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2 / 3)

(2)服法本方為逐水攻堅之峻劑,服後必見水瀉,黏膩如魚凍樣物。故宜頓服;服後自覺從左胸部或胸腔部,有水聲下行者,為藥中病所;如水飲積聚,暫時難去盡者,宜采用補脾或補益心脾或腎氣丸之方,與本方交替用之,既穩妥又可祛邪,攻邪又不傷正。

(五)腸間飲熱成實(己椒藶黃丸證)

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譯文】

腹部脹滿,口舌幹燥,這是腸間有水氣,用己椒藶黃丸主治。

【解讀】

前文曾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本條“腹滿,口舌幹燥”,其病因是腸胃轉輸不利,不能把當下行之水液全部下輸膀胱,致水飲留滯腸間,並非水氣泛溢全身肌膚,故曰“此腸間有水氣”,亦可見腹內“瀝瀝有聲”。而且“腹滿”明顯,正屬狹義痰飲。原文“腸間有水氣”,而無瀉利症狀,與肺氣鬱結、飲邪化熱、蘊結腸間、腑氣壅塞密切相關;“口舌幹燥”亦因肺氣鬱而不降,脾氣不能散布水津上潤所致,不能誤為單純的熱結。可知本條病機為飲熱交結於腸、氣機不利之實證,治當蕩熱滌飲,前後分消。用己椒藶黃丸主治。

該證的主要脈症:腸間有水氣,腸鳴腹脹,口舌幹燥,二便不利,或下肢微腫,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小數。

病機:飲熱交結於腸,氣機不利之實證。

治法:蕩熱滌飲,前後分消。

主方: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本方防己“苦以泄之”,善於滲透、旋轉腸間水氣,椒目“辛以散之”,熏蒸水津上潮口舌,且除“心腹留飲”,二味辛宣苦泄,導腸間水氣從小便而去;葶藶苦寒“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凡水氣停留一處,有礙肺降者宜之,與大黃相伍,攻堅決壅,由上而下,直瀉肺與大腸痰熱水氣從二便而出。用蜜為丸者,甘緩以緩藥力之猛並滋潤髒腑。如此則前後分消,腹滿自解。肺氣得降,脾氣得升,飲去而水津得以上潮,故方後日“口中有津液”,口舌幹燥即解。方後又雲“渴者加芒硝半兩”,是說服此方而反渴者,為水飲久停、鬱熱內結之象,故於原方再加芒硝以軟堅破結,取大黃推蕩之力,攻逐其頑固鬱結的飲邪,使水去而脾氣散津,口渴自解。此乃《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之義。以蜜為丸,可緩和本方利導之性,使祛邪不傷正。先食飲服,有利於藥物直達腸間,導邪下出。“稍增”,意在逐漸加量,不可過量,以免寒涼傷其陽氣。

注意事項:

本方為前後分消之劑,隻適於飲邪內結實證。脾胃虛弱,飲邪停滯者,當禁之;攻下逐飲之法,當謹慎使用,可暫不可久,以免攻逐太過,損傷正氣。本方條下特注明“先食飲服一丸”,是用丸劑並結合遞增加量法,以達到峻藥緩攻之目的。

二、懸飲(十棗湯證)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譯文】

患懸飲病的,用十棗湯主治。

【解讀】

水飲內結胸脅,阻遏肝肺氣機升降,故咳唾並牽引胸脅作痛。對此水飲內結,邪盛體實的懸飲,當用十棗湯破積逐飲。

該證的主要脈症:懸飲,咳唾引痛,心下痞,粳滿牽引胸脅作痛,幹嘔,短氣,舌苔白滑,脈沉弦者。或兼胸背掣痛不得息,咳嗽,頭痛目眩,微汗出,發作有時,不惡寒,下利;水腫腹脹,腰以下腫甚,二便俱實,脘腹脹滿,屬於實證者。

病機:水飲內結,肝肺氣機受阻。

治法:破積逐飲。

主方: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贏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方中芫花辛苦而溫,能破水飲窠囊,消胸中痰水。“熬”,指文火幹煎。甘遂苦寒,能泄經隧水濕,其性更迅速直達;大戟苦辛寒,能瀉髒腑水濕。諸藥相配,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三者皆藥性峻猛,恐傷正氣,故佐以肥大棗十枚(中大者約30克),一則補脾和胃,顧護正氣;二則緩解三藥之峻毒。

注意事項:

(1)製劑:是以十枚肥大棗煮湯,調服芫花、甘遂、大戟藥末。

(2)服藥量要因人而異:體質強壯者每次服一錢匕,約合今1.5~1.8克,亦可逐量增至4.5克;體質偏弱者,藥量減半。

(3)方後注特別要求於平旦時服藥,這是因為懸飲由飲流脅下所致,病位主要在肝,而平旦乃木旺之時,此時肝病患者精神清爽,病情最輕。此時服藥,既能得肝氣的相助,有利於驅除飲邪,而病人對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耐受力又最強。

