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溫病痊愈後,或經過1個月,或經過1年,患者麵部微微發紅,脈象數,夜間發熱,常想喝水但不願進食的,用五汁飲治療,也可用牛乳飲治療。溫病後期,患者皮膚枯燥,小便時尿道疼痛,或有輕微的幹咳,或不想進食,這都是胃陰虛的表現,給予益胃湯、五汁飲之類的方劑治療。
前麵所說的加減複脈湯等方劑,具有滋補下焦肝腎之陰的作用。本證因中焦胃陰不能和降而胃陽亢盛所致,所以用甘涼滋潤的治法補胃陰,製胃陽,自然就能獲得想進食的效果。治療這種證候,千萬不可套用一般開胃消食的辛燥藥物,以免導致幹咳甚全發展為癆病。
五汁飲、牛乳飲方(兩方都可參見前麵變燥門)
益胃湯(參見中焦篇)
按:吳又可說:“溫病後期與其藥物調理不當而致病,還不如采取靜養的方法,以等待機體正氣自然恢複。”這是不了解病後調理要領的說法。
—般而言,病後調理要比治病容易,哪有能夠治病卻反而不能病後調理的道理呢!但病後調理的重要性決不亞於治療疾病。如果在疾病治療的早期階段、治療方法上沒有出現差錯,每一步處理得都很正確,那麼病情輕的三五日就能緩解,重的七八日也能恢複。病情緩解後沒有餘邪內留,患者的正氣沒有受到嚴重損傷,就可以不必用藥物進行調理,隻需采用飲食調理就完全可以了,這就是《內經》所說的病後通過飲食調養以善後的意思。
如果發病時感受邪氣較重,醫生治療時又誤用解表、誤用攻下、誤用溫燥、誤用寒涼等造成了不良影響,損傷了患者的氣血,從沉導致外感病遷延不愈而演變為內傷病。
這時的治療完全依靠醫生善於處理病後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這裏指治療時並未出現差錯,但或者患者陽氣素虛,陰液素虧;或者由於前階段病邪太重,所以治療用藥不得不重;或者患者元氣素虛,邪熱不能外達,因而治療必須清熱補益同用等情況),同時善於調治人為差錯所產生的各種變化(指前麵的治療已經出現了錯誤),消除損傷機體的有害因素(指餘邪或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損傷),恢複維持生命活動的先天和後天之氣(或補養胃陰,或保護胃陽,或填補腎陰,或兼溫腎陽,以恢複先天和後天的生生之氣),萬無一失地救治患音,怎麼能夠置之不理,聽之任之呢?萬一產生了嚴重後果,卻把責任推卸於患者家屬,能不感到於心有愧嗎?
至於病後調理的基本要領,溫病後期一般以養陰為主。飲食中凡堅硬和濃稠味濁的食物,都不應一次大量進食。間或有陽氣素虛體質的患者當溫病邪熱消退時,往往立即顯露出原有陽氣虛弱的表現,這時治療又不能固執於養陰為主的教條,濫用寒涼藥物使陽氣更受損傷。
所以,本書在中焦篇列出益胃湯、增液湯、清燥湯等方劑,在下焦篇列出加減複脈湯、三甲複脈湯、五汗飲等養陰增液的治法,這是熱性病後期調理的常規治法;同時在下焦篇又列有小建中湯、半夏湯、桂枝湯等幾種治法方藥,則是用於陽氣素虛或誤用寒涼藥物損傷陽氣的情況,這是屬於病後調理的變法。《內經》所說“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微者責之,盛音責之”的內涵,完全要靠醫生認真地去進行探求,才能有所體會。
暑溫伏暑
三十六、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連梅湯主之;入厥陰麻痹者,連梅湯主之;心熱煩躁神迷甚者,先與紫雪丹,再與連梅湯。
腎主五液而惡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獨亢於上,腎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與腎均為少陰,主火,暑為火邪,以火從火,二火相搏,水難為濟,不消渴得乎!以黃連瀉壯火,使不爍津,以烏梅之酸以生津,合黃連酸苦為陰;以色黑沉降之阿膠救腎水,麥冬、生地合烏梅酸甘化陰,庶消渴可止也。肝主筋而受液於腎,熱邪傷陰,筋經無所秉受,故麻痹也。再包絡與肝均為厥陰,主風木。暑先入心,包絡代受,風火相搏,不麻痹得乎!以黃連瀉克水之火,以烏梅得木氣之先,補肝之正,阿膠增液而熄肝風,冬、地補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心熱煩躁神迷甚,先與紫雪丹者,開暑邪之出路,俾梅、連有入路也。
連梅湯方(酸甘化陰酸苦泄熱法)
雲連(二錢)烏梅(去核,三錢)麥冬(連心,三錢)生地(三錢)阿膠(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
【解讀】
暑熱病邪深入下焦少陰,出現口渴多飲,但飲水又不能解渴的,用連梅湯治療;暑熱病邪深入厥陰,出現肢體麻痹沒有知覺的,用連梅湯治療;心中灼熱,煩躁不寧,甚至神誌昏迷的,先用紫雪丹,再用連梅湯治療。
腎主汗、涕、淚、涎、唾5種液體而最怕幹燥。暑邪侵犯人體,往往首先侵入心經,助長心火亢盛於上,腎中陰液不能供應於上,所以出現口渴多飲、飲水不能解渴的症狀。並且,心和腎都屬少陰,手少陰心主火,而暑邪又是火熱之邪,火邪浸入火髒,兩火相合,火勢酷烈,則腎水難以上濟製約心火,怎麼能不產生消渴的症狀呢?
