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補奇經丸方(甘鹹微辛法)

鹿茸(八兩,力不能者以嫩毛角代之)紫石英(生研極細,二兩)龜板(炙,四兩)枸杞子四兩)當歸(炒黑,四兩)肉蓯蓉(六兩)小茴香(炒黑,四兩)鹿角膠(六兩)沙苑蒺黎(二兩)補骨脂(四兩)人參(力綿者以九製洋參代之,人參用二兩,洋參用四兩)杜仲(二兩)

【解讀】

通補奇經丸方(甘寒微辛法)

鹿茸240克(可用嫩毛角代替)紫石英(研極細粉末)60克炙龜甲120克枸杞子120克當歸(炒黑)120克肉蓯蓉180克小茴香(炒黑)120克鹿角膠180克沙苑子60克補骨脂120克人參60克(可用九製洋參120克代替)杜仲60克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小梧子大,每服二錢漸加至三錢。大便溏者加蓮子、芡實、牡蠣各四兩,以蒺藜、洋參熬膏法丸。淋帶者加桑螵蛸、菟絲子各四兩。瘕久聚少腹痛者,去補骨、蒺藜、杜仲,加肉桂、丁香各二兩。

【解讀】

將上述藥物研成極細粉末,用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樹的種子,每次服6克,逐漸加到9點。大便溏薄的患者,可加入蓮子、芡實、牡蠣各120克,用蒺藜、洋參熬膏為丸,淋下、白帶的患者加入桑螵蛸、菟絲子各l20克。有癓瘕積聚,少腹疼痛的患者,去掉補骨脂、蒺藜、杜仲,加肉桂、丁香各60克。

天根月窟膏方(酸苦鹹微辛法,陰陽兩補、通守兼施複法也)

鹿茸(一斤)烏骨雞(一對)鮑魚(二斤)鹿角膠(一斤)雞子黃(十六枚)海參(二斤)龜板(二斤)羊腰子(十六枚)桑螵蛸(一斤)烏賊骨(一斤)茯苓(二斤)牡蠣(二斤)洋參(三斤)菟絲子(一斤)龍骨(二斤)蓮子(三斤)桂元肉(一斤)熟地(四斤)沙苑蒺藜(二斤)白芍(二斤)芡實(二斤)歸身(一斤)小茴香(一斤)補骨脂(二斤)拘杞子(二斤)肉蓯蓉(二斤)萸肉(一斤)紫石英(一斤)生杜仲(一斤)牛膝(一斤)萆(一斤)白蜜(三斤)

【解讀】

天根月窟膏方(酸甘鹹微辛法,屬陰陽兩補,通守兼備的方法)鹿茸500克烏骨雞2隻鮑魚1000克鹿角膠500克雞子黃16個海參1000克龜甲1000克羊腰子16隻桑螵蛸500克烏賊骨500克茯苓1000克牡蠣1000克洋參1500克菟絲子500克龍骨1000克蓮子1500克龍眼肉500克熟地黃2000克沙苑於1000克白芍1000克芡實1000克當歸身1000克小茴香500克補骨脂1000克枸杞子1000克肉蓯蓉1000克山茱萸500克紫石英500克生杜仲500克牛膝500克萆薢500克白蜜1500克

上三十二味,熬如專翕膏法。用銅鍋四口,以有情歸有情者二,無情歸無情者二,文火次第煎煉取汁,另入一淨鍋內,細煉九晝夜成膏;後下膠、蜜,以方中有粉無汁之茯苓、蓮子、芡實、牡蠣、龍骨、鹿茸、白芍、烏賊骨八味為極細末,和前膏為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日三服。

【解讀】

將上述32味藥物,用煞製專翕膏同樣的方法,取銅鍋4口,把血肉有情之品歸在一起分為2鍋,非血肉有情之品也歸在一起分為2鍋,用文火煎熬取汁,倒入另一幹淨的鍋內,細煉9晝夜後成為膏,然後加入膠和蜜,再把方中有粉而無汁的茯苓、蓮子、芡實、牡蠣、龍骨、鹿茸、白芍、烏賊骨8味藥研成極細粉末,拌和入熬成的膏內,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10克,每天服3次。

此方治下焦陰陽兩傷,八脈告損,急不能複,胃氣尚健(胃弱者不可與,恐不能傳化重濁之藥也),無濕熱證者;男子遺精滑泄,精寒無子,腰膝酸痛之屬腎虛者(以上數條,有濕熱皆不可服也);老年體瘦痱中,頭暈耳鳴,左肢麻痹,緩縱不收,屬下焦陰陽兩虛者(以上諸證有單屬下焦陰虛者,宜專翕膏,不宜此方);婦人產後下虧,淋帶瘕,胞宮虛寒無子,數數殞胎,或少年生育過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者。

【解讀】

本方治療下焦陰陽兩傷,八脈虛損,一時難以康複,而胃氣尚健(胃氣虛弱的恩者不可服用,恐其運化功能不足,不能傳化重濁黏膩的藥品),並且沒有濕熱的證候。例如男子遺精滑泄,桔寒不育,腰膝酸軟屬腎氣虛弱的病證(以上所列的幾條病證,若有濕熱存在,都不可服用);又如老年人體瘦痱中,頭暈耳鳴,左側肢體麻痹,緩縱不收,屬下焦陰陽兩虛的病證(以上所列的病證中若單純為下焦陰虛的,宜用專翕膏治療,而不宣用本方);再如婦女產後下元虧虛,淋證帶下,癓瘕,胞宮虛寒不孕,多次墮胎,或少年生育過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的病證等。