(4)若服藥後未得瀉下者,次日可酌情將藥量加大0.7~0.9克。

(5)若得瀉下,需食糜粥以調養胃氣,有兩個目的:一使穀氣內充,調養胃氣;二可協助大棗培土,使邪不複作。又,該方以“十棗湯”為名,體現了張仲景治療痰飲病注意顧護脾胃的精神,與本書重視脾胃在痰飲病形成中的作用相吻合。

(6)服後反應:藥後約1~2小時腹中鳴響,輕微腹痛,繼則瀉下稀水3~5次不等,有的在喉部覺熱辣刺激感,或同時出汗,上腹部不適,泛惡嘔吐。若不用棗湯送下,則嘔吐更甚。若服藥後有胸悶煩躁,瀉後疲軟者,是藥已中病的反應,不久即可消除;若服藥後無任何反應,效果多不理想。

(7)因本方藥性毒烈,體弱及慢性胃腸病者及孕婦應慎用。

(8)甘遂等味不能與大棗同煎,否則可能增加腹痛吐瀉等副作用。

三、溢飲(大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譯文】

患溢飲的,應當發汗,用大青龍湯主治;小青龍湯也可主治。

【解讀】

(1)溢飲的病因病理患者肺氣閉鬱,又感外邪,或口渴而暴飲,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宜作‘溢’解)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脾雖能為胃行其津液,上歸於肺,但肺氣不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致肌表水濕或飲入之水泛溢四肢,留滯肌表。則成為本條表實無汗之溢飲。

(2)溢飲主症及與風水的關係結合臨床,溢飲患者除“身體疼重”、“無汗”而外,亦可出現第12條所雲“夫病人飲水者,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諸症,甚至發展到麵目四肢浮腫,以及兼見外感風寒表證,這是水飲外溢,不得汗出之故。溢飲與風水雖同有水飲侵溢肌表腠理的病機,但其輕重程度有別:溢飲是飲邪流於局部,歸於四肢,可以發展為風水;風水是水液泛溢全身,包括頭麵、肢體等,必見水腫。

(3)溢飲的不同治法溢飲的治療,應當發汗解表,因勢利導,使外溢四肢肌表的水飲,隨汗外泄。但同一溢飲,有外感風邪、內有鬱熱和外感風寒、內停寒飲之不同,故必須同病異治。

大青龍湯之脈證,以“不汗出而煩躁”為辨證要點,屬於外感風寒,內有鬱熱,水濕阻滯肌表,風、水、熱三者鬱結肺氣,衛氣不能鼓蕩外溢水飲所致,故當從肺以發汗散水、清熱,著力在表中之表的皮毛,使風邪、水飲及鬱熱均隨汗而解,而以表寒偏重者用之最當。

小青龍湯證,為內停寒飲、外感風寒的實證,治當滌飲發汗,溫肺行水,著力在表中之裏的肌肉。若脾腎陽虛的痰飲咳喘則非本方所宜。

該證的主要脈症:大青龍湯:溢飲,惡寒發熱,身體疼重,肌膚浮腫,不汗出而煩躁,舌紅苔白潤或兼黃,脈浮緊。

小青龍湯: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身痛,身重,咳嗽,胸悶,喘息,痰多稀白量多,背冷,苔薄白或水滑,脈浮或弦緊。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脈弦細或細滑。

病機:大青龍湯:風寒外束,內有鬱熱,飲溢四肢。

小青龍湯:寒飲內停,外感風寒。

治法:大青龍湯:發汗解表,散水清熱。

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方:

(1)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2)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幹薑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主方分析:

(1)大青龍湯本方重用麻黃六兩,配以桂枝、杏仁、生薑發汗解表,宣肺散飲;石膏清泄鬱熱,炙甘草、大棗和中實脾,以資汗源。因內有鬱熱,故桂枝隻有二兩,以免助陽增熱。本證雖“當發其汗”。但隻可“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否則汗出多傷陽,不利於祛飲。

(2)小青龍湯方中取麻黃三兩配桂枝發汗解表,宣肺散飲;細辛、幹薑、半夏溫化寒飲,降逆止咳;為防麻黃、細辛、幹薑等辛溫發散太過,耗傷肺氣,配伍了酸收的芍藥、五味子;炙甘草協芍藥能酸甘化陰,避免方中辛溫之品溫燥傷津。

注意事項:

