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計1(1 / 3)

第十四計1

借屍還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14

【譯文】凡有作為的,難以駕馭和控製,不可加以利用;凡沒有作為的,往往要依附別人以強立,這就會來求助於我。利用沒有作為的並順勢控製它,這不是我受別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典故出處】

借屍還魂計,源於古代一則神話故事。大意是,從前有一個叫李玄的人,長得十分英俊瀟灑,他博聞強記,又醉心於求仙問道。太上老君見其聰明伶俐,便收他為徒,並授之以長生不老之術。

一天,李玄要隨太上老君到仙界去雲遊,但他的肉體卻無法上天,於是他就隻好留下軀體,隨師傅去魂遊天界了。行前,在自己的靈魂離開軀體之前,李玄叮囑自己的徒弟:我的軀體留在這裏,你要好好守護,不可有半點馬虎,七天之後我要返回,如果到時未歸,就是我已成仙了,那時你才可將屍體焚化。”於是,徒弟遵照師傅的吩咐,日夜守護屍體,已是第六日時,突然傳來母親病危的消息,徒弟十分為難,進退維穀。倘若要回家,為母送終,師傅的靈魂沒有歸還;但若要守護師傅的軀體,則自己難盡孝道,母親死難瞑目。

為難之際,有人勸他:在師徒之義、母子之情不能兩全的時候,首先應當保全的應是母子之情,何況你師傅已有六日未歸,說不定早已成仙去了。”結果徒弟聽了勸告,將李玄的軀體焚化回家侍奉母親去了。

可是,到了第七日,李玄的靈魂卻從天上回來了,然而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舊體,無法還陽。正在急切無奈之時,忽見路邊有一具剛剛死去、尚未僵硬的乞丐屍體,猛然又想起太上老君臨別時說的話:“辟穀不辟穀,連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麵目。”頓知自己在劫難逃,隻得借屍還魂了。可魂雖是李玄的,形卻是乞丐的,致使李玄一下子由一個翩翩少年變成蓬頭垢麵、跛腳禿頭的“鐵拐李”了。

此傳說後來便演繹成“借屍還魂”的成語典故。其本意是人死後,將自己的靈魂依附於他人的屍體上而複活。常見於我國古典文學著作之中。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推廣,泛指一切已經沒落或死亡的事物,卻又借助別的事物東山再起,或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應用於政治鬥爭、軍事征戰、經濟競爭之中,則喻指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來達到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軍事意圖、經濟利益的舉措。

15

【應用範例】

借屍還魂戰略概論

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首先起事的英雄豪傑,常常紛紛擁立亡國之君的後代,借此號召民眾,攻伐戰守,達到自己的目的,都是運用“借屍還魂”之計。

本計名為“借屍還魂”還是指人死後,靈魂借別人的屍體複活。相傳這一說法起於道教“八仙”傳說中鐵拐李的故事。有一次,鐵拐李的靈魂隨著太上老君去太空遊曆,臨行前,囑咐人們看好他的遺體,而人們見他總“活”不過來,就把他的屍首焚化了。回來後,他發現自己的屍首已被人焚化了,特別焦急,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個乞丐的屍首,他正在著慌之時,就附在乞丐的屍首上,活了過來,所以稱“借屍還魂”。

作為軍事謀略,是講在指揮作戰處於被動之時,要及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變被動為主動。謀略是積極的進攻戰術,這一攻戰的戰術精華是所借“屍”是固有的,傳統的,客觀普遍的事物,然而所還的“魂”則是新的時代之魂,所以“借屍還魂”並非還“原屍”之魂,而是“屍”以一股新“魂”而生。

在盟軍實施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前夕,邱吉爾的情報高參華倫在邱吉爾的支持下,導演了一場很漂亮的“借屍還魂”計,為迷惑德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盟軍實施“霸王行動”前,實施了一係列偽裝欺騙措施。美國一個欺騙小組偽裝在愛丁堡附近駐有25萬人以上的兵力,不斷用假師和軍團的名義拍發各種假電報,吸引德軍兵力和注意力。同時挑選相貌酷似蒙哥馬利元帥的陸軍中尉傑姆士,裝成蒙哥馬利元帥,1943年5月15日乘首相飛機前往直布羅陀和阿爾及爾,並故意散布新聞說蒙1哥6馬利此行是編組英美聯軍,在法國南部登陸。美國還煞有介事地派人到中立國收購加萊海岸的詳細地圖。盟軍偽裝成一支兵力達100萬人的集團軍,駐在英國東南沿海,佯裝準備進攻加萊,並任命美國巴頓將軍為該集團軍司令。

