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疝氣、癥瘕病證的類型還有很多,因其多由寒濕之邪引起,所以本篇在討論下焦寒濕證候時,因性質相似也一並討論了3條,簡要提示了治療方法,並可直接與中焦篇的腹滿腹痛等證治相銜接;這類證候古人有很多好的治療方法,其中張子和專門善於使用攻下之法,他是根據《金匱要略》關於病到了一定時候又複發的應當攻下的精神而立法,所用方劑則是從大黃附子湯化裁而來,並將淋證、帶下、痔瘡、小便癮閉不通等症都收入疝氣門內,因為這些病證的成因也都是以下焦寒濕和濕熱為多。葉天士治療婦科久病的癥瘕,則以疏通補養奇經八脈,溫養肝腎為主,這是來源於《內經》“任脈發生病變,男子產生7種疝氣、女子則出現帶下、癥瘕和積聚”的理論。此外,還有很多好的治療方法,學習者應當到各個著名醫家的論述中去探索尋求,這裏就不—一詳細記載了。
天台烏藥散方(苦辛熱急通法)
烏藥15克木香15克小茴香(炒黑用)15克高良薑(炒用)15克青皮15克川楝子10枚巴豆72粒檳榔15克
上藥用時先將巴豆稍微打破,加麩皮數合(一合約30克),與川楝子一起炒,炒至巴豆完全變黑為止。去掉巴豆、麩皮不用,隻用川楝子與上述備藥研成極細藥末,用黃酒調服3克。不能喝酒的用生薑湯代替。病情重的1日服2次疼痛劇烈難以忍受的,1日服3次。
濕溫
五十五、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宣清導濁湯主之。
此濕久鬱結於下焦氣分,閉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滯、淡滲濕之豬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滲濕利氣;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達肛門,宣濕清熱。蓋膀胱主氣化,肺開氣化之源,肺藏魄,肛門曰魄門,肺與大腸相表裏之義也;晚蠶砂化濁中清氣,大凡肉體未有死而不腐者,蠶則僵而不腐,得清氣之純粹者也,故其糞不臭不變色,得蠶之純清,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濁部,又能化濁濕而使之歸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蠶,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莢辛鹹性燥,入肺與大腸,金能退暑,燥能除濕,辛能通上下關竅,子更直達下焦,通大便之虛閉,合之前藥,俾鬱結之濕邪,由大便而一齊解散矣。二苓、寒石,化無形之氣;蠶砂、皂子,逐有形之濕也。
宣清導濁湯(苦辛淡法)
豬苓(五錢)茯苓(五錢)寒水石(六錢)晚蠶砂(四錢)皂莢子(去皮,三錢)
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為度。
【解讀】
濕溫病如濕熱病邪久留不絕,就有可能在上、中下三焦彌漫,導致濕濁閉塞心竅而出現神誌昏迷,濕濁下阻腸道引起少腹部堅硬脹滿、大便不通,宜用宣清導濁湯治療。
這是因為濕濁之邪鬱結在下焦氣分日久,引起了各種閉塞不通的症狀,所以治療選用能升清陽之氣、能降濁陰之氣、味苦能泄腸道濕滯、淡滲下焦濕邪的豬苓,配合性味淡而微甘的茯苓,起到滲利濕濁、通利氣機的作用。
寒水石色白而性寒,白色與肺相應,寒則能清熱。並且,膀胱主水濕的氣化和排泄;肺則主一身之氣,為人身氣化之源,肺藏魄,肺與肛門相應,所以肛門又稱魄門,這裏反映了肺與大腸相表裏的含義。因此寒水石的作用可以從肺直達肛門,宣利濕邪而清除邪熱。
晚蠶沙可以宣化濁氣中的清氣。—般來說,動物死後屍體沒有不腐爛的,但蠶死後卻能僵而不腐,這是因為蠶在生長期間得到了清氣的精粹,所以它的糞沒有臭味,而且也不會變色。蠶沙得到了蠶的純清之氣,雖然是從蠶的濁道中排出的,但獨具清氣,既能下走少腹部的腸道,又能宣化濕濁之氣,使得歸於清氣。也就是利用蠶沙的清氣來祛除體內的濕濁之氣,即所謂“以已之正,正人主之不正”。所用的晚蠶沙,是指當年第2次繁殖蠶的蠶沙,取其生長最為迅速的意思。皂莢味辛鹹而性燥,可入肺與大腸經,既能退暑熱,性燥又能袪除濕濁,味辛能宣通上竅和下竅,用其子更能直達下焦,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所以能通大便的閉結。與前麵的藥相互配合,能使鬱結在腸道的濕濁之邪,隨大便一齊向外解散。
