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白頭翁湯(苦寒法)
白頭翁(三錢)秦皮(二錢)黃連(二錢)黃柏(二錢)白芍(二錢)黃芩(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解讀】
九九、正氣虛損,濕熱之邪容易陷入下焦,出現泄瀉,肛門墜脹,腹部疼痛,脈象左手較小而右手較大,可用加味白頭翁湯治療。
這是針對體內正氣虛損,濕熱之邪深入下焦將成為痢疾的治療方法。張仲景在《傷寒論》厥陰篇中指出:熱痢裏急後重者,以白頭翁湯治療。若熱邪注於下焦而不愈,必然會引起大便膿血;右手脈象較大,是因為病邪從上焦、中焦傳變而來;左手脈象較小,是下焦病邪結聚不散的表現。方中的白頭翁在無風的時候也會搖動,具有甲乙風木的屬性,能升發透舉下陷的病邪,使病邪從上而透出;白頭翁在有風的時候卻又不動,具有庚辛燥金的屬性,金性清而能泄熱,燥而能祛濕,濕熱積滯得去則腹痛自然習止。秦皮具有水木相生的特性,顏色碧綠而氣味苦寒,擅長清肝經之熱。黃連具有少陰寒水的特性,能清除引起痢疾的邪熱。黃柏具有水土之性,能兼治肝脾、可以滲濕而清熱。由於本病證是病邪內陷所致,邪從上焦侵入中焦再深入下焦,並且右手脈象較大,說明上、中焦尚有病邪,所以用黃芩清泄腸胃邪熱,並兼以清除肌表的邪熱;黃連、黃柏隻能清中、下焦邪熱,黃芩則能清上、中焦邪熱,這是因為黃芩為手足陽明、手太陰之藥。白芍可祛除惡血,化生新血,而且能調理血中之氣,所以方中加入黃芩、白芍。在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篇中有論述表證未解,因誤用下法而成協熱下利的病證,對出現心下痞硬症狀的寒證,用桂枝人參湯治療;對出現脈促的熱證,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與本條所論述的病證有所不同。
加味白頭翁湯(苦寒法)
白頭翁9克秦皮6克黃連6克黃柏6克白芍6克黃芩9克
上述藥用水8杯,煎煮成3杯,分3次服用。
秋燥
一百、燥傷胃陰,五汁飲主之,玉竹麥門冬湯亦主之。
五汁飲(方法並見前)
玉竹麥門冬湯(甘寒法)
玉竹(三錢)麥冬(三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虛者,加生扁豆;氣虛者,加人參。
【解讀】
一百、燥邪損傷胃陰,可用五汁飲治療,也可用玉竹麥門冬湯治療。
五汁飲(處方和用法均見前))
玉竹麥門冬湯(甘寒法)
玉竹9克麥冬9克沙參6克生甘草3克
上述藥加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服用。如果是屬於脾虛者,可以加生扁豆,以健脾;如果是氣虛者,可以加入人參補氣。
一百○一、胃液幹燥,外感已淨者,牛乳飲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牛乳飲(甘寒法)
牛乳(一杯)
重湯燉熟,頓服之,甚者日再服。
【解讀】
一百○一、秋燥病胃中津液幹燥,外邪已解的,可用牛乳飲治療。
這是用津血來填補津血的治法。
牛乳飲(甘寒法)
牛乳1杯
隔水燉熟,1次服下,病重的1日服2次。
一百○二、燥證氣血兩燔者,玉女煎主之。
玉女煎方(見上焦篇)
【解讀】
一百○二、
秋燥病出現氣血兩燔證的,可用玉女煎治療。
玉女煎方(見上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