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解讀】

太陽病,脈寸緩,關浮,尺弱,此謂陽浮而陰弱,為風邪中於表,其人發熱汗出,複思寒,為太陽中風之表證。不嘔者,邪尚未傳裏。但心下痞者,乃醫誤下,表邪乘虛入裏所致。

如若表證仍在,治宜先解表,後攻痞。不下者,不惡寒而渴者,為太陽表邪傳裏化熱,故曰轉屬陽明。病屬陽明則胃家實,小便必數,大便必硬,雖十餘日不大便也無痛苦,此謂律液減少並非燥屎內結,故不可與承氣湯攻下。

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唯恐停飲不化。若愈飲愈渴,小便不利,此屬停飲,以法救治,以五苓散化氣行水,蓄水得去,口渴自止。

脈陽微①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②,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③,亡津液,大便因硬也。(245)

【注解】

①脈陽微:指脈象浮虛無力。

②陽脈實:指脈象浮盛有力。

③陽絕於裏:陽絕指陽氣盛極,不是衰絕。陽絕於裏就是陽氣獨盛於裏之意。

【解讀】

陽脈微,即脈象浮取微弱和緩,反映邪正相爭已不激烈,多為表病之後,邪氣將退而尚未盡除,正氣漸複而抗邪能力尚弱。汗出較少亦是表病少許彌留,人體尚未康複之際,但得靜養調攝,多能邪去正安,故為“自和”。

若汗出過多,則是病邪傳裏,化熱化燥,逼迫津液所致。陽脈實,即脈浮而充實有力,總屬陽熱實證之脈。其裏熱已盛,本不當汗,誤發其汗,則助熱生火,陽邪極盛於裏,津液亡失,而致腸中幹燥,大便硬結,形成陽明燥實證。

脈浮而芤①,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246)

【注解】

①脈浮而芤:脈搏輕取可得為浮,浮大中空,形似蔥管為芤。主陰血不足,陽氣浮盛之象。

【解讀】

脈浮為陽氣盛,故曰“浮為陽”。芤為浮大中空,按如蔥管,主陰血虛,故曰“芤為陰”。“脈浮而芤”,是陽熱有餘而陰液不足的脈象。陽熱有餘,獨盛於內,則胃氣生熱,陽盛灼陰,陰液虧耗,不能和陽,則陽愈亢而陰絕於裏。胃熱陽絕,陰不濟陽而化燥,勢必導致大腸失潤而大便硬結。

本條陽明病浮芤之脈並見,則陽熱盛、陰液虛為勢所必然。陽熱盛則胃氣生熱,熱邪獨盛於內。陰液虛則胃腸幹燥,無液以和陽。陽亢陰虛,則為脾約之證。

趺陽①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注解】

①趺陽:就是衝陽穴,在足背第二及三蹠骨之間,為足陽明胃經的動脈。

【解讀】

趺陽脈,即足背動脈,屬足陽明胃經,以候脾胃後天之氣。“趺陽脈浮而澀”,浮主陽盛,澀主陰虛,見於趺陽部位,則浮為胃陽亢盛,澀主脾陰不足。脾胃相表裏,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轉輸水穀精微,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雲:“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今胃強脾弱,強陽煎灼弱陰,使脾之功能受到約束,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偏滲膀胱而“小便數”,不能還於胃中以滋潤大腸,“大便則難”,此即“浮澀相搏,其脾為約”。脾約本於胃燥,而小便愈多,津液愈傷,脾陰愈弱,胃燥愈甚,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脾約證雖屬陽明,但與諸承氣湯證有所區別。承氣湯證屬陽明燥化成實,故多有潮熱、譫語、煩躁、腹滿硬痛等,其中固有津傷之象,然非脾失轉輸、津液偏滲所致,而應責之於燥熱特盛,故病機重在陽明。脾約證雖有胃熱,然不能與承氣湯證之燥熱比肩,其病機重點在於太陰陽明功能失調。脾約證以大便難為主要臨床表現,治以麻子仁丸潤下通便。

麻子仁丸即小承氣湯加麻子仁、杏仁、芍藥而成。大黃、厚樸、枳實具小承氣湯意,有瀉熱去實、行氣導滯之功,冀胃熱衰減,脾不受製,可望恢複運轉,行其津液。麻子仁潤腸滋燥,通利大便。杏仁潤腸,又能潤肺而肅降,使氣下行,從而有利於傳導之官。芍藥和營血而緩急迫。方後雲“蜜和丸”,是取潤下緩行之意。又日“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知藥量甚小,是緩而又緩也。“漸加,以知為度”,亦見其病有輕重,稟賦有厚薄,投量多少,可審情度勢而定。然多少之間,必以知為度,是不使其太過或不及。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①,蒸蒸發熱②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

【注解】

①發汗不解:指用發汗法後病仍未愈,不是太陽表證不解。

②蒸蒸發熱:形容發熱如蒸籠中熱氣向外蒸騰。

【解讀】

“太陽病三日”,即本病是由太陽病發展而來。“發汗不解”,並非指表證未罷,而是指病邪未除而向裏傳變。“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形容內熱較盛,向外蒸騰。內熱盛如此,則不惡寒、反惡熱等陽明外證更加明顯,說明病邪已由太陽之表轉屬陽明胃腑之裏。

這裏以蒸蒸發熱作為陽明病的典型證候,並以此區別於太陽之發熱惡寒和少陽之往來寒熱。由於裏熱傷津,發汗又傷津,故本證以陽明燥實為主。惟其熱勢蒸騰,有外達之勢,則腑中結實未甚,形無大實大滿之候,尚未達到發潮熱、腹滿疼痛拒按的嚴重程度。病屬燥熱初結,故治以調胃承氣湯軟堅潤燥、瀉熱和胃。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

