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六十二、厥陰三瘧,日久不已,勞則發熱,或有痞結,氣逆欲嘔,減味烏梅圓法主之。

凡厥陰病甚,未有不犯陽明者。邪不深不成三瘧,三瘧本有難已之勢,既久不已,陰陽兩傷。勞則內發熱者,陰氣傷也;痞結者,陰邪也;氣逆欲嘔者,厥陰犯陽明,而陽明之陽將憊也。故以烏梅圓法之剛柔並用,柔以救陰,而順厥陰剛髒之體,剛以救陽,而充陽明陽腑之體也。

減味烏梅圓法(酸苦為陰,辛甘為陽複法)

(以下方中多無分量,以分量本難預定,用者臨時斟酌可也)

半夏黃連幹薑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烏梅

按瘧痢兩門,日久不治,暑濕之邪,與下焦氣血混處者,或偏陰、偏陽、偏剛、偏柔;或宜補、宜瀉,宜通、宜澀;或從太陰,或從少陰,或從厥陰,或護陽明,其證至雜至多,不及備載。本論原為溫暑而設,附錄數條於濕溫門中者,以見瘧痢之原起於暑濕,俾學者識得源頭,使雜症有所統屬,粗具規模而已。欲求美備,勤繹各家。

【解讀】

厥陰三瘧,病情遷延,日久不得愈,勞累後就會發熱,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滯氣痞塊,時胃氣上逆而欲嘔吐的表觀,治療可用減味烏梅丸法。

凡是厥陰病病情較重的,沒有不影響到陽明胃的。本病為厥陰三瘧,是病邪深入所致,這種病本來就是比較難以治愈的。既然病已日久不愈,則必然有陰陽之氣的嚴重耗傷。本證勞累之後出現發熱,這是陰氣受傷的表現;有滯氣痞塊,是陰邪凝聚所致;胃氣上逆而欲嘔,是厥陰之邪犯於陽明胃的緣故,而且陽明陽氣也己處於衰微的狀態。所以治療可以仿照《傷寒論》烏梅圓的治法組方,以剛藥與柔藥並用為特點。其中用柔藥滋補陰液,使厥陰肝髒之體得到滋養;用剛藥溫補陽氣,以補充陽明胃腑的陽氣。從而可使厥陰肝髒得以柔順,陽明胃腑得以溫養。

減味烏梅圓法(酸苦為陰,辛甘為陽複法)

(以上所附的方劑中大多未注明用量,這是因為藥物的用量本火就很難預先確定,醫者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斟酌使用)

半夏黃連幹薑吳茱萸茯苓桂枝白芍花椒(炒黑)烏梅

按:瘧疾和痢疾這兩類疾病,如遷延日久不能治愈,感受的暑濕之邪就會與下焦的氣血混處,表現出許多複雜的病證,有的為陰證,有的為陽證,有的病情較重急,有的病情較為輕緩;在治療方法上,有的宜用補法,有的宣用瀉法,有的宜用通下法,有的留用收澀法;有的從太陰論治,有的從少陰論治,有的從厥陰論治,也有的是從顧護陽明入手。總之,這類病證實在是太雜太多了,不能在本書中全部詳細記載。

本書原來主要是討論溫病和暑病等外感溫熱病的,這裏附錄有條有關瘧疾和痢疾的內容在濕溫門中,是為了使後學者知道,瘧疾和痢疾的病因也是感受了暑濕之邪,都屬雜症,但病因也有相似之處,但本書所涉及的瘧疾、痢疾的內容隻是其中的大概而已,想要全麵了解這些疾病的證治內容,還必須多多參考其他醫家的論述。

六十三、酒客久痢,飲食不減,茵陳白芷湯主之。

久痢無他證,而且能飲食如故,知其病之未傷髒真胃土,而在腸中也;痢久不止者,酒客濕熱下注,故以風藥之辛,佐以苦味入腸,芳香涼淡也。蓋辛能勝濕而升脾陽,苦能滲濕清熱,芳香悅脾而燥濕,涼能清熱,淡能滲濕也,俾濕熱去而脾陽升,痢自止矣。

茵陳白芷湯方(苦辛淡法)

