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計2
陳勝拉大旗稱王
秦王掃六合,一統全國,用兵日久。統一之後,又北修長城,以抗匈奴;南伐百越,以振國威。再加之大修阿房宮、始皇陵、開鑿馳道,百姓勞役賦稅日重,大有不堪重負之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秦王朝從汝陽、蘄縣征集了九百名貧苦農民在漁陽戍守邊防。他們在兩名官吏的押送下,晝夜兼程,風40餐露宿,苦不堪言。但行至大澤鄉時,突遇暴雨數月,道路受阻延期,無法及時趕到漁陽。然而,按照秦王朝的法律,戍邊誤期者將被處斬。於是,這些人均麵臨可能被處死的巨大威脅。
陳勝、吳廣則是此次同行的被征農民中的兩人。陳勝少時,曾與人傭耕。飽經滄桑與苦難。他們被押送官員指派為這批戍卒的頭
領,亦深得人們的信任和擁戴。值此生死存亡之際,大家一致要求陳、吳二人想辦法,如何死裏逃生。陳勝說:咱們誤了期,趕不到那裏,非死不可。”有人提出:咱們逃跑吧!”那也不行,我們能逃到哪裏去呢?所以說,不逃是死,逃也是死。”接著吳廣說:我們與其等死,不如去拚死,如果這樣,或許還有條生路。”大家紛紛表示同意。這時,陳勝、吳廣雖然看到眾戍卒均有拚死求生的強烈要求,但卻需要有個有威望的人出來相號召,起義才有可能。他倆私下商議之後,便想出一個先在戍卒中製造輿論的辦法,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此法即“魚腹丹書”與“篝火狐鳴”。為實施此法,有一日,陳勝用朱紅丹砂在一塊絲帕上,寫上“陳勝王”三字,偷塞於漁夫剛捕撈到的魚腹之中,故意讓戍卒們買走這條魚。待他們回去剖洗此魚時,發現絲帕丹書,無不稱奇。消息不徑而走,人們紛紛私下傳說陳勝是個有帝王之命的人。與此同時,陳勝又叫吳廣在夜裏偷偷跑到附近的荒廟裏,燒起一堆野火,假裝狐狸的叫聲,嘶叫著:大楚興,陳勝王。”眾人遠遠聽到這種聲音,又見閃爍不定的野火,驚恐之際,越發相信陳勝絕非凡人。戍卒們中間,紛紛傳說關連日來的怪事,認為這是天意所為。於是,陳勝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擁有了極高的威信。
在陳勝樹威大獲成功之後,他倆又決定拉旗揭竿,以便號召,凝聚眾戍卒的戰鬥力,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去決一死戰。對此,他們則借用了秦扶蘇太子,楚名將項燕的名義,拉大旗”以行反秦暴政之義舉。當時,人們都知道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理當繼承帝位。而且他為人賢德,深得民心,但卻不知他已為秦二世胡亥所殺。項燕則是楚國的一代名將,屢立戰功,一向為人們所敬慕,然在與秦國作戰中,已為王翦所殺,由於交通不便、音訊不暢,人們不知其被害,紛紛傳說二人尚活在人間。因此,陳勝、吳廣為利用有利時機,便拉起扶蘇、項燕為“大旗”,以此召喚,號召人們立即起義。陳勝、吳廣在首先殺死了兩名押送的官吏後,便召集九百戍卒對他們說:大家遇到了暴雨,已經延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誤了期就得被處死。即使如期到達那裏,防守邊疆,十有六七也是受盡折磨,客死他鄉。我們堂堂男子漢,不死則已,死就要死得其所,聞名於天下。”又說:亡侯將相,寧
41有種乎?”難道那些王侯將相天生就該享福,我們天生就該做奴隸嗎?一番話,說得眾人群情激憤,紛紛表示擁護。他們又與陳勝、吳廣設壇盟誓,打起了扶蘇、項燕的旗幟,公開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起義口號,以號令天下人們,共舉義旗。
接著,陳勝、吳廣率領義軍,一鼓作氣連續攻克五座城池。義軍所到之處,殺官吏、放囚徒、廢苛稅、開倉放糧、賑濟饑民,深得民心。於是四方民眾紛紛來歸,每日均有數千之眾投奔義軍而來。致使起事不久,義軍迅速壯大到了數萬人之眾,戰車達六七百乘,戰馬數千匹。
隨後,陳勝、吳廣在率義軍攻克五城之後,又直指陳縣而來。鎮守陳縣的秦朝官兵,聞訊早已逃散。起義軍順利占領陳縣縣城,陳勝、吳廣召集當地賢達,共商大計。這時,大家紛紛讚頌陳勝說:將軍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故公推陳勝為王,擁吳廣為假王(即副王),建立國號張楚。
