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罷了官的韓世忠聽說嶽飛被陰謀殺害,跑去質問泰檜,嶽飛犯了什麼罪?有什麼證據?秦檜回答:“嶽飛父子和張憲犯罪的證據雖然沒有,但是謀反的事莫須有(或許有的意思)。”韓世忠十分憤慨地說:“這莫須有的罪名怎麼能使天下人相信呢,何況‘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老百姓聽說嶽飛被害的消息後,痛哭流涕,有很多人在自己家門口擺了香案,把祭祖的供品用來祭祀嶽飛。
人們為了紀念抗金的民族英雄嶽飛,在杭州西湖之濱修了嶽王廟,裏麵端放著嶽飛的雕塑像。在明朝時,有人用生鐵鑄秦檜、其妻王氏、萬俟、張俊四個奸賊的跪像,讓他們永遠跪在嶽飛墓前請罪。後人在這裏題了一副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嶽飛含冤而死,但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的赫赫戰功、軍事素養、個人品質為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特別是那抵抗侵略的民族氣節和誠摯的愛國之心,更是令人景仰不已。
嶽飛計除劉豫
公元一一二五年,女真族滅掉遼國,建立了金朝,接著便揮師南侵,占領了宋朝的大片河山。為了便於對中原的統冶,金朝扶植了幾個傀儡政權。在金朝的支持下,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
嶽飛一直想伺機除掉劉豫,以打擊賣國勢力。有消息說金兀術對劉豫頗為不滿,正巧嶽飛的手下捉到一名金兀術派來刺探宋軍情況的探子,嶽飛想出一條除賊妙計來,他讓部下將那名探子押進大帳來,探子一進來一嶽飛就假裝認錯了人,大聲喝道;“趕快給他鬆綁,他正是我派去偵察金軍情況的探子。”那探子一聽,倒給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下著頭腦,他還沒回過神來,又聽嶽飛說“張斌,我讓你判大齊去找劉豫,共商對付金兀術的辦法,你卻好長時間沒一點音訊。我後來另派人去同劉豫聯係,他已經同我約定今年冬天以聯合進攻上江為借口,將金兀術誘到清河一帶,然後予以圍殲。你身負重任卻遲遲不。”見劉豫.差點兒殆誤了戰機。壞了大事,你知罪嗎?”
探子聽嶽飛這麼一說,也顧不得申辯自己不是什麼“張斌”了,隻能一個勁地叩頭認罪,並請求嶽飛給他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嶽飛見狀,心中暗喜,不露聲色地說:“這次暫且饒你 不死,給你一個帶罪立功的機會。你拿著我的親筆信再去見劉豫,問明發兵的具體時間,不得有誤。”
探子接了信,慌忙離開宋軍營,直奔金兀術處,把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地報告給金兀術。金兀木大驚,忙派兵廢除了劉豫。
嶽飛的案子——千古奇冤。
嶽飛精忠報國傳佳話
那是在我國北宋時期,北方遊牧部落不斷闖到宋境內來搶東西,而且還殺人、放火,讓很多很多人沒有房子往,沒有東西吃。
當時的北宋政府,宦官專政,軍備廢弛。麵對外敵的侵襲,河南安陽湯陰縣的嶽飛,在國家危難之際,一心想盡自己的義務,決定投軍,保家衛國。
在戰爭實踐中,嶽飛變得越來越成熟,顯示出超凡的軍事才能。他主張“連結河朔”,希望黃河以北的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敵軍,以收複失地。
從1128年遇元帥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他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以至於敵人也不得不佩服地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所以嶽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嶽飛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與將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嶽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因此,嶽飛深得兵民愛戴。
嶽飛一貫反對消極防禦戰略,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鬥爭的勝利。但是以宰相秦檜為主的保守派卻一意求和,以12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被加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時被害。
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死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才將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後,嶽飛的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宋孝宗詔命將嶽飛禮葬在西湖棲霞嶺。1178年,諡嶽飛為“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
嶽飛在戰爭中聯合軍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得人民免遭敵軍的蹂躪,人民對嶽飛感念備至。加之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人們厭倦了戰爭,極度渴望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關於嶽飛的傳說在民間一直都盛行不衰。
據說,嶽飛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但是他很喜歡看書,尤其是喜愛看打仗的書,他立誌,長大以後做一個大將軍,率領一支軍隊去保家衛國,不讓自己的國家受到別人欺負。他經常幫助母親幹農活,所以他的身體練得很結實,他還經常幫助鄰居們幹活,周圍的大人們都說他是一個又健康又聰明的孩子。
後來,小鎮上來了一個叫周桐的老人,嶽飛聽說他的武藝非常高強,就和一些小朋友跟他練起了武術。由於嶽飛訓練時不怕吃苦,從來不像其他一些小孩子那樣偷懶,所以,武藝長進得非常快。
過了幾年,小嶽飛長成一個大小夥子,也學得了一身的本領。這時,國家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麵對侵略者的襲擾,嶽飛憂心忡忡。不久之後,他決定投軍。
臨行前,嶽飛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的?”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嶽飛斬釘截鐵地說。
母親雖然不舍,但是聽了兒子的回答,卻十分欣慰,因為“精忠報國”正是自己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她決定把這4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於是,嶽飛解開上衣,露出脊背。隨後,母親在他後背上刺了“精忠報國”這4個字。從此,“精忠報國”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嶽飛的後背上。
嶽飛投軍後,因作戰勇敢很快升為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敵軍圍困,嶽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敵人,受到了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