希特勒開始認定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便在諾曼底地區部署了

50萬重兵把守。盟軍運用了大量疑兵之計以後,使希特勒將信將疑,舉棋不定,為此,邱吉爾和他的情報高參華倫又使出了“借屍還魂”之計,其具體情形如下:

1943年8月,邱吉爾與羅斯福和聯軍參謀首長們在魁北克會議上,決定了進攻法國諾曼底的大計,德國弄到了這個重要情報,不到一個月,諾曼底遍地全是德國兵。

華倫在德國間諜那裏知道這件事後,當夜便晉見邱吉爾,華倫最後說,德軍安排在諾曼底的防衛部隊目前至少已超過50萬。

邱吉爾沉默不語,拚命抽雪茄。在天快亮的時候,他對華倫說:“試試看,能不能把那裏的部隊都弄走?”華倫說:報告首相,計策是有一條,靈不靈我不知道,不過,假如運氣好的話,大概有50%把握。”邱吉爾點點頭說:那就趕快搞,最好今天晚上就讓我知道。”

華倫向陸軍情報部請了三天病假,他連跑了幾家倫敦的殯儀館,找一具他想象中的屍首。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是落水淹死的男人。

華倫終於在一家殯儀館找到了他想找的屍體,立刻就拜訪了死者的家屬,說明政府要征屍體入伍,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而且保證事後以陸軍少校軍官的身分,將他安葬在國家英雄墓園。

這具屍體的外表非常不錯,華倫當天就給他穿上了陸軍製服,佩帶少校肩章,胸口掛了一排勳章,而且請來了外科醫官給他額頭製造了一些人工撞傷的傷口。他說:他是從飛機上失事落海身亡的人,他是隸屬陸軍情報部的馬丁少校”。

華倫製造了一整套馬丁少校的資料,由首相下令交由國防部人事局存檔,在馬丁少校身上一個皮夾裏,有國防部的軍人證件、情報部的通行證,特別通行證和裝著別的東西的軍餉袋。

在馬丁少校的人事資料中,還有一些有趣的小資料。他在34歲時與一位寡婦結婚,不到一年就因妻子紅杏出牆而大打出手,他妻子曾向軍方控告他傷害罪,且還有性無能的隱秘。

但不到兩年,他又新交了一位女友,一間低級咖啡館的跑堂,有

17點行為不正經,經常與客人亂七八糟。馬丁愛上她之後,就按軍人結婚申請程序呈請準予結婚,但經情報單位調查,發現這位女侍口沒遮攔。萬一馬丁不慎說錯什麼,會泄露國家機密,這件申請案遭到批駁,馬丁曾為此與他的長官大吵一架,被記了一個小過,從此馬丁被冷落了兩年,不準出差,改派在資料檔案室工作,一直到德軍占領巴黎後,才被起用,原因是他在內勤工作時表現良好,而他又是資深的重要文件傳達軍官,從來就沒有出過差錯。這套馬丁少校的人事資料檔案,華倫足足花了兩天的時間才編出來,可說是巨細無遺。

華倫第二步要做的工作是與氣象局通消息。氣象局通知華倫,3天內都有4級季候風吹過西班牙海岸,海流每小時4海裏,浪高3至5尺,橡皮艇不會被海風或浪頭打翻。

華倫這一招非同小可,立刻晉見邱吉爾,請求他命令海軍部立刻派一艘潛艇,開往馬德裏海域,把馬丁少校的屍體丟進海裏,送到西班牙政府手裏。

邱吉爾早就準備了一份給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的親筆信函,其中附有一張西西裏島的詳細軍用地圖,上麵圈圈點點,標明的都是西西裏德軍的布防詳情。他在備忘錄上說:希特勒已把大批軍力調防諾曼底,看來,我們已成功了。”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也附上一封信,希望他能立刻化公為私,共商進攻西西裏的大計。

這兩封信都用正式的英國公文信封,上麵還蓋了極機密的橡皮圖章,特別是邱吉爾寫的那一封,任何接近過的人都能一眼看出,這是邱吉爾的親筆。

華倫在把馬丁少校的屍體裝箱前,在他衣袋裏放了幾張英鎊鈔票,好幾個零角子、一張洗兩件襯衣的收據、兩張電影票的存根、還有一封寫好不曾寄出的信,收信人是女人的名字,已經封了口,可是沒有貼郵票。