這是秦末農民起義之初施展借屍還魂計的一個典型案例。大難臨頭,人人自危,戍卒未必沒有造反的心思,但一盤散沙,終難成事。此時,缺的就是一種凝聚力,一種讓眾戍卒信服的力量。“魚腹丹書”也好,篝火狐鳴”也好,固然能提高陳勝的威望,但這隻能是個基礎,同是戍卒的陳勝顯然不可能一下子變成神。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喚起眾人,此時隻有借“屍”了。這個屍便是扶蘇、項燕。陳勝、吳廣巧妙地借用了他們的知名度、影響力和人格力量,扯起這麵大旗,使義軍之舉更有號召力和說服力,更名正言順,還魂也就順理成章了。
毛澤東借霧活捉張輝瓚
讀過毛澤東詩詞的人都會記得那首豪邁的《漁家傲》: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首詞記述的是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麵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故事。紅一方麵軍按照毛澤東製定的“誘敵深入,後發製人”的方針,在5天內連打兩個勝仗,殲敵1300人,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毛澤東采取了一係列精彩的戰術,其中,借霧破敵就是一例。
412、12月份,中央紅軍所在地吉安、寧都、東固等地正值多霧天氣。開始,紅一方麵軍4萬人,在寧都縣的小布以北設伏,誘敵譚道源部50師鑽“口袋”未能成功,而西路進犯之敵張輝瓚所率第十八師已向我龍岡根據地逼近。於是毛澤東、朱德決定:攻打張輝瓚。張輝
瓚率領的敵十八師,兵員充足,裝備精良,戰鬥力很強,曾有“鐵軍”之稱。此次圍剿紅軍,張輝瓚被蔣介石任命為西路前線總指揮,春風得意,躊躇滿誌,一心想打幾個漂亮仗,向蔣介石邀功請賞,加官晉爵。張輝瓚率部到達我東固根據地時,由於我軍主動撤離,敵公秉蟠師已經先期到達。這一天淩晨,正遇上大霧彌漫,張輝瓚誤認為公秉蟠師是紅軍,他想:搶頭功的時候到了,急忙下達攻擊命令:弟兄們,給我猛衝,拿下東固,軍官每人20塊大洋,士兵每人10塊大洋!”張輝瓚一聲令下,一萬多人輕重武器同時開火。公秉蟠一看不妙,心想紅軍借著大霧又打回來了。急忙命令部隊頑強抵抗,他一麵向蔣介石報告請求增援,一麵命令部隊:頂住,給我頂住:堅持到中午,張師長的援兵就到了!”他還不知道,張師長早就到了,而且就在他的對麵。激戰4個小時,各自都有傷亡。直到中午大霧散去,雙方才發現,原來是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家人幹上了。公秉蟠挨了自家人一頓揍,氣不打一處來,大罵張輝瓚:你他媽搶頭功搶瘋了!老子占領東固沒挨紅軍一槍一彈,倒叫你咬了一大口,什麼他媽總指揮,老子不幹了!”一氣之下,公秉蟠率部折回休整去了,隻剩下張輝瓚孤軍深入,繼續向龍岡方向冒進。得知這一情況,毛漢東、朱德非常高興,決定借霧全殲張輝瓚所部。
12月30日破曉,霧色蒼茫,籠罩著群山,正是隱蔽殲敵的好天氣。毛澤東果斷命令部隊進入預定陣地。4萬紅軍借著大霧隱蔽,神不知鬼不覺地在龍岡形成了“甕”形伏擊圈。毛澤東站在海拔400多米的指揮所內,俯瞰群山,不禁豪情大發,他對朱德說: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國時,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曹兵。今天,我們借晨霧全殲頑敵啊!”說完,兩人都發出爽朗的笑聲。果然不出所料,驕橫的張輝瓚沒有吸取在大霧中誤打自家人的教訓,冒著大霧,率領所部主力9000餘人,鑽進了紅軍布下的“口袋”。
激戰至下午,張輝瓚被活捉,所率9000人馬或死或傷或被俘,無一漏網。首戰告捷,紅軍乘勝追擊譚道源,1月13日清晨,又一次在大霧掩護下,殲敵兩個團,剩下的倉皇逃回老窩。激動之餘,毛澤東寫下了“萬木霜天紅爛漫”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