總的來說,方中的豬苓、茯苓、寒水石,能夠宣化無形之氣;蠶沙、皂莢子,可以驅逐有形濕濁。從而可使日久不解、彌漫於三焦的濕濁之邪,從二便排出體外。
宣清導濁湯(苦辛淡法)
豬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曉蠶沙12克皂莢子(去皮)9克
以上藥物用水5杯,煎煮成2杯,分2次服下,如大便已通就不需再服。
五十六、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熱傷氣,濕亦傷氣者何?熱傷氣者,肺主氣而屬金,火克金則肺所主之氣傷矣。濕傷氣者,肺主天氣,脾主地氣,俱屬太陰濕土,濕氣太過,反傷本髒化氣,濕久濁凝,至於下焦,氣不惟傷而且阻矣。氣為濕阻,故二便不通。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黃,不知大黃性寒,主熱結有形之燥糞,若濕阻無形之氣,氣既傷而且阻,非溫補真陽不可。硫黃熱而不燥,能疏利大腸,半夏能入陰,燥勝濕,辛下氣,溫開鬱,三焦通而二便利矣。按上條之便閉,偏於濕重,故以行濕為主;此條之便閉,偏於氣虛,故以補氣為主。蓋腎司二便,腎中真陽為濕所困,久而彌虛,失其本然之職,故助之以硫黃;肝主疏泄,風濕相為勝負,風勝則濕行,濕凝則風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若濕盡熱結,實有燥糞不下,則又不能不用大黃矣。學人詳審其證可也。
半硫丸(酸辛溫法)
石硫黃(硫黃有三種:土黃、水黃、石黃也。入藥必須用產於石者。土黃土紋,水黃直絲,色皆滯暗而臭;惟石硫黃方棱石紋而有寶光不臭,仙家謂之黃礬,其形大勢如礬。按硫黃感日之精,聚土之液,相結而成。生於艮土者佳,艮土者,少土也,其色晶瑩,其氣清而毒小。生於坤土者惡,坤土者,老土也,穢濁之所歸也,其色板滯,其氣濁而毒重,不堪入藥,隻可作火藥用。石黃產於外洋,來自舶上,所謂倭黃是也。入萊菔內煮六時則毒去)半夏(製)
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錢,白開水送下(按半硫丸通虛閉,若久久便溏,服半硫丸亦能成條,皆其補腎燥濕之功也)。
【解讀】
濕濁凝滯,氣機閉阻,甚至造成三焦氣機閉塞,引起大小便不適的,用半硫丸治療。
一般都知道邪熱可以傷氣,為什麼濕邪也能傷氣呢?邪熱傷氣的原因,是由於肺主氣而屬金,從五行生克來說,火可克金,所以火熱傷肺金就會導致肺所主之氣的損傷。濕能傷氣的原因,是因為肺主呼吸的天氣,脾主水穀的地氣,肺為手太陰,脾為足太陰,而太陰都與濕土相應。如果濕濁之氣過盛,就會反過來損傷肺、脾兩個本髒的氣化功能。濕濁之氣日久凝滯不解,還會進一步影響到下焦,不僅傷氣,而且會阻遏氣機的運行。氣機一旦被濕邪所阻遏,就會導致大小二便不通。當今一般的醫生通大便,都是用大黃,但並不知道大黃性屬寒,適合用於通下由邪熱內結而形成的有形燥糞。如果是混濁之氣阻遏了無形之氣而造成的大便不通,這時氣有損傷而阻滯不通,就不能用苦寒藥攻下,而非得用溫真陽的方法不可。上方中所用的硫黃性熱而不燥,能疏導大腸中的濕濁。半夏能入陰分,性燥能袪除濕邪,味辛能降逆氣,又居溫性,可以宣開鬱結,能使三焦氣機宣遞,則大小二便自能通利。
按:上麵第55條所說的便閉,偏於濕重,因而治療時以祛濕為主;而本條所說的便閉,偏於氣虛,因而治療時以補氣為主。這是因為腎司二便,如腎中真陽之氣被濕濁困遏,就會導致陽氣的損傷;倘若濕困日久不解,真陽虛衰則會越來越嚴重,最終甚至喪失原來的功能,因而在治療時要用硫黃來溫補腎陽。同時,肝主疏泄,風木與濕土相互製約,風木疏泄功能正常,濕氣就能暢行;反之,濕氣凝滯,則風木也平息不行,失去了疏泄的功能。所以又用半夏通降宣暢。上述病證一般不用大黃,但是如果濕邪已完全化熱而形成了熱結,確實內有燥糞不下的,就不得不用大黃來攻下了。後學者應詳細審察其病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用藥。
