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安撫”被釋去兵權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不但向他們賞賜了大量的錢財,而且表示要同他們結為親戚,不久,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國長公主就嫁給了高懷德,女兒延慶公主、昭慶公主則分別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審琦之子,通過這種賜婚,這不但使石守信等人在一失一得中獲得了一種心理平衡,進而消除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類的疑懼,從此君臣之間的矛盾較為合理的得到解決,上下相安無事。

南北用兵統一全國

五代十國末期,人們經過長期的戰亂,實現安定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統一的曆史趨勢已經形成。早在後周時期,宋太祖作為周世宗的最得力助手,就曾協助周世宗在推進統一的軍事鬥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當他代周自立,並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之後,自然就把完成中國統一的任務當作主要任務。

從當時的客觀形勢看,剛剛立國不久的宋王朝周圍存在著幾個由外族所建立的敵對國家和許多由漢族所建立的割據政權。在北方有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在西北有黨項族的強大勢力,夾在二者之間的則是割據山西一帶的北漢,北漢受到契丹的支持,與現在的宋王朝一直處於公開敵對的狀態。在江淮以南,則存在著南唐、吳越、後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平、漳泉等八個割據政權。雖然這些割據政權處於物產豐富、生產相對發達的地區,但由於其各自疆域狹小,又互不聯合,因而大都國力衰微,不得不向宋王朝表示名義上的臣服或通好。

宋太祖製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後就開始了武力統一全國的曆程。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任命慕容延釗出征荊湖。臨行前,他對慕容延釗說:“出征湖南,必然要借道於南平,南平國勢衰弱,可順便將其攻滅。”

慕容延釗等依計而行,於乾德元年(963)二月,出兵湖南途中攻破江陵,高繼衝歸降。一個月後,湖南亦被平定。

平定荊湖以後,後蜀這一雄據川中的南方大國已處於坐以待斃坐以待斃:指遇到危險或困難時,不采取積極措施。的境地了。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派大將王全斌、曹彬分兵兩路,僅用66天的時間就滅亡了後蜀,取得了46州240縣的廣大領土。

平定後蜀不久,宋太祖兩次用兵進攻北漢,都由於遭到強烈的抵抗,無功而返。經過一年多的休整,開寶三年(970)九月,宋太祖決定攻取南漢,繼續實施“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

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達60年之久。北宋平定後蜀後,潘美等宋將就曾攻取了南漢的郴 (chēn)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現在,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命令後,馬上就攻陷了賀州,隨之攻克昭、桂、連、韶四州,大敗南漢軍十餘萬於蓮花峰下。至次年二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宋王朝又取得了60州214縣的領土。

南漢滅亡之後,南方剩下的最後三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宋軍依照樊若冰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十餘萬於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鏐(liú)率兵攻克了常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不久即攻入金陵,俘虜了南唐後主李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經典之作,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967年,宋太祖死去,宋太宗按照宋太祖的既定方針,繼續對吳越和漳泉施加壓力,終於不動幹戈,迫使吳越和漳泉兩個割據政權投降。在此基礎上,宋太祖一鼓作氣,滅亡了北漢,延續了數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據局麵終於結束了。這時,宋太祖已去世三年。

中央集權重文輕武

宋初南北用兵、統一全國的同時,宋太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鞏固和加強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

首先是“稍奪其權”,即削弱地方勢力。乾德元年(963),平定了荊湖以後,宋太祖作出廢除荊湖地區“支郡”的規定。宋太祖宣布,新征服地區仍保留節度使,但節度使駐地以外的州郡“直屬京師”,“支郡”被取消了。同時,宋太祖逐漸向這些地方派遣文臣出任“知州”,以取代原來掌管州務的武將。最終形成了宋代的“以文臣知州事”的製度。

廢罷支郡和“以文臣知州事”,使位尊權重、聲勢煊赫煊赫(xuān hè ):形容名聲很大、聲勢很盛。的節度使的權力受到極大削弱,其實際權力僅等於某一州郡的長官,有時甚至徒具空名,僅是一種榮譽稱號。

其次是收歸各地的財政大權,乾德二年(964),他發布了一道十分重要的詔令,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經費外,其餘財賦中屬於貨幣的部分應全部奉送到京城,不得無故占留。

地方喪失了財權,自然也就無法“屯兵自重”了。在這種情況下.宋太祖與趙普所討論的“收其精兵”的措施實施起來就很順利了。宋太祖為收地方精兵而創立的兵分禁、廂的製度,也為其後代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兩宋兵製中的一大特色。

宋太祖為了擴大統治基礎,改革和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宋初極力放寬科舉考試的範圍,無論家庭貧富,門第高低,隻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同時嚴格考試製度,以防權貴豪門徇私。

