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計1(2 / 3)

兩軍經過一番廝殺後,韓信、張耳便率軍佯敗後撤,並有意將軍旗、戰鼓丟棄滿地。趙軍見漢軍敗退,爭先恐後地追趕。漢軍退到背水陣地後,韓信即令全軍奮力抵抗。將士自知沒有退路,個個拚死作戰,越殺越勇,使趙軍遭到重大傷亡。陳餘看到將士疲憊,一時難以奏效,便下令收兵回營。可是趙軍回頭一看,隻見無數漢軍旗幟在自己的營壘上空飄揚,瞬間慌亂起來。士兵東奔西跑,不聽將令;將領大聲喝斥也難製止,急得陳餘令部將斬殺逃跑的士兵,也未能改變混亂的局麵。就在這時韓信乘勢領兵殺了過來。趙軍營地的漢軍騎兵也衝向亂軍,前後夾擊,趙軍很快被殲,陳餘被殺,趙王歇同謀臣李左車等都當了俘虜。

戰鬥完結後,漢軍雖獲大勝,但將領們卻不明了其中的奧妙。有人就向韓信問道:按兵法應當右、背靠山,左、前依傍河流,您這次與趙軍作戰,卻背水為陣,還說等打敗趙軍再好好會餐。當時我們疑慮重重,很不放心,結果不到一天時間,就大獲全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韓信笑著說:其實這也是按照兵法來辦的。你們所以認為不符合兵法的原則,是因為沒有細心領會兵法的緣故。兵書上不是有‘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嗎?這次同趙軍作戰,我們的軍隊大都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兵將也不熟悉,敵軍人數又多,如果不用背水陣,哪會有死裏求生的勇氣?如果在敵人的進攻下,還有臨陣逃跑的方便,這個仗還能打勝嗎?”

眾將領沒有不稱讚韓信善於用兵的才能的。

在此戰例中,韓信切斷自己的退路,目的是促使士兵打消撤退的想法,從而促使他們奮勇殺敵,並最終獲勝。

139

釜底抽薪在軍事上的應用,主要是指用兵截斷敵人的糧道,然後對敵實施包圍,不戰而勝的效果。

公元1463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與明軍主力在汝州(今河南臨汝)地區進行了一次作戰。5月,李自成統軍百萬攻占湖北、河南大部後,進軍關中。明帝命孫傳庭為兵部尚書,調集七省明軍,分進河南,向農民軍攻擊。李自成改變部署,以一部兵力往閿鄉(今河南靈寶西)迎戰,且戰且退,誘明軍至河南中部決戰。九月,明軍進攻汝州,李自成令主力在郟縣、襄城之間,依托梁溝高壘,堅守不戰,以疲憊消耗明軍,挫其銳氣,並派出精銳,襲取汝州西北幾十裏的白沙,切斷明軍糧道,造成明軍糧缺物貧,軍心慌亂,汝州明軍一部甚至發生嘩變,李自成乘機大舉反擊,包圍汝州、郟縣一帶明軍,展開激戰,殲滅明軍4萬餘人。

此戰,李自成以“退避三舍”之策,退讓一步,誘敵深入,在有利地形與敵作戰,用“鈍兵挫銳”之計,避其銳氣,運用“釜底抽薪”計謀,斷敵糧道,造成敵人缺糧恐慌,軍心渙散。乘隙反擊,一舉獲勝。

楚漢成皋之戰中,劉邦也運用了同樣的謀略,創造了曆史上以少勝多成功戰例的典範。

楚漢圍繞戰略要地成皋進行了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

公元前205年,劉邦聯合魏、趙、韓等五路諸侯攻楚,一舉攻克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率兵抗擊漢軍,大敗漢軍於睢水。劉邦接受謀臣張良的建議,退至要地滎陽(今河南滎陽)、成皋(今河南汜水西北)一帶築城堅守。

為配合正麵防禦,劉邦使韓信在漢軍東北方側翼出擊,攻打歸附楚軍的魏、趙、齊等國。在漢軍東南方,劉邦拉攏項羽的宿將英布,背楚歸漢,並聯絡彭越,襲擾楚軍後方,遲滯楚軍的追擊行動。

公元前204年,項羽全力攻漢,斷其糧道,將漢軍困於滎陽。劉邦以請為名,用緩兵之計,繼而以反間計,使項羽的謀士範增憤然離去,又讓部將冒充漢王詐降,劉邦趁機潛出滎陽,項羽攻占成皋。劉邦采納謀士轅生之策,率軍出武關,會英布,調動楚軍向南,同時聯絡彭越,襲擾楚後方。項羽得知後方告急,急率兵還擊彭越。劉邦趁機二占成皋。

1項40羽打敗彭越後,引兵西擊,再次奪占滎陽、成皋。劉邦退守小修武軍營築壘堅守,派韓信牽製楚軍,同時遣劉賈率兵協助彭越,襲擊楚後方,攻下楚地10餘城,切斷糧道,迫項羽二次回師解救。劉邦乘機渡過黃河,向成皋楚軍猛攻,楚軍曹咎遵照項羽的命令堅守不戰。劉邦用激將法,辱罵楚將,持續多日,曹咎按捺不住,率楚軍殺將