在馬丁的舊公事皮包裏,裝的就是邱吉爾與蒙哥馬利致艾森豪威爾的機密信件,封口封得很牢,上麵有英國式的膠封圓形封印。這隻舊公事包,手銬一邊銬在馬丁的左腕,另一頭銬在公事包的環扣上。公事包的鑰匙,被放在馬丁的皮夾子裏,皮夾裏裝的都是小玻璃管,僅有情報人員才知道,裏麵裝的是氰化鉀。

華倫清楚,隻要馬丁的屍體一飄到馬德裏,德國的情報員會立即暗中1強8迫西班牙政府讓他們在馬丁身上查個夠,隻要有一點小漏洞被捉到,全部計劃都泡湯。他在把馬丁裝進大木箱時,向馬丁敬了個軍禮,大聲說:馬丁少校,為了英國,祝你一帆風順。”

華倫吹著口哨回到家裏,擬好了一則簡短的新聞稿:一架英國的軍用單螺旋槳偵察機在大西洋上空失事墜海,機員失蹤,軍方正設

法尋找。”這種放在報屁股上的消息,幾乎時常都在《泰晤士報》上出現,無人把它看成是新聞,但在德國的情報人員眼中是十分重要的。

馬丁少校的屍體約莫在第三天的清晨被發現,馬德裏警方按照慣例,先要查出浮屍的身份。雖然馬丁的屍體一眼就能看得出是一位英國少校,但西班牙政府還是照章行事。馬德裏當年是各交戰國間諜的集中地,尤其是德國間諜,一聽見消息,首先就花錢買。

通過一位巡官,他們把馬丁所有的材料拍了照,到英國駐西班牙領事館得到消息時,德國人已從馬丁身上得到了所有東西。

英國領事緊張萬分,報告倫敦的外交部,英國外交部通知了軍方,華倫用急電通知領事館武官:不惜任何代價,全力要回屍體,尤其是馬丁少校的那隻公事包。”這個命令一下達,忙壞英國駐西領事,氣急敗壞地成天與西班牙外交部交涉,終於在第五天領到了馬丁的屍體以及公事包裏的機密文件。德國在得到那份重要的情報之後,柏林參謀本部連開了三天會,他們害怕馬丁是英國情報總局故意設計的騙局。隻要馬丁的身份被確定,那麼他傳送的文件就是真的。

希特勒指示情報部,馬上派間諜到倫敦,查明馬丁的真實身份,就在這個緊要關頭,駐西班牙的情報首腦傳來一則可喜的消息,他們證明馬丁是飛機失事落海飄到馬德裏海岸的,還附了倫敦的簡報,更重要的證明是馬丁少校的肺中吸了水,可以證明他在失事時還活著,而致死的原因是溺水。

一個禮拜後,德國就派了一位聰明的情報人員來調查馬丁的真偽,他取走了馬丁少校在洗衣店裏尚未拿走的兩件襯衫,會見了馬丁少校沒有寄出信的收件人露易絲小姐。那位小姐是婦女隊的隊員,是華倫設下的暗樁,自然露易絲一口就承認馬丁正在追她,但她並不太喜歡馬丁,原因是他的床上功夫沒有她想象的好。德國情報員暗中發笑,因為他早已通過德國潛伏在英軍中的間諜,得到了馬丁的全部國防部檔案資料。這幾乎是十全十美的結果,他當晚就發了一個緊急電報給柏林的總部,隻用了一句話:馬丁是真的!”

華倫在那名德國間諜取走馬丁的襯衫後,就盯上了那位不知情

19的德國特派員,一直待到弄清了馬丁的全部底細,英國的情報人員也就知道了他是德國奸細。本來一開頭就想抓,但華倫通過邱吉爾,命令誰都不準碰他,為這件事,情報部長與邱吉爾幾乎弄得很不舒服,邱吉爾拍著情報部長的肩頭說:部長先生,假如你抓了他,盟軍將會多死好幾十萬人,聽我的話,放他走!等不到多久,我就會告訴你們原因。”

希特勒召開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通過詳細的研究,認為盟軍進攻諾曼底是聲東擊西的疑兵之計,而實際矛頭是指向意大利的西西裏。他毅然決定把調往諾曼底的增援部隊撤往西西裏,諾曼底又恢複了以前的模樣。

1944年6月6日,盟軍陸海空猛攻諾曼底,幾乎沒有遭到什麼強大的抵抗。

馬丁少校的屍體果然被安葬在英國烈士墓園,墓碑上有這樣一段話:馬丁少校於某月某日死於大西洋空難,因公殉職。”