治療用黃連清泄亢盛的實火,使火邪去除不再消灼津液;用酸味的烏梅滋生津液,且與黃連相配,酸苦合用可泄熱保陰;用色黑而藥性沉降的阿膠滋補腎水;麥冬、生地黃與烏梅配合,酸味與甘味相合以化生陰液,這樣口渴而飲水不能解渴的症狀就可以緩解。肝主筋脈,而滋養筋脈的陰液則來源於腎。熱邪損傷腎陰,筋脈得不到陰液的滋養,所以肢體麻木沒有知覺。
此外,心包絡與肝都屬於厥陰經,肝主風屬木,暑為火邪易犯心經,由心包絡代心受邪,從而形成了風火相煽、煎熬津液的局麵,怎能不產生麻痹症狀呢?
治療用黃連清瀉最易損傷津液的火邪,用在生長時已獲得木質之氣的烏梅補養肝氣,用阿膠滋養陰液而平熄肝風;麥冬、生地黃滋補腎水以柔潤肝木,這樣就可以治愈麻痹。若見心中煩熱,煩躁不寧,甚全神誌昏迷的,先用紫雪丹治療,既能開通暑熱之邪外達的出路,又能使烏梅、黃連進入厥陰經直達病所。
連梅湯方(酸甘化陰酸苦泄熱法)
黃連6克烏梅(去核)9克麥冬(連心)9克生地黃9支阿膠6克
上藥用水5杯,煎煮成2杯,分2次服。脈象虛大而芤的,加入人參。
三十七、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湯主之。
此土敗木乘,正虛邪熾,最危之候。故以酸苦泄熱,輔正驅邪立法,據理製方,冀其轉關耳。
椒梅湯方(酸苦複辛甘法,即仲景烏梅圓法也,方義已見中焦篇)
黃連(二錢)黃芩(二錢)幹薑(二錢)白芍(生,三錢)川椒(炒黑,三錢)烏梅(去核,三錢)人參(二錢)枳實(一錢五分)半夏(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解讀】
暑熱病邪深入厥陰經,舌苔色灰,口渴引飲,飲不解渴,心下痞滿堅硬,惡心嘔吐,有時吐出蛔蟲,惡寒發熱,下利血水樣糞便,嚴重的出現音啞不能出聲,上下阻格不通,可用椒梅湯治療。
這是中焦脾土衰敗,肝木乘虛克土,大氣虧虛而邪熱仍熾的危重證候。所以用酸苦泄熱、扶正袪邪的方法加以治療,並據此製定相應方劑,希望能開格啟閉獲得轉機。
椒梅湯方(酸苦夏辛甘法。即張仲景的烏梅丸法,具體方義已見中焦篇)
黃連6克黃芩6克幹薑6克白芍(生)9克花椒(炒黑)9克烏梅(去核)9克人參6克枳實45克半夏6克上藥用水8杯,煎煮成3杯,分3次服。
三十八、暑邪誤治,胃口傷殘,延及中下,氣塞填胸,燥亂口渴,邪結內踞,清濁交混者,來複丹主之。
此正氣誤傷於藥,邪氣得以竊據於中,固結而不可解,攻補難施之危證,勉立旋轉清濁一法耳。
來複丹方(酸溫法)
太陰元精石(一兩)舶上硫黃(一兩)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微火炒結砂子大)橘紅(二錢)青皮(去白,二錢)五靈脂(二錢,澄去砂,炒令煙盡)
方論:晉三王氏雲:《易》言一陽來複於下,在人則為少陽生氣所出之髒。病上盛下虛,則陽氣去,生氣竭,此丹能複陽於下,故曰來複。元精石乃鹽鹵至陰之精,硫黃乃純陽石火之精,寒熱相配,陰陽互濟,有扶危拯逆之功;硝石化硫為水,亦可佐元、硫以降逆;靈脂引經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內走厥陰,外達少陽,以交陰陽之樞紐;使以橘紅、青皮者,納氣必先利氣,用以為肝膽之向導也。
【解讀】
