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九六、瘧邪熱氣,內陷變痢,久延時日,脾胃氣衰,麵浮腹膨,裏急肛墜,中虛伏邪,加減小柴胡湯主之。

瘧邪在經者多,較之痢邪在髒腑者淺,痢則深於瘧矣。內陷雲者,由淺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議,蓋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淺,合黃芩兩和陰陽之邪,以人參合穀芽宣補胃陽,丹皮、歸、芍內護三陰,穀芽推氣分之滯,山楂推血分之滯。穀芽升氣分故推穀滯,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滯也。

加減小柴胡湯(苦辛溫法)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人參(一錢)丹皮(一錢)白芍(炒,二錢)當歸(土炒,一錢五分)穀芽(一錢五分)山楂(炒,一錢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解讀】

九六、瘧疾病,邪熱內陷而形成痢疾,病情久延不愈,導致脾胃虛弱,出現麵部水腫,腹部膨脹,裏急後重,肛門下墜等症狀,為中氣已虛而病邪內伏,可以用加減小柴胡湯治療。

瘧疾病其病邪大多在經絡,與痢疾病邪在髒腑相比病位較淺,所以痢疾較瘧疾為重。所謂“內陷”,是指病邪由淺入深,對此病證的治療方法,不出喻嘉言所提出的逆流挽舟法的範圍,因為是病邪陷入,所以仍須升提而使其外出。所以此方中用柴胡由下而上,出深出淺,與黃芩配合調和陰陽之邪;用人參配合穀芽宣補胃陽,以牡丹皮、當歸、芍藥顧護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穀芽推導胃腸氣分的積滯,山楂通導血分的瘀滯。穀芽可以升發胃腸氣機,所以可推動穀物的積滯,山楂可以疏通血脈,所以可推動肉類的積滯。

加減小柴胡湯(苦辛溫法)

柴胡9克黃芩6克人參3克牡丹皮3白芍(炒)6克當歸(土炒)45克穀芽45克山楂(炒)45克

上述藥用水8杯,煎煮成3杯水,一天分3次溫服。

九七、春溫內陷下痢,最易厥脫,加減黃連阿膠湯主之。

春溫內陷,其為熱多濕少明矣。熱必傷陰,故立法以救陰為主。救陰之法,豈能出育陰堅陰兩法外哉!此黃連之堅陰,阿膠之育陰,所以合而名湯也。從黃連者黃芩,從阿膠者生地、白芍也,炙草則統甘苦而並和之。此下三條,應列下焦,以與諸內陷並觀,故列於此。

加減黃連阿膠湯(甘寒苦寒合化陰氣法)

黃連(三錢)阿膠(三錢)黃芩(二錢)炒生地(四錢)生白芍(五錢)炙甘草(一錢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解讀】

九七、春溫病,病邪內陷而發生痢疾,很容易產生昏厥和虛脫,可用加減黃連阿膠湯治療。

春溫病病邪內陷,其病證性質為熱多濕少,這是很明確的。熱邪容易損傷陰液,所以治療大法以救護陰液為主,而救陰的方法怎麼能脫出育陰和堅陰兩大方法的範圍呢?所以本方用黃連堅陰,阿膠育陰,並以黃連、阿膠作為本方的方名,與黃連配合的是黃芩,與阿膠相配的是生地黃、白芍,炙甘草則為調和甘苦的藥物。下述3條病證,本應列入下焦篇,但為了與各種內陷病證對比,所以列在此處討論。

加減黃連阿膠湯(甘寒苦寒合化陰氣法)

黃連9克阿膠9克黃芩6克炒生地黃12克生白芍15克炙甘草45克

上述藥用水8杯,煎煮取3杯,一天分3次溫服。

九八、氣虛下陷,門戶不藏,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

此邪少虛多,偏於氣分之證,故以升補為主。

加減補中益氣湯(甘溫法)

人參(二錢)黃芪(二錢)廣皮(一錢)炙甘草(一錢)歸身(二錢)炒白芍(三錢)防風(五分)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解讀】

九八、氣虛不能固攝而下陷,門戶失於閉藏導致泄瀉不止,可用加減補中益氣湯治療。

本條病證的病機屬病邪已衰,而正氣損傷較甚,病為偏於氣分,所以治療以升舉補益為主。

加減補中益氣湯(甘溫法)

人參6克黃芪6克廣皮3克炙甘草3克歸身6克炒白芍9克防風15克升麻09克

將上述藥品用水8杯,煎煮成3杯,一天分3次溫服。

九九、內虛下陷,熱利下重,腹痛,脈左小右大,加味白頭翁湯主之。

此內虛濕熱下陷,將成滯下之方。仲景厥陰篇,謂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按熱注下焦,設不瘥,必圊膿血;脈右大者,邪從上中而來;左小者,下焦受邪,堅結不散之象。故以白頭翁無風而搖者,稟甲乙之氣,透發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風而靜,稟庚辛之氣,清能除熱,燥能除濕,濕熱之積滯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氣,色碧而氣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熱。黃連得少陰水精,能清腸澼之熱,黃柏得水土之精,滲濕而清熱。加黃芩、白芍者,內陷之證,由上而中而下,且右手脈大,上中尚有餘邪,故以黃芩清腸胃之熱,兼清肌表之熱;黃連、黃柏但走中下,黃芩則走中上,蓋黃芩手足陽明、手太陰藥也;白芍去惡血,生新血,且能調血中之氣也。按仲景太陽篇,有表證未罷,誤下而成協熱下利之證,心下痞硬之寒證,則用桂枝人參湯;脈促之熱證,則用葛根黃連黃芩湯,與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