與此同時,又著力改變重武輕文的舊風氣。宋太祖即位之初,就下令修複孔廟,開辟儒館,延用名儒,以勸勵教化。針對五代時期文教不興,學校荒廢的情形,他下詔撥款增修國子監學舍,當國子監開學講書之日,他很高興地前去看望讀書的學生。

隨著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統治集團。宋太祖認為,亂世用武,治世用文,對這些文臣再也不能像五代時期那樣,隻是當作點綴擺設,而應切實發揮他們的作用。

這樣國家就安定下來了。宋太祖還一直推行廣施恩德、與民休息的方針,實行輕搖薄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發展工商貿易,大得民心,極大地保護和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使宋朝各地的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宋代是我國古代史上經濟空前發展繁榮的時期。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中就有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三項大發明出在宋代。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親率大軍對北漢發起了第三次攻勢。10月,正在激戰中,這位胸懷統一大誌、正置“天命”之年的傑出君王在刀光劍影中不幸暴病身亡,年僅50歲。

宋太祖趙匡胤戎馬一生,南征北討,勵精圖治,奠定了兩宋300年的基業。他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不愧為動蕩分裂的時代力挽狂瀾力挽狂瀾:指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的一代明君。

趙匡胤重用沈倫

公元九五四年,趙匡胤為同州節度使,宣徽使咎居潤與沈倫交情深厚,將他推薦給趙匡胤,趙匡胤便將沈倫留在自己的幕府之中。以後,趙匡胤接連擔任滑州、許州、宋州三鎮節度使,都讓他作為幕僚擔任從事之職,掌管並保存節度使的財貨,以清廉而聞名。等到趙匡民代周而建立北宋,將沈倫從宋州觀察推官的職位上升為戶部郎中。沈倫奉命出使吳越國,回朝後,奏請十幾件方便適宜的事情,太祖都—一聽從並解決。沈倫出任揚州、泅州的行政長官時,正趕上荒年,很多老百姓活活餓死,郡中地位較高的官員向沈倫建議說:“郡中還有為軍隊儲備的百餘萬斤糧食,如果借貸給老百姓,到秋大又可以收獲新的穀物,這樣可以兼顧公與私兩個方麵,但這件事要施行,非得您說話才行。”沈倫回朝請求,朝中輿論阻止說:“今天用軍中儲備賑濟饑民,如果遇上連年災荒,沒有收獲,誰來承擔這個過失?”太祖詢問情況,沈倫說:“國家以國庫中的糧食賑濟百姓,這樣的善舉應當召來和氣,獲得大豐收,怎麼會再有水旱之災呢?這件事應當由陛下裁決。”太祖立即下令開國庫賑濟災民。

趙匡胤穿龍袍——改朝換代了。

趙匡胤的兵器——光棍。

趙匡盾掉井——勞(撈)駕。

趙匡胤賭博——輸打贏要。

趙匡胤輸華山——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

心中不樂意,但又毫無辦法。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西漢武帝時,對內實行鐵的手腕進行統治,對外連年戰火不斷,結果老百姓被逼得走投無路,怨聲載道。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起義。起義隊伍大到幾千人,小的幾百人,自立旗號,攻打城池,奪取武器庫,釋放死囚,殺死官員,在鄉裏搶劫富豪、救濟貧民,響應者不計其數。起義震驚了當時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們都很害怕,急忙派重兵鎮壓。然而,起義的隊伍卻越戰越勇,有不可阻擋之勢。

皇帝和大臣們恐慌了,隻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實行殘酷的殺戮政策,一下子殺了一萬多人,還殺了給起義軍運送糧食的幾千人。這樣,幾年後才捕獲了一些起義軍首領。但是,不僅他們又重新聚集起來,占領交通要道,襲擊官軍,聲勢甚大。統治者既恨又怕,對起義軍又毫無辦法。

於是朝廷又製定了《沈命法》,規定:對於成夥的盜賊沒有發覺的,或者已經發覺應捕獲而沒有能夠捕獲的,凡年俸祿在二千銀以下的官吏是主要責任者,一律處死。從這以後,小官吏怕殺頭,雖有農民起義者也不敢揭發。所以,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

趙匡胤斬了鄭子明——後悔晚矣!

趙孫李——沒錢。

趙雲大戰長阪坡——大顯神威。

趙雲小傳

趙雲(?~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公元一九一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當時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趙雲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

後來,趙雲因為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雲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不舍得分別。趙雲向劉備辭別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

公元二〇〇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至鄴城求見劉備,二人同床眠臥。劉備密譴趙雲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餘部,袁紹並不知道此事。趙雲從此便追隨劉備,後來隨他至荊州。

公元二〇二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惇、於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趙雲於戰鬥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於是向劉備求情,免夏侯蘭一死。而夏侯蘭又明於法律,劉備用他為軍正。趙雲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由此可看出趙雲謹慎、明智的處事態度。

公元二〇八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向南逃逸,而趙雲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而去便稟報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果然,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此戰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姿色貌美,趙範想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