暑溫病誤治後,胃氣受傷,病邪侵犯到中下焦,出現胸中阻塞痞悶,躁擾卞安,口渴,這是病邪結聚盤踞在裏,清氣與濁氣
交混不清引起的,可用來複丹治療。
本證是人體正氣因誤治而受到損傷,致使邪氣得以盤踞中焦,固結而難以外解,單純攻邪或單純補正都難以奏效的危重證候,不得己才製訂這一鼓舞陽氣、分利濁邪的治法。
來複丹方(酸溫法)
太陰元精石30克進口硫黃30克硝石30克(與硫黃共同研為細末,微火炒至結塊如沙粒大小)橘紅6克青皮(去白)6克五靈脂6克(用水沉澱,去掉藥中的沙石雜質,然後在爐火上炒到不冒煙時為止)
王晉山說:《易經》指出,自然界每到冬至則陽氣開始回複,從人體而言,陽氣則來源於少陽生發之氣產生的髒器。現病變為上實下虛,則陽氣已去,生氣將竭,此丹能恢複陽氣於下焦,所以定名為來複丹。元精石是鹽鹵中性質最為陰寒部分的精華,硫黃是稟性純陽石塊中火的精華,兩藥—寒一熱,相互配伍,陰陽協調,有挽救危重局麵,拉轉險惡病勢的功能;硝石能夠化硫黃為水,也能配合元精石、硫黃以降濁氣上逆;五靈脂引諸藥入肝經最為迅速,能引導礦石類藥物向內進入厥陰,向外達於少陽,作為交通內外陰陽的樞紐;方小之所以用橘紅、青皮為使藥,是因為要收納腎氣必須首先疏利氣機,並用它作為引諸藥入肝膽的向導。
三十九、暑邪久熱,寢不安,食不甘,神識不清,陰液元氣兩傷者,三才湯主之。
凡熱病久入下焦,消爍真陰,必以複陰為主。其或元氣亦傷,又必兼護其陽。三才湯兩複陰陽,而偏於複陰為多者也。溫熱、溫疫未傳,邪退八、九之際,亦有用處。暑溫未傳,亦有用複脈、三甲、黃連阿膠等湯之處。彼此互參,勿得偏執。蓋暑溫不列於諸溫之內,而另立一門者,以後夏至為病暑,濕氣大動,不兼濕不得名暑溫,仍歸溫熱門矣。既兼濕,則受病之初,自不得與諸溫同法,若病至未傳,濕邪已化,惟餘熱傷之際,其大略多與諸溫同法;其不同者,前後數條,已另立法矣。
三才湯方(甘涼法)
人參(三錢)天冬(二錢)幹地黃(五錢)
水五杯,濃煎兩杯,分二次溫服。欲複陰者,加麥冬、五味子。欲複陽者,加茯苓、炙甘草。
【解讀】
暑熱病邪久留不解,睡眠不安,夥食乏味,神誌不清,證屬陰液元氣兩傷的,用三才湯治療。
大凡溫熱病遷延日久,病邪深入下焦,耗傷肝腎真陰,治療必須用養陰養液的方法為主。如果患者元氣也受到損傷,則又必須兼以固護陽氣。三才湯具有陰陽兩補的作用,又以補陰為主。溫熱病、溫疫病的後期階段當邪熱已消退十之八九時,也可以使用本方。
暑溫病後期階段,有時也用加減複脈湯、三甲複脈湯、黃連阿膠湯等方劑治療。因此兩方麵可相互比較、參照,不能偏執於一方。
至於暑溫病之所以不列入各種溫熱性溫病的範圍內,而要單獨另立一門,是因為夏至以後是暑邪致病的季節,這時濕氣比較盛行,如果不兼濕邪則不能稱其為暑溫,仍應歸屬於溫熱門中。既然暑病多兼濕邪,則發病初起階段的治療自然不能與各種溫熱性溫病的治療方法相同,但病變發展到最後階段,濕邪已經化盡,隻剩餘熱傷陰的時侯,其治療又和各種溫熱類溫病的治法相同。至於暑溫不舊於溫熱類疾病的幾個證候,本書已經另外列出了治法。
四十、蓄血,熱入血室,與溫熱同法。
【解讀】
暑溫病過程中出現的蓄血證和熱入血室證,其治療方法與濕熱病的蓄血及熱入血室的治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