在這個著名的戰例中,華倫就是賦予這個屍體以“馬丁少校”一魂,並利用這個所謂的“馬丁少校”來讓德國諜報人員受騙上當,從而實現預期的企圖,保證了登陸的成功。

三國時的許多著名軍事家還將“借屍還魂”發展為“假托王命”來統領部屬。

這是統禦者自覺其權勢難以令屬下服從時,假借具有至高無上的王命之權威來實施其統禦權的方略。

語意出於《東周列國誌》中記述的鄭莊公假托周王之命,挾齊、魯助其伐宋的故事。公元前714年,衛、宋、魯、陳、蔡五國欲伐宋,鄭莊公便帶著祭足朝見當時對各諸侯國仍有影響力的周王。不想卻受到冷遇,送去諸多珠寶卻換來十車黍米,以此做為他對鄭國兩年前侵奪其麥禾之事的嘲諷。鄭莊公便依祭足之謀,把這十車黍米喬裝成財寶,並宣稱是周王所賜,並在車上放著彤弓弧矢,詐稱“宋國久不朝貢於周天子,鄭受周天子之命,前往伐宋。”在這種輿論影響下,鄭聯合了齊、魯二國,舉著“奉天伐罪”的旗號向宋國大舉進兵,達到了預期目的。

鄭莊公“假托王命”伐宋,本是一則用於軍事、外交的詐謀。在統禦領域中,則可用其手段,用於統禦將士。

2司0馬懿在率軍抵禦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入侵中原時,除首戰用將計就計之謀,破了諸葛亮聲東擊西戰術取勝外,接著屢遭失敗,於是便采取堅壁戰的對策以禦蜀軍。

諸葛亮見司馬懿又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領,使便使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巾幗服飾,並致書說:如果再不出陣應戰,並非男兒,可受此女人

衣著雲雲。司馬懿知道這是諸葛亮的“以怒致敵”之法,便接過女人衣飾,仍堅壁不出。

司馬懿能忍此辱,可眾魏將知道這件事後,個個怒不可耐,一齊向司馬懿請戰說:我們是大國的名將,怎麼能受蜀軍之辱?請將軍下令,我們將與蜀軍決一死戰,以分高低。”司馬懿見眾將義憤填膺,也不好挫傷他們的激情,隻好推諉說:我也不是不想出戰,隻因出師前天子有明昭,令我們堅守勿動,今若輕率出兵,是違反君命啊!”眾將憤憤不平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況且前幾次出戰,也未等天子之詔啊。”司馬懿無話可答,隻好說:等我奏明天子,請得詔書後並力殺敵如何?”說罷,提筆疾書奏表,並讀給眾將聽。眾見表中寫道:臣才薄任重,伏蒙明旨,令臣堅守不戰,以待蜀人自敝,奈今諸葛亮遣臣以巾幗,待臣如婦人,恥辱至甚!臣謹先達聖聰,旦夕將效死一戰,以報朝廷之恩,雪三軍之恥,臣不勝激切之至!”眾將聽罷奏表,怒氣方止,隻待天子回詔。

魏主曹睿接到戰表後,納悶地問眾官說:仲達臨行前曾向我索詔而去,明令堅壁不戰,以服眾將,現在為什麼又上表請戰?”這時,衛尉辛毗笑了笑說:我看必定是眾將難耐孔明的激辱,一再向仲達請戰之故,仲達上表請戰,是有意再向主公請乞明旨,以遏眾將之心。”曹睿考慮一會說:卿所料極是”。說著揮筆下詔,命辛毗持節齎詔前往。

辛毗來到仲達行營,向眾將宣詔說:天子明諭:如有再敢出言請戰者,即以違旨論處。’”眾將見魏帝明詔在此,誰也不敢再吭聲了。

事後,仲達拉著辛毗回到寢帳中暗說:您真知我心啊!”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上表請戰的事後,歎息地對眾將說:看來仲達是要與我堅壁到底了。古今以來,哪有千裏請戰之理呢,他這分明是千裏請詔,以安眾將忿怒之心啊!假若如此,我軍克敵實在太難了。”

在這個戰例裏,司馬懿明知很難憑權威來讓眾將信服,於是采用“假托王命”之計,千裏請詔,從而讓眾將不得不服從命令,最終才避免中諸葛亮的“激將”之計。

21

上麵的例子是借用皇帝的詔來統帥眾將,並與敵人交戰,還有些人利用死無對證的空隙,假托已故皇帝的詔命,挾眾反叛。鍾會背反魏室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魏鎮西將軍鍾會奉詔伐蜀成功後,在薑維的策反作用下,決定背反魏室,霸蜀自立。