綿茵陳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

【解讀】

平時嗜酒的人患了痢疾後日久不愈,但飲食如常,可用茵陳白芷湯治療。

痢疾日久不愈,但沒有其他見症,而且夥食如常,由此可以知道病變尚未損傷內髒脾胃之氣,隻局限在腸腑中。痢疾遷延日久而不能止,是因為患者平素嗜酒,體內加熱較盛,濕熱之氣下邊助長了腸腑中導致痢疾發生的濕熱病邪之勢,造成大腸傳導失司,濕熱之邪久留不去。所以治療應以辛味燥濕藥為主,佐以苦味入腸的藥,再配合芳香化濕、寒涼清熱、淡滲利濕等藥物。因為辛味藥能袪風勝濕、升舉脾陽,苦味藥能燥濕清熱,芳香藥能健脾化混,寒涼藥能清熱,淡味藥能滲濕。這樣可使濕熱去而脾陽開,痢疾自然可以得止。

茵陳白芷湯方(苦辛淡法)

綿茵陳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

六十四、老年久痢,脾陽受傷,食滑便溏,腎陽亦衰,雙補湯主之。

老年下虛久痢,傷脾而及腎,食滑便溏,亦係脾腎兩傷。無腹痛、肛墜、氣脹等證,邪少虛多矣。故以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甘溫而淡者補脾滲濕,再蓮子、芡實水中之穀,補土而不克水者也;以補骨、蓯蓉、巴戟、菟絲、覆盆、萸肉、五味酸甘微辛者,升補腎髒陰中之陽,而兼能益精氣安五髒者也。此條與上條當對看,上條以酒客久痢,髒真未傷而濕熱尚重,故雖日久仍以清熱滲濕為主;此條以老年久痢,濕熱無多而髒真已歉,故雖滯下不淨,一以補髒固正,立法於此,亦可以悟治病之必先識證也。

雙補湯方(複方也,法見注中)

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補骨脂蓯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

【解讀】

老年人患痢疾日久不愈,脾陽受到損傷,如有腹瀉,大便完穀不化,這是腎陽也已衰微的表現,用雙補湯治療。

老年人一般下焦陽氣己虛,再因痢疾日久不愈,往往脾陽受傷累及於腎,腹瀉、大便完穀不化,就是脾腎陽氣兩傷的表現。這種腹瀉沒有腹部疼瘍、肛門下墜、腹內氣脹等症狀,表明病邪不甚,但正氣已大虛,即邪少虛多之證。所以治療用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等性味甘溫、淡而滲濕的藥,以補益脾氣、滲利濕邪。其中蓮子、芡實是生長在水中的食物,所以能補脾土而不克腎水,既可補脾,又有益於腎。用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山茱萸、五味子這些味酸甘微辛的藥物,升補腎陽、補精益氣,從而可以滋養殖五髒。本條內容應與上條互相對照比較:上一條所說的是平素嗜酒的人,濕熱素盛,患痢疾後雖日久不愈但五髒真氣並未大傷,病變以濕熱偏重為主,所以治療仍以清熱滲濕為主。本條所述的病證,是老年人患痢疾日久不愈,濕熱之邪已不明顯,而五髒真氣已經大虛,所以盡管痢疾還未痊愈,但治療卻以溫補脾腎、扶助正氣為主。同樣是久痢不愈,但所用的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從中可以領悟到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先認清病證,這是正確治療獲取療效的關鍵。

雙補湯方(本方屬於複方、其立法的意義在上列注中已有闡述)

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補骨脂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

六十五、久痢,小便不通,厭食欲嘔,加減理陰煎主之。

此由陽而傷及陰也。小便不通,陰液涸矣;厭食欲嘔,脾胃兩陽敗矣。故以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陰之陰,附子通腎陽,炮薑理脾陽,茯苓理胃陽也。按原方通守兼施,剛柔互用,而名理陰煎者,意在偏護陰也。熟地守下焦血分,甘草守中焦氣分,當歸通下焦血分,炮薑通中焦氣分,蓋氣能統血,由氣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為理也。此方去甘草、當歸,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者,為其厭食欲嘔也。若久痢,陽不見傷,無食少、欲嘔之象,但陰傷甚者,又可以去剛增柔矣。用成方總以活潑流動、對證審藥為要。

加減理陰煎方(辛淡為陽、酸甘化陰複法。凡複法,皆久病未可以一法了事者)