出來。漢軍見楚軍中計,故意退一步,渡過汜水待機,乘楚軍追擊渡河剛過一半時,實施攻擊,大破楚軍三奪成皋,楚軍回師成皋,與漢軍作戰,劉邦堅守不戰,對峙幾月。韓信領兵迂回楚軍後方彭城,使楚軍腹背受敵,劉邦揮軍追擊,消滅楚軍建立漢朝。

此戰,劉邦在楚強漢弱的情況下,轉攻為守,采取正麵牽製,兩翼出擊,敵後騷擾的方針,使楚軍多方作戰,轉變不利態勢。守城失敗後,麵對楚軍的包圍,劉邦巧施緩兵計、反間計以脫身。以假攻調敵,釜底抽薪迫敵回援,二戰成皋。二施釜底抽薪之計迫楚二次回師,繼而以“怒而撓之”之計,激將守軍出擊,以半渡擊大敗楚守軍,三占成皋。前後夾擊,實施戰略決戰,滅楚興漢。

李世民在與宋金剛作戰時,也是運用“釜底抽薪”之計,斷敵糧道,最終獲得大勝。

公元619年,劉武周派大將宋金剛率兵3萬進攻關中。9月,攻克太原,乘勝南下,進逼絳州(今山西新絳)。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率3萬精兵,迎擊敵人,收回失地。11月,李世民率兵渡過黃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與宋金剛軍相峙,同固守絳州的唐軍形成犄角之勢。李世民分析敵人孤軍深入,軍無蓄積,利在速戰,便運用“鈍兵挫銳”之策,閉營養銳,不同之交戰,以挫其鋒,待其衰竭。同時令劉弘基率兵7000人插到敵後,斷其糧道,襲擾其後方。宋金剛多次挑戰,唐軍堅守不戰。兩軍相峙近半年。宋金剛由於糧秣斷絕,於第二年4月北撤。李世民率軍轉入反攻,在呂州大敗敵後衛尋相,繼而乘勝窮追猛打,至雀鼠穀,一日八戰皆勝,俘斬敵數萬人。追至介林,宋金剛餘部2萬,背城布陣。李世民用一部正麵出擊,親率精騎抄其陣後,前後夾擊,宋金剛大敗而逃。唐宋收複太原。

此戰李世民運用“鈍兵挫銳”之計,堅守不戰,待敵銳氣衰竭,後發製人,以“抽薪止沸”之策,斷其糧道,迫敵退兵,乘敵撤退之隙,窮追猛打,一鼓作氣,殲敵大部,以“正合奇勝”的戰法,消滅背城列陣之敵。終獲全勝,收複失地。

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戰爭中,朱元璋截斷陳友諒的退路,並將其圍困,使其無法進行後勤補給,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

141目的,用的也是“釜底抽薪”這一計謀。

元朝末年反元武裝相互兼並,多動幹戈。公元1363年,陳友諒乘朱元璋率軍北援安豐紅巾軍,江南兵力薄弱之隙,揮師60萬,取道水路,圍攻洪都(今南昌)。朱元璋聞訊後,令朱文正堅守洪都,以疲憊消耗陳軍,親自率舟師20萬救援洪都。為把陳軍困於湖中,朱元璋以一部兵力扼守涇江口和南湖嘴,斷陳軍歸路,又用信州之兵守武陽渡威脅陳軍側後,爾後率主力進入鄱陽湖,引陳軍決戰,陳友諒圍洪都85天不克,聞朱元璋來援,遂撤圍移師鄱陽湖開戰。兩軍在康郎山水域相遇,朱元璋軍先發火炮,再射利箭,繼以短兵相搏殺傷陳軍數萬人。兩日後,陳軍率全部巨艦出戰,朱軍舟小,強攻不利,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起,以火攻焚燒陳軍巨艦數百艘,陳軍死傷超過半數,不敢再戰。朱元璋為控製長江水道,關門捉鱉,乘夜移軍左蠡。陳軍左、右諸將見大勢已去,相繼投降朱元璋,陳軍士氣低落。朱元璋乘機致信陳友諒勸降。陳為泄憤盡殺俘虜,使朱軍同仇敵愾。朱元璋則放還全部俘虜,並醫傷悼死,以分化瓦解陳軍。為防止陳軍逃跑,下令移軍湖口,又令在長江兩岸修築寨柵,並置火筏於江中。陳軍被圍困湖中,糧食奇缺,將士饑疲,無心再戰,於是向湖口方向突圍,陷入朱軍包圍,陳軍混亂又向涇江口潰逃,又遭朱軍伏兵截擊,全軍覆沒。

此戰,朱元璋先以鈍挫銳,消耗疲憊陳軍,爾後運用“關門捉賊”之計,將陳軍圍困於鄱陽湖殲之。

在外國軍事戰爭史中,也有許多成功運用這一謀略的戰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名將蒙哥馬利擊敗德軍隆美爾便是一個有名戰例。1942年2月,隆美爾率德軍在北非戰場以閃電戰屢次擊敗英軍,英軍被迫退至阿拉曼地區。為改變戰局,英國派蒙哥馬利將軍赴埃及接管第八集團軍指揮權。蒙哥馬利到任後,采取一係列措施:一是鼓舞士氣;二是總結教訓分析敵情;三是整頓部隊,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