【解讀】

傷寒本為太陽表證,不當吐而誤用吐法,胃的氣液受傷,邪氣內陷而化熱,津傷化燥而成實,燥實阻滯,陽明腑氣不通,則大便秘結而腹脹滿。此腹脹滿,乃因燥實而致,故其治仍以調胃承氣湯和胃潤燥。燥實去則腑氣通,腑氣通則腹脹除。

以上兩條,從蒸蒸發熱和腹脹滿的內外證候,反映並概括了調胃承氣湯證的特點。由於此調胃承氣湯證來自於太陽病汗吐後津傷化燥,初結陽明,病情還沒有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故其治不用大承氣湯,而用調胃承氣湯,從這個意義上講,調胃承氣湯證又可看作是胃家實的一個輕證,而兼有胃氣受損,因吐法亦能傷中氣。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解讀】

太陽表證,當發汗解表,妄用吐下,是為誤治;先吐下而後再汗,是為治療失序,其結果必致邪不解而內陷。若內陷胸膈,見煩熱、心中懊,屬梔子豉湯證,二便多無改變。今吐、下、發汗後,病人出現了微煩、小便數、大便硬等證,說明邪熱內陷陽明,形成了陽明腑實證。

誤治津傷,表邪入裏化熱,其勢尚輕淺,故見微煩;熱迫津液偏滲於膀胱,不能還於胃中,所以小便頻數而多,大便幹結而硬。本證以氣滯熱結為主,尚未達到譫語、潮熱、手足濺然汗出等燥屎結實的程度,且在汗、吐、下後正氣受傷,故不宜大承氣湯峻下,隻可以小承氣湯瀉熱通便,使胃腸氣機得以調和通暢則病可愈,故曰,“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251)

【解讀】

“得病二三日”的“病”泛指疾病,確切地說是指外感熱病。“脈弱”,是對脈緊而言,緊變緩相對地叫“脈弱”,由此可推測是寒邪已化熱入裏。“無太陽、柴胡證”,即既無太陽表證,又無小柴胡湯主治的少陽半表半裏證。“煩躁”是裏熱上擾心神,“心下硬”是胃院部硬滿,均為陽明裏實、胃氣不和之證。

“至四五日”,煩躁心下硬滿仍不緩解,言外之意,當有不大便一證,若反不能食,腹滿疼痛拒按,脈沉緊,是燥屎已成,腑氣不通;今能食,心下硬而脈弱,說明陽明病勢輕淺,不耐峻下攻伐,隻能“以小承氣湯少少與之”,以微和胃氣。小承氣湯的服法是煮取1升2合,分2次溫服。故“少少與”,則1次隻服三五合,而不超過6合,以微和胃氣,使煩躁小安。

若服藥後至6日仍不見大便,則須加大藥量,可給予小承氣湯1升,則大便可下。

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亦不可貿然使用大承氣湯猛攻。因為小便少是津液尚能還入腸中,推測其大便尚“未定成硬”。大便不硬,燥屎未成,則不可攻之。有的還可能是大便初硬後溏,與脾虛失運有關,若誤用大承氣湯峻攻,必傷脾胃之氣,以致運化失職,水穀不別而溏泄不止,故曰“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是緊承前文而引申可攻之證。即病者六七日不大便,而小便自利,則津液滲於膀胱,無以滋潤腸燥,腸中糟粕因之結為燥屎,阻塞不通,故可攻下,宜大承氣湯。推測津液偏滲而燥屎已經形成之時,腹滿痛拒按、舌苔黃厚等裏實燥結證候也當明顯。

綜觀本條煩躁、心下硬、不大便等證,尚難確診燥屎成與未成,審證之法,須動態觀察,即審視病程之進展,通觀病情之變化,如能食與不能食、小便利與不利等,全麵分析,以利於作出正確判斷。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①,睛不和②,無表裏證③,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注解】

①目中不了了:兩眼視物不清楚。

②睛不和:眼球轉動不靈活。

③無表裏證:沒有典型的陽明裏證和外證,即無明顯的潮熱、譫語、腹滿痛拒按、手足濺然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症狀。也有人認為是表證與裏實證的表現都不典型,既無明顯的發熱惡寒之表證,也無明顯的腹滿潮熱之裏證。還有人認為是無半表半裏之少陽證。

【解讀】

“傷寒六七日”,言其發病過程已久,已經化熱人裏,並且裏熱熾盛,不僅耗傷了胃腸津液,而且也損傷了肝腎陰液,“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就是肝腎之陰被燥熱劫奪的表現。“目中不了了”,即視物不清楚,此為病人自覺症狀。“睛不和”即兩目呆滯,瞳子不能瞬動,乃為他覺症狀。

由於肝開竅於目,目受血而能視,今胃腸肝腎陰液被劫,不能濡養經脈,眼睛失卻陰液濡潤,故視物不清,睛不調和。其人“大便難”而不通,身又有微熱,說明裏熱深伏而腑氣不通,故曰“此為實也”。此處“大便難”、“身微熱”是畫龍點睛地指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之證緣於陽明燥熱之實。

此時雖然隻見大便難、身微熱,而不見典型的陽明裏證和外證,即無明顯的潮熱、譫語、腹滿痛拒按、手足濺然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症狀,所以叫“無表裏證”,但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真陰欲竭之象已經出現,說明真陰危亡立待,病情危重。法當急下以存陰,而不能猶豫徘徊。隻有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也是保存津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