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薑茯苓

【解讀】

痢疾日久不愈,又見小便不通,不思飲食,惡心欲嘔,用加減理陰煎治療。

這是陽氣虛衰後損及於陰的病證。小便不通,是體內陰液枯涸的表現;不思飲食而惡心欲嘔,表明脾陽與胃陽都已大傷,所以治療用熟地黃、內芍、五味子滋補收斂肝、脾、腎三髒陽液,用附子溫補腎陽,炮薑濕運脾陽,茯苓調理胃陽。

按:張景嶽理陰煎原方的特點是溫通藥與滋補藥並用,剛柔之藥相互配合,方名稱理陰煎,是為了強調本人的主要作用在於固護體內的陰液。方中熟地黃能滋補肝腎陰血,甘草可調補守護中焦脾胃之氣,當歸善於補血而疏通下焦血分,炮薑可溫運中焦脾胃陽氣。因為氣能生血又能統血,所以氣分通暢,就可使陰血得以滋養和內守,這也就是本方從補陽氣入手而方名稱為理陰煎的道理。本證治療時,減去了原方小的甘草、當歸,加白芍、五味子、附子、茯苓,是因為有不思飲食,惡心欲嘔等中陽不足的表現,以免甘草、當歸礙胃而加重症狀,再加入一些溫陽斂陰之品以提高療效。如果患痢疾日久但陽氣並末受到明顯損傷、沒有不思飲食、惡心欲嘔等症狀,僅僅是陰傷較甚的,就又可以減去原方中的附子、幹薑等剛燥藥而增加養陰柔潤之品。總之,使用古人的成方,要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加減變化,使所用藥物切合病情是其中最為重要的。

加減理陰煎方(辛淡為陽、酸甘化陰複法。大凡複法,都是針對疾病日久不愈,不能用單一的治法解決問題而采用的治法。)

熟地黃白芍附子五味炮薑茯苓

六十六、久痢帶瘀血,肛中氣墜,腹中不痛,斷下滲濕湯主之。

此澀血分之法也。腹不痛,無積滯可知,無積滯,故用澀也。然腹中雖無積滯,而肛門下墜,痢帶瘀血,是氣分之濕熱久而入於血分,故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濕、寒勝熱、澀以斷下、專入血分而澀血為君;地榆得先春之氣,木火之精,去瘀生新;茅術、黃柏、赤苓、豬苓開膀胱,使氣分之濕熱,由前陰而去,不致遺留於血分也。楂肉亦為化瘀而設,銀花為敗毒而然。

斷下滲濕湯方(苦辛淡法)

樗根皮(炒黑,一兩)生茅術(一錢)生黃柏(一錢)地榆(炒黑,一錢五分)楂肉(炒黑,三錢)銀花(炒黑,一錢五分)赤苓(三錢)豬苓(一錢五分)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解讀】

痢疾日久不合,大便中帶有瘀血塊,肛門有下墜的感覺,無腹痛,可用斷下滲濕湯治療。

這裏采用的是一種收澀止血的治法。患者無腹痛,表明內無積滯,所以可用收澀法治療。但是,雖然腹內無積滯,卻有肛門下墜感,大便帶有瘀血塊,這是氣分濕熱上邪久留不去深入到血分,使血絡破損,瘀血內停的表現,所以方中重用樗根皮,味苦而能躁濕,性寒能祛腸中邪熱,味澀又能止下痢,並能專入血分起到收澀止血的作用,是本方的君藥;地榆稟受了早春的生發之氣,而且炒黑後使用,又具有木火之精,能去瘀血而生新血;茅術、黃柏、赤苓、豬苓燥濕利濕,通利膀胱,使氣分的濕熱病邪隨小便從前陰排出,以避免再深入血分致病。用山楂肉活血化瘀,用金銀花清熱解毒。

斷下滲濕湯方(苦辛淡法)

樗根皮(炒黑)30克生茅術3克生黃柏3克赤苓9克山楂肉(炒黑)9克金銀花(炒黑)45克豬苓45克地榆(炒黑)45克

上藥用水8杯,煎煮成3杯,1日個分3次服下。

六十七、下痢無度,脈微細,肢厥,不進食,桃花湯主之。

此澀陽明陽分法也。下痢無度,關閘不藏;脈微細肢厥,陽欲脫也。故以赤石脂急澀下焦,粳米合石脂堵截陽明,幹薑溫裏而回陽,俾痢止則陰留,陰留則陽斯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