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口吐唾沫,更有虛、實之異,若為實證,則因正氣不虛,停積之痰飲每隨吐而得去,故吐後多不複再吐,不至久久不愈;此證之吐不僅因寒飲內生,上泛胸膈,而見口吐唾沫不止,且因陽氣內虛、津不得運而痰飲不斷滋生,故不複其陽則病根不除而寒飲凝聚不止,因而旋唾旋生,久久不得息止,非若邪實停留,得吐則愈可比。
“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實即指出了該證的性質屬之虛寒。至其病位,又以脾肺為中心。因脾為機體水穀、水濕運化的本源,其機能異常又是水濕滋生之根本,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脾陽不足,肺金失去脾土溫養,則肺氣日虛而布散無力,甚則肺氣失斂,至此,津液不但不司其濡養之職,反聚為飲而成邪,脾失運化、肺不布津所生痰飲,停於胸膈,而為“喜唾,久不了了”之證。
本證雖有寒飲內停,但病根在於脾肺陽氣不足,飲從中生,故溫補脾肺為治本之法,理中丸確為的對之方。該方不僅能溫補脾陽以助運化水穀、水濕,更可溫肺以布散津液,脾、肺之陽得複,則津液自得正常敷布而不至留聚為痰飲,是不治飲而飲自消之意。
傷寒解後,虛贏①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396)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①虛贏:虛弱消瘦。
【解讀】
與前條相較,前條“喜唾”,本條“欲吐”,證候表現有相似之處,然其性質卻有寒熱之別。張仲景將條文作如此排列,正是欲示人差後有寒、熱屬性的不同。
對傷寒差後階段證候性質的認識,“寒邪易傷陽氣”的理論更為大家所接受,故從陽虛證著眼者多。實際上,《傷寒論》中所述的感受外邪,並非寒邪一端;即使確屬風寒外犯,證候轉歸亦不是陽氣損傷一種演變途徑,而是受到患者體質因素、治療措施等多種內外因的左右。
本條證候性質屬於虛實夾雜,其“實”指胃熱留擾不去;而“虛”為氣陰兩傷,且為“邪少虛多”之候。究其形成之因,多為素體陽盛陰傷者見及。正是由於胃熱未盡,複加氣陰兩傷,致胃氣失於和降,故見“氣逆欲吐”;氣傷不足以息,故見少氣,陰津損傷不足以滋潤形體,故見虛弱消瘦。除上述證候外,本證更可見及發熱、心煩、口渴、少寐、舌紅少苔、脈象虛數等熱邪不盡、氣陰兩傷之候。
病後氣陰兩虛、餘邪留擾、邪少虛多,宜用正邪兼顧的變通治法。竹葉石膏湯是由白虎加入參湯加減而成。正因其邪熱已減,故去方中苦寒味重之知母,加入竹葉之清揚以清熱除煩;以其正傷少氣,故仍用人參、甘草;其陰津耗傷尤重,已至形體消瘦、舌紅少苔,故增甘寒之麥冬,助粳米以滋養胃液;妙在方中以半夏之辛散,配在大隊甘涼滋潤藥中,既能防寒涼甘滋以礙胃,更有和胃降逆之妙用。經過對白虎加入參湯的合理化裁,變原先以祛邪為主、兼益氣津而為以益津氣為主、兼除餘熱。因此,就本證性質而言,其陽明胃熱與白虎湯證、白虎加入參湯證相類,隻是其熱勢已減、邪氣已少,而氣陰兩傷的正虛較為明顯。
病人脈已解①,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②則愈。(397)
【注解】
①脈已解:病脈已除,脈象正常。
②損穀:減少飲食。
【解讀】
病人脈象已經轉為平和,而至傍晚時分卻出現輕微心煩不安,或見微有發熱,源於大病新差,病人脾胃功能尚弱,加之飲食不節,調攝失宜所致。人與天地相應,日中陽氣旺盛,日暮陽氣漸衰,而脾胃陽氣亦衰弱,不能消穀,致胃氣生鬱,食積生熱。對此,隻要適當減少食物的攝入,則虛弱的脾胃機能就會逐漸恢複正常,胃氣鬱滯自然解除。
附一中藥藥性歌訣
(明)龔延賢
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咳生津,調容養衛。
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赤芍酸寒,能瀉能補,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濕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
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添精,烏須黑發。
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天門甘寒,能治肺癰,消痰止嗽,喘氣有功。
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瀉。
黃苓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梔子性寒,解鬱除煩,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甚逐。
石膏大寒,能瀉胃火,發渴頭痛,解肌立妥。
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煩,濕熱皆可。
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大黃苦寒,實熱積聚,蠲痰潤燥,疏通便閉。
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紫蘇葉苦,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痛頭疼,舒筋活血。
葛根味甘,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灑。
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疼,舒筋活血。
獨活辛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知母味苦,熱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芷辛溫,陽陰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
槁本氣溫,除頭顓頂,寒濕可祛,風邪可屏。
香附辛苦,快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
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衝牆倒壁。
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嚐。
白蔻辛溫,能祛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
青皮苦溫,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橘皮苦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蒼術苦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祛瘴疫。
厚樸苦溫,消脹泄滿,痰氣瀉痢,其功不緩。
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風搐自安。
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疼,嗽嘔堪入。
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檳榔辛溫,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
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扁豆微溫,轉筋吐瀉,下氣和中,灑毒能化。
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止渴,陰汗自遏。
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犬便能實。
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木瓜味酸,溫腫腳氣,霍亂轉筋,足濕皆用。
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濕皆用。
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玄參甘苦,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丹參味苦,癰腫瘡疥,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龍膽苦寒,療眼赤疼,下焦濕腫,肝經熱煩。
五加皮溫,祛痛風痹,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防己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茯神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怒恚。
遠誌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潤腸,更療驚悸。
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甘鬆味香,善除惡氣,開鬱醒脾,心腹痛已。
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疼,調中暖胃。
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幹薑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熱尤堪。
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功有。
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疼,破積之物。
木香微溫,能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肚瀉肺。
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地,衛氣為佳。
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
砂仁性溫,養胃進食,止育安胎,通經破滯。
畢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咳,逐寒暖胃。
肉桂辛熱,善通血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折足痹。
吳萸辛熱,能調疝氣,心腹寒疼,酸水能治。
延胡乞溫,心腹卒痛,通經洛血,跌撲血崩。
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纏,肺癰肺痿。
崩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