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計2(1 / 2)

第二十二計2

諸葛亮兩次誘擒孟獲(第一、七次)

諸葛亮被中國老百姓奉若神明,據說能掐會算的諸葛亮在後漢三國時期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位超一流的智囊人物,他輔佐本無立錐之地的劉備聯吳拒曹,兵取西川,漢中稱王,又幫助後主劉禪治理開發西川、六出祁山伐魏,可以說魏、蜀、吳三足鼎立中的一足蜀國在很大程2度02上是靠他開創和支撐的。由於劉蜀的力量一直較為弱小,諸葛亮用兵就多用奇謀,以少勝多、敗中求勝的成功戰例較多。但是這並不說明他不擅於運用以強擊弱,關門捉賊的戰略戰術,相反,隻要是能構成以多打少,以強擊弱的優勢,哪怕隻是局部的、暫時的優勢,諸葛亮都會抓住機會,施“關門捉賊”之計,獲取最大限度的勝利。

正在諸葛亮做好準備,雄心勃勃地準備完成先帝遺願,出兵北伐的時候,南方少數民族以孟獲為首領起兵造反。重任在前,後院起火,那還了得?諸葛亮決定親統大軍,平定叛亂,鞏固後方。按照當時的雙方實力對比分析,諸葛亮剿滅叛軍易如反掌。高瞻遠矚的諸葛亮為了使自己北伐興漢永無後顧之憂,決定納“言過其實”的馬謖之言,打“攻心戰”,使其心服而不是屈服。這場攻心戰采用了“欲擒故縱”之計,於此不多贅言。但是怎樣擒是個問題,既要幹淨利落以示天威,又要兵不血刃少傷人命,還要擒賊擒王以成其事(攻心戰的要求),隻有施用“關門捉賊”之計。縱觀諸葛亮七擒孟獲,除去有兩次是由於其內訌所致,有五次是諸葛亮施巧計,關門捉賊”所擒。這五次中有兩次運用了“且戰且走,誘敵上鉤”的方法。

第一,一擒孟獲。

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北進攻蜀。迤邐進發間正遇著蜀將王平軍馬,他見王平陣中旌旗雜亂,隊伍不整,遂生輕敵之心,更兼派將與王平交戰,王平“不敵”敗走,孟獲一邊高喊“若知蜀兵如此不堪一擊,我早就造反了”,一邊驅兵大進,緊緊追趕。

追趕途中,又“殺敗”蜀將關索的援軍,於是又追出20餘裏,孟獲追殺性起,哪料早中埋伏,蜀將張嶷、張翼領兵截斷退路、王平、關索領兵殺回,前後夾攻,蠻兵大敗。孟獲突圍逃走,被魏延的伏兵生擒活捉。

第二,七擒孟獲。

孟獲屢戰屢敗,請烏戈國王兀突骨率藤甲兵助戰。藤甲兵刀槍不入,涉水不沉,初次交戰,著實讓蜀兵大吃一驚。諸葛亮察看地圖,暗定破敵之策。在一個形如長蛇,四周皆為光峭石壁,沒有樹木,隻中間一條大道,名叫蛇盤穀的地方做好了手腳。布置妥當,命魏延來引蠻兵入圍。魏延領命與兀突骨交戰,戰不數合,不敵“敗”走,蠻兵怕有埋伏,不趕回營。第二天,魏延又領兵來戰,打了幾個回合,又“大敗”而走。蠻兵追殺10裏,占了蜀軍大營。次日領兵大舉進攻,又將魏延的軍隊打得丟盔棄甲,棄寨而逃。蠻兵一路追殺,魏延節節

203敗退(當然退是有一定路線的)。連輸15陣,丟了7個營寨。到第16天,魏延假裝收集殘兵敗將,作最後一次抵抗後,退入蛇盤穀,兀突骨望見山上並無草木,料無埋伏,率領兵眾放心追殺。快追出穀口時,被數十輛黑油櫃車攔死去路,歸路也已被幹柴壘斷,蜀兵點燃前後柴草、火藥,又擲火把引爆穀中火炮,峽穀頓成火海,可憐刀槍不入的3萬藤甲兵,皆被諸葛亮關門燒賊,燒死在穀中。

諸葛亮一麵火燒藤甲兵,一麵派人去騙在後邊坐鎮的孟獲,謊稱已將諸葛亮圍困蛇盤穀中,請孟獲去助戰,孟獲大喜,連夜起身,領人去捉諸葛亮,豈料又中埋伏,鑽進了諸葛亮設布的口袋。剛到蛇盤穀,蜀軍伏兵四起,擒住了孟獲。

諸葛亮葫蘆穀設伏兵大敗司馬懿

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對陣於謂水之上,經過幾次接觸,互有勝負,戰事成膠著狀態。

司馬懿的一貫戰略是守,他深知蜀軍勞師遠征,補給線太長,利在速戰速決,所以便深溝高壘,以逸待勞。

諸葛亮經過了幾次後勤不繼的教訓,這一次便有所防備。他創製木牛流馬,克服運輸不便之苦,又實行屯田政策令軍士就地種糧,作為久駐之計。

司馬懿得知大驚曰:我所以堅守不出就因彼糧草不繼,欲待其自斃,今用此法,顯為長久之法,不想退走了。”乃派兵搶得幾部木牛流馬來研究,亦仿製一批作為軍運。因未洞悉此木牛流馬之奧妙及使用法,連吃了幾次虧,反被劫去糧草不少,於是幹脆掛起免戰牌,任蜀軍如何辱罵挑戰,閉門不出。

諸葛亮見司馬懿不肯出戰,乃定計於葫蘆穀頂搭架草房,埋伏地雷及引火之物。複化整為零,令軍士四散屯田、引誘魏兵。司馬懿連續捕獲一批蜀兵,得知“諸葛亮不駐在祁山而在葫蘆穀下寨安營”。司馬懿見有機可乘,便發兵去劫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