一日,他與薑維策劃說:吾手下皆大魏將士,如果背反魏主,隻恐屬下難以統禦。”薑維向他獻策說:最近聽說郭太後新亡,不如詐稱太後有遣詔,令將軍討司馬昭的殺君之罪,殺了司馬昭,還有什麼可慮的?眾將也能臣服。”鍾會聽後,便依計而行。

第二天,鍾會請諸將在一起宴飲。酒過數巡之後,鍾會手持酒杯竟大哭起來,眾將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忙問其中原由。鍾會煞有其事地說:郭太後臨崩之際有詔在此,詔書上說‘司馬昭南闕殺君,大逆無道,早晚必將篡魏,宜早除之。’今我欲率軍討他,隻礙蜀地剛平,又要勞軍,我心不忍啊!”在坐眾將一聽,皆愕然一驚,相互麵麵相覷,沒有一人吱聲。

鍾會見眾將不買他的帳,一時忍耐不住,拔劍出鞘說:諸將願與我共討司馬昭者,可在誓書中簽名,與我共成大事,違太後詔令者斬!”眾將迫於威勢,隻好姑且簽字畫押。

鍾會假托已故太後的遺詔,挾迫諸將隨其造反,正是適用的“假托王命”之計。然後由於鍾會以詔欺將未能歙從將信服,結果在事變中,由於部將不從其統禦,軍中發生變故,反使鍾會死於非命。

由此可見,運用“假托王命”需小心,否則就會惹火燒身。隻有所托之辭令人信服,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孔明“假托王命”令關羽禦守荊州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劉備在兵伐西川,攻取雒城時,由於副軍師龐統不幸身亡,大軍被困在涪城,情勢萬分緊急。劉備見勢不妙,急令關平齎書回荊州請軍師孔明帶兵入川接應。

孔明及荊州諸文臣武將,見關平齎書前來,得知龐統陣亡噩耗後,全都垂淚痛哭。

悲痛之餘,孔明卻一直在思量著禦守荊州及入川事宜。他想,荊州是塊極重要的戰略要地,以後,若得了西川、漢中,荊州便是伸向中原的觸角,此地若失,便失去了圖取漢中的大勢。現在,東吳盯著荊州,曹操也視其為眼中之釘,況且圖取西川、漢中也並非一日之功,長22期禦守荊州,是個十分重大的要任,需有一名獨霸一方統禦才能的將領才能擔任此任。在關羽、張飛、趙雲三員大將中,張飛性躁,愛鞭笞士卒,不可留守,看來隻能從關羽、趙雲之中選擇其一了,明日升帳時

依情再定。

第二天,孔明聚眾文臣武將議事,向眾將說:現在主公在西川,正處於進退兩難之際,關平齎書前來傳主公旨意,約我帶兵去雒城外與其會師,看來吾不得不去西川了。”這時關羽關切地問:軍師若去,誰人來守荊州?荊州可是個戰略要地,幹係不輕啊!”孔明看關羽如此看重荊州,心想,留將禦守荊州,其必知此地重要,既然關羽能知荊州重要性,為何不順勢留他在此呢?於是對眾將說:主公來信,把荊州托在我身上,讓我量才委用。我看關、張、趙三員大將各有其長,誰都可以留守此地。你們誰也不必推諉,也不必爭執,還是依主公意圖來辦吧。我想主公所以令關平齎書前來,是欲留關平與雲長共當此征途的。我想,雲長念桃園結義之情,一定不負主公重托。”

張飛及眾將經孔明如此一開釋,心中豁然開朗。關羽聽說是主公欲留他在此,就慨然領諾,與孔明交割了印綬,擔起了禦守荊州的大任。

孔明留誰禦守荊州,事實上是他隨意之事。他所以從關平齎書之事杜撰出劉備授意之說,是為了借劉備的統禦威勢,引起守將對其責任的重視,同時也免去在選將時,其它諸將的嫉妒。假若趙雲踴躍提出守荊州,孔明有意留他的話,他會說劉備所以遣關平齎書前來,是欲請關羽、張飛隨軍師入川助兄的。

“假托王命”用於統禦之道,可謂是軍事上的謀略在統禦術上的應用。《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對這則謀略的典型運用。時下人們所說的“拉虎皮做大旗”也是此意。

在統禦謀略中,假托王命”與“持鉞以授”可稱之為互補的一對謀略。如果說:持鉞以授”是王者主動將自己的權威賦予其所聘之將的話,那麼“假托王命”便是下屬為增強自身統禦能力,設法借用王權之威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