卷六·解兒難

解兒難題詞

兒曷為乎有難?曰:天時人事為之也,難於天者一,難於人者二。

【解讀】

小兒為什麼會有疾病災難呢?主要原因是由自然界和人為原因造成的。由自然界的因素有l條,而人為的因素卻占有2條。

天之大德曰生,曷為乎難兒也?曰:天不能不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五行之運,不能不少有所偏,在天原所以相製,在兒任其氣則生,不任其氣則難,雖天亦莫可如何也,此兒之難於天者也。

【解讀】

自然界最大的恩惠是生化萬物並使其生生不息,怎麼會有疾病災難影響小兒呢?這是由於自然界原本足以明陽和五行的規律來化生萬物的,而木、火、十、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製化的規律,不可能沒有一點偏差而產生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異常的變化在自然界是相互製約的,小兒要是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就能正常地生活,相反要是不能適應這種異常的變化,就會生病。雖然說是“天之大德日生”,但也是沒有辦法,這就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小兒疾病。

其難於人者奈何?曰:一難於兒之父母,一難於庸陋之醫。天下之兒皆天下父母所生,天下父母有不欲其兒之生者乎?曷為乎難於父母耶?曰:即難於父母欲其兒之生也。父母曰:人生於溫,死於寒。故父母惟恐其兒之寒也。

【解讀】

那麼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小兒疾病是怎麼回事呢?歸結到底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由小兒父母所造成的,另外一個是由不學無術的平庸的醫生所造成的。天下的小兒都是父母所親生的,又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健康成長呢?怎麼說是小兒的疾病是由父母造成的呢?其實正是因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地生長,才會造成小兒疾病的發生。通常做父母的,總是認為人是生於溫暖而死於寒冷的。所以總是擔心孩子受寒。

父母曰:人以食為天,饑則死。故父母惟恐其兒之饑也。天下之兒,得全其生者此也;天下之兒,或受其難者,亦此也。

【解讀】

做父母的覺得人必須依賴食物才能夠得以生存,饑餓就會造成死亡,所以說父母最怕自己的子女挨餓。天下的孩子要依靠這樣保全性命,同樣地,天下的孩子也就因此而產生疾病。

諺有之曰: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此發乎情,不能止乎義禮,止知以慈為慈,不知以不慈為慈,此兒之難於父母者也。

【解讀】

諺語裏說:小兒不會因為寒冷或是饑餓而引起疾病的,隻有因為過度的飽腹或者是過度的溫暖引起疾病的。雖然讓孩子吃飽穿暖是人的常態,但不能隻停留在感情的水平線上,以慈愛的方式對待子女是慈愛,不知道有些不慈愛的做法,實際卻是一種慈愛。以上就是因為父母而造成的小兒疾病災難。

天下之醫,操生人之術,未有不欲天下之兒之生,未有不利天下之兒之生,天下之兒之難,未有不賴天下之醫之有以生之也。然則醫也者,所以補天與父母之不逮以生兒者也,曷為乎天下之兒。難於天下之醫也?曰:天下若無醫,則天下之兒難猶少,且難於天與父母無怨也。

【解讀】

天底下的醫生掌握了救人的技術,沒有誰是不希望天下的小兒健康成長的,也沒有人願意去做一些不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事情,但是天下的兒童患病之後,也沒有不依靠醫生的治療就能夠挽救生命的。既然醫生可以彌補自然界和父母的不足而有利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什麼說說天下兒童生病的災難是由醫生造成的呢?我覺得,倘若天下沒有醫生,也許天下兒童的疾病災難會少,並且對自然界和父母等因素所造成的疾病也不會存在什麼怨恨。

人受生於天與父母,即難於天與父母,又何怨乎?自天下之醫愈多,斯天下之兒難愈廣,以受生於天於父母之兒,而難於天下之醫,能無怨乎?曷為乎醫愈多,而兒之難愈廣也?曰: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數也,無所不通,而受之以謙,而後可以言醫,尤必上與天地呼吸相通,下與小兒呼吸相通,而守之以誠,而後可以為醫。

【解讀】

因為人本身就是依賴自然界和父母才可以生存,所以即使是因為自然因素或是父母的因素造成疾病,又能產生什麼怨恨呢?自從天下醫生與日俱增開始,天下的兒童因為平庸的醫生而造成的疾病也會越來越多,受到自然界的恩寵和父母的哺育下成長的孩子,卻是因為那些平庸的醫生造成了疾病災難,這怎麼叫人不怨恨呢,為什麼會說醫生越多,兒童的疾病災難就會越來越多呢?我認為醫生的職責,歸根結底在於順應自然變化規律。預測氣候的異常變化,又要適應人體的情況,體察事物變化的道理,對事物的名稱、本質、外在表現等無所不知,又是謙虛好學,然後才能談論醫學,尤其必須是要上通曉自然規律,下與小兒息息相關,而且至始至終是秉持著誠意,隻有這樣才能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