蒲阪津(今山西永濟西)渡河水(黃河)占據河西為營。爾後曹操由潼
111關附近北渡河水,至蒲阪再渡河到河水西與徐晃會合,沿河南進。馬超急率潼關守軍退守渭口堵擊。曹操到處用假象欺騙敵人,暗中用船運兵架浮橋,乘夜以一部分兵力渡渭水南岸,截敵歸路,而且巧設埋伏,伏擊馬超偷襲之兵。曹軍主力乘勢南渡渭水,馬超求和,曹操假意應允,施離間計,製造馬超與韓遂間互相猜忌,曹軍趨機進攻,用輕兵出擊,騎兵兩翼夾攻,大獲全勝。
此戰曹操運用“聲東擊西”之策調動敵人,製敵之隙,乘虛而入,以示形用詐,設疑兵掩護渡河,采用離間計,製造敵內部矛盾,乘隙進出,奇正相濟,大敗敵人。
戰國趙奢解閼與之圍也是運用了“聲東擊西”這一謀略。
戰國後期,秦國挫敗齊、楚兩國後,圍攻趙國要地閼與。公元前269年,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救援,趙奢看秦軍勢盛,便增設營壘,製造趙軍怯弱、唯保邯鄲的假象,麻痹秦軍。趙軍停留28天後,乘秦軍不備,率軍疾行,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裏處築壘列陣。秦軍久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已到,倉猝迎擊,趙軍嚴陣已待,並派萬人搶占北山高地,秦軍攻擊不利,趙軍揮軍反擊,大敗秦軍,解閼與之圍。
此戰趙軍首先製造假象,以虛掩實,迷惑秦軍,使其麻痹大意,爾後采取出奇製勝的戰法,攻其不意,大敗秦軍,以解閼與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