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公看來,如果不消除動蕩之源,局勢就會失控,這對新建的周政權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於是,周公開始住在東方(“居東”),查找動亂的源頭,以待時勢之變。果然,武庚開始趁機作亂,不久,奄人。徐人及淮(huái)夷進入邶(bèi),與管叔、蔡叔一起叛亂。
武庚的這次叛亂,參加者除了管、蔡等勢力以外,其餘基本都是東方殷人的殘餘勢力。殷商興起於東方,東方是殷遺勢力集中的地區,因而也就成了武庚叛亂力量的集中之地。周公得到成王和群臣的信任,便開始進攻殷的殘餘勢力。成王時期的這次攻殷乃是繼武王攻殷之後的第二次攻殷。這次攻殷,使武庚北竄(cuàn)、管叔自殺,周政權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之後,周公在殷商王畿(jī)之地建立宋、衛等國,使殷舊地徹底穩定下來。
平定殷舊地以後,周公繼續向“大東”進攻,征伐奄(yǎn)國。殷商時期,人們把商都東方的地區稱為“東”,而以距離商都的遠近,分別稱大東、小東。奄是商朝時期泰山之陽的一個小國,其屬地在當今山東曲阜(fù)周圍,即後來魯國立國的地區。商人起於東方,奄曾經是商朝的都城,盤庚遷殷後,奄與殷商王朝的聯係仍然十分密切,可以說,奄國是殷商勢力的根據地。因為,這時的奄地,殷殘餘勢力極其猖獗猖獗(chānɡ jué):猛而放肆。,是周初社會動蕩中的重要地區。武庚之亂中,奄正是叛亂中基本的、重要的力量,而且帶頭叛亂的也正是奄君。
周公“伐奄”時,並不是直接攻伐奄國,而是先消滅附奄的東方異族,其中包括徐夷、淮夷、薄姑等等,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奄地,結果取得徹底的勝利。
周初的局勢穩定下來,但如何控製廣大的東方地區,怎樣有效地維持統治秩序,這又成為周公等人必須慎重考慮的頭等大事。實際上,在穩定局勢的過程中,他們已經著手進行這方麵的工作。而在真正控製了東方地區後,周公他們又更加積極地推行穩定政治的措(cuò)施。這便是分封諸侯、營建都城、訂製禮儀製度。
分封製是周代政治統治的重要特征,也是適應周初政治局勢的需要,周公則是分封製度的首創者。武王時期,天下未定,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消滅殷商勢力,穩定局勢。因此,武王時的各項製度都遵照以往的來實行,分封諸侯的事沒有來得及實行。武王時期封神農、黃帝、堯、舜、禹的後裔後裔(yì):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這類“加封”,在於收買人心,樹立自己的領袖形象,或者說,這不過隻是招徠招徠(zhū):招引。天下諸侯的姿態而已。而周代的分封則是首先將自己親信的力量分封到各個比較重要的地區,用來協(xié)助周室統治各方,對抗外部侵擾。
周公所進行的分封是與平叛和東征同時進行的。周公主持的分封以及與周公有直接關係的分封主要有宋、衛、齊、魯、燕、晉等國。宋、衛兩國在殷商首都之內,魯、齊分別位於泰山南、北,負責鎮撫(fǔ)東方。魯國也像宋、衛那樣負責管理殷遺民的任務。燕、晉兩國也是如此,燕國“北迫蠻貉(hé)”,晉國“南有戎(rónɡ)狄(dí)”。可是,這些主要的諸侯國家,在分封之時,都有各自的任務。這些大國分封之後,其周圍又隨而建立起一些附庸附庸(yōnɡ):古代指附屬於大國的小國。小國,這樣就確立了周室地方的統治秩序。周公創立的分封製度,基本妥善解決了周室對原來殷商統治下東方地區的控製問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它對周代政治體製的建立也具有促進作用。
周人本來居住西方,在控製了全國之後,為便於統治廣大的東方地區,需要周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對此,周初的政治家已經開始考慮了。還在周武王時,他們對於在洛(luò)邑(yì)興建新都就已有考慮,隻是由於周朝新建,政權還不穩定,因而當時還來不及實施。
武王的願望是在周公當政時開始變為現實的。成王五年五月,伐奄結束,國家安定下來。周公、成王從東方回來後,開始“遷都洛邑”。
周公還為周王朝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他製訂的禮樂大都被後世所承襲承襲(xí):沿襲。,成為封建時代的典章製度。禮樂從大方麵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一概稱之為禮;從小的方麵說,禮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經常舉行的祀(sì)享、喪葬、朝覲朝覲(jìn):朝見君主或朝拜聖地。、軍旅、冠婚諸方麵的典禮。如果按照廣義加以理解,周公製禮還應包括製訂刑法等方麵。
周公製禮作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標誌著周朝的統治完全走向了正軌,而且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功成身退
周公輔政七年後,周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固下來。此時,周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完全可以獨立地處理政務。周公擔心成王年輕氣盛,治國時難免犯錯誤,於是作了《多士》、《毋(wú)佚(yì)》以教育勸諫(jiàn)成王。後來,周公在恰當的時候還政給了成王。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歸政之年的歲末,成王在洛邑舉行了分封周公後代的儀式,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到泰山旁邊,建立了魯國,周公也就成了魯國的開國君主。
周公歸政成王之後依然極受尊敬,周天子經常去泰山看望周公。
成王十一年,年齡大約60餘歲的周公在封地去世。周公病危時,他希望自己死後葬在周朝的都城,以表示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很是傷心,把周公埋葬在畢(今陝西鹹陽北),隨周文王墓葬,以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為了褒揚褒揚:表揚。周公之德,成王還特許魯國在祭祀周公時用周天子之禮樂。
周公的種種努力,對周王朝的穩定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對周王室,周公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忠心耿耿(ɡěnɡɡěnɡ):形容非常忠誠。。周公的形象符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因此,周公也就成了曆代輔政者的楷模楷(kǎi)模:榜樣,模範。。同時,周公在輔國安邦(bānɡ)的實踐活動中,還闡(chǎn)述了他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勤政尚賢”等思想,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周公的德業首先作為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先導,由此而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周公吐哺握發
“吐哺握發”形容求賢心切,為國事操勞。此典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周文王有一個兒子,名叫旦。因為他的采邑被封在周地,所以被稱為周公。他對父母非常孝順,為人仁德,比其他弟兄們都要強一些。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周公的哥哥)即位,周公盡心竭力輔佐周武王,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可是後來,周武王因病而死,武王的兒子(成王)年紀還小,怎麼能執掌朝中大權呢?周公擔心天下諸侯乘機叛亂,就代替成王攝政。不久,流言蜚語滿天飛了,說周公攝政將對周成王不利。周公善加解釋,仍然誠心誠意輔佐周成王。
周成王封周