(1)服用大青龍湯後,若護理妥當,可使微汗而托濕邪,否則可使大汗出,可用黃芪粉或牡蠣粉或粳米粉擦拭肌膚以補救之。若汗後傷陽耗陰,則當以方藥治之。若一服中病向愈者,不必再服。

(2)服用大青龍不當引起陽虛變證,若以腎陽虛為主之水泛者,治宜真武湯;若以腎陽虛而又寒盛者,宜四逆湯;若以心陽虛煩躁為主者,宜桂枝甘草湯。

(3)小青龍湯忌用於陰虛幹咳無痰或溢飲挾熱證;大青龍湯忌用於溢飲無鬱熱證。

四、支飲

(一)膈問支飲(木防己湯證、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麵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複發,後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譯文】

膈間有支飲,病人氣喘脹滿,心下板硬痞堅,麵色黑而晦黃,脈象沉緊,得病已經數十天,經過醫生用吐、下的方法而不愈,用木防己湯主治。心下虛軟,就即時而愈;心下痞堅結實的,過了三天後膈間支飲複發,如再給木防己湯而不愈的,應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治。

【解讀】

本條宜分兩段分析。“膈間支飲……木防己湯主之”為第一段,論述支飲正虛邪盛的證治。病乃“膈間支飲”,則肺氣受阻,心陽不布,故“其人喘滿”,此乃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的互辭。水飲內結、脾不散津而有鬱熱,故見“心下”(包括膈膜及胃上脘)痞堅板硬感;“麵色黧黑”者,因膈間陰凝水飲上浮,營衛運行不利,陰乘陽位,飲邪與鬱熱上蒸於麵,呈黑而晦黃之色。“黧(lí,黎)黑”: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三引《韻詮》雲:“黧,色黑而黃也”。黧黑,謂麵色黑而晦黃。“其脈沉緊”,未言浮緊,非屬外寒,沉主水,緊為寒,說明水飲留伏內結於裏。以上諸證,“得之數十日”,說明病程較長,正氣易虛。由於飲留膈間,更非食積裏實,其病位不以腸胃為主,若誤用嘔吐或攻下,則支飲不去,津氣兩傷,故曰“醫吐下之不愈”。上述病情,說明其病機乃氣虛、飲熱互結的膈間支飲重證。故其治法,應補虛清熱、通陽利水,使支飲從小便而解。

“虛者即愈……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為第二段,論支飲邪實重於正虛的治法。“虛者即愈,實者三日複發”,原文“虛者……實者”是指“心下痞堅”這一症狀變虛軟或結實而言。若膈間支飲“心下痞堅”變虛軟,說明患者服木防己湯後,裏無結聚,飲熱互結漸散;若“心下痞堅”未轉虛軟,結實仍在,說明飲邪凝結,裏實有物,患者服用木防己湯後,陽氣暫行而飲邪重聚,故曰:“實者三日複發”。若“複與”木防己湯而“不愈”者,說明經過“試探”觀察,患者木防己湯證的病情發生了變化,故當隨證加減。因病機重在飲熱交結的實證而仍兼氣虛,故治當通陽利水、軟堅補虛,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治。

該證的主要脈症:

(1)木防己湯寒飲化熱,喘滿,心下痞堅,麵色黧黑,氣短乏力,咳泡沫痰,或痰少而稠,鼻幹口渴,頸脈怒張,關節紅腫熱痛,小便不利或麵目肢體浮腫,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唇舌青紫或舌質紅,苔黃膩,脈沉緊。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痰飲喘滿,心下痞堅,短氣咳逆,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遍身水腫,舌質淡紅或紅,苔薄而潤,脈沉滑。

病機:

(1)木防己湯證:氣虛,飲熱互結的膈間支飲重證。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飲熱交結之實證,仍有氣虛。

治法:

(1)木防己湯:補虛清熱,通陽利水。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通陽利水,軟堅補虛。

主方:

(1)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二兩、桂枝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主方分析:

(1)木防己湯:方中木防己擅行膈間水飲,桂枝通陽化氣,二藥合之以消除飲邪;石膏辛涼清泄,能清解鬱熱,人參益氣補虛。諸藥共用,飲去熱除,氣機暢行。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於原方去石膏之辛涼重墜(雖能降逆定喘,但不長於散結,故去之),加茯苓利水導飲下行,芒硝寒鹹軟堅破結。其中木防己、茯苓利水消飲從小便而去,芒硝破結逐飲隨大便而出,使複聚之飲邪,前後分消。

兩方均用木防己為主藥者,蓋木防己能疏通全身體液的鬱滯,善通全身十二經和膈膜間水飲。

木防己湯去石膏,注家認為是防其寒涼凝滯,與飲邪深結不利。加芒硝,意在攻除有形且痼結的飲邪,與己椒藶黃丸證“渴者,加芒硝”同理,實則為《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第17條“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