半硫丸(酸辛溫法)
石流黃(硫黃有3種:即土硫黃、水硫黃、石硫黃。作藥物使用的必須要用石硫黃。土硫黃有土紋,水硫黃有直絲紋,顏色都是滯暗無光澤,並有臭味;隻有石硫黃有方棱石紋,而且晶瑩有光澤,無臭味。煉丹的道家稱石琉黃為黃礬,因為其形狀大體與明礬相似。硫黃感受了太陽的精華,凝聚了土中的真液,兩者相互結聚而生成。—般認為生於東北方山上的質量較佳,其顏色晶瑩,氣輕清而毒性較小。生於兩南地中的質量差,由於這裏是穢濁之氣歸聚的地方,所產硫黃額色板滯而無光澤,其氣重濁而毒性較大,不能作為藥用,隻能配製火藥。產於外國的石硫黃,多從船上運來,所以又稱倭黃。在入藥前要放在萊菔內煮12小時,可以去除毒性)半夏(製)
以上2味藥,各用等份,研為細末,再用蒸餅做成丸子,如梧桐大。每次服3到6克,用白開水送服。(按:半硫丸在臨床上既能通因氣虛而導致的大便閉結,也能治療便溏日久不愈的病證,在服用半硫丸後能使大便成條。這都是因為半硫丸具有補腎燥濕的作用。)
五十七、濁濕久留,下注於肛,氣閉肛門墜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術附湯主之。
此濁濕久留腸胃,至腎陽亦困,而肛門墜痛也。肛門之脈曰尻,腎虛則痛,氣結亦痛。但氣結之痛有二:寒濕、熱濕也。熱濕氣實之墜痛,如滯下門中用黃連、檳榔之證是也。此則氣虛而為寒濕所閉,故以參、附峻補腎中元陽之氣,薑、術補脾中健運之氣,樸、橘行濁濕之滯氣,俾虛者充,閉者通,濁者行,而墜痛自止,胃開進食矣。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勞者,治以參、鹿之屬,證屬虛勞,與此對勘,故並及之。再此條應入寒濕門,以與上三條有互相發明之妙,故列於此,以便學人之觸悟也。
術附湯方(苦辛溫法)
生茅術(五錢)人參(二錢)厚樸(三錢)生附子(三錢)炮薑(三錢)廣皮(三錢)
水五杯,煮成兩杯,先服一杯;約三時,再服一杯,以肛痛愈為度。
【解讀】
濕濁之邪久留不去,可下注於肛門、導致氣機鬱閉,肛門下墜疼痛,不思進食,舌苔白而腐膩,治療當用木附湯。
此證是由於濕濁之邪久留腸胃,因濕性下趨而向下影響到腎,導致腎陽也被濕濁之邪困遏,從而出現肛門墜痛。肛門所在的部位稱為尻,腎虛則尻的經脈失養,就會引起肛門疼痛;如氣機被濕濁阻滯,也同樣會引起疼痛。一般氣機鬱結引起的疼痛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寒濕引起,一是由濕熱引起。濕熱引起的肛門墜痛多屬邪氣實,就像滯下門中用黃連、檳榔等清熱燥濕藥物治療的病證就是這一類。本條所述的則是因氣虛為寒濕阻閉而引起的肛門墜痛,所以用人參、附子來峻補腎中的元陽之氣,炮薑、茅術溫補健運脾氣,厚樸、橘皮化濕濁而通滯氣。這樣,可使虛者得到補益,閉者得以通暢,濁者能夠運行,因而肛門的墜痛自然可以解除,同時胃口得開,自然就能進飲食了。此外,肛門疼痛還有因極度驚恐或房勞不節所致的,治療主要用人參、鹿茸之類。這類病證屬於虛勞,與本條所述的肛門墜痛性質不同,但兩者可以互相對照,所以放在一起討論。另外還要說明的是:本條所述病證按理應放在寒濕門中論述,但因其內容可以與上麵3條相互補充、相互比較鑒別,所以放在這裏,以便後學者可以觸類旁通,得到啟發。
術附湯方(苦辛溫法)
生茅術15克人參6克厚樸9克生附子9克炮薑9克廣皮9克
上藥用水5杯,煎煮成2杯,先服下2杯,大約在6小時後,再服1杯。如不愈,可再煎服,直到肛門疼痛痊愈為止。
五十八、瘧邪久羈,因瘧成勞,謂之勞瘧;絡虛而痛,陽虛而脹,脅有瘧母,邪留正傷,加味異功湯主之。
證氣血兩傷,《經》雲:勞者溫之。故以異功溫補中焦之氣,歸、桂合異功溫養下焦之血,以薑、棗調和營衛,使氣血相生而勞瘧自愈。此方補氣,人所易見,補血人所不知。《經》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凡陰陽兩傷者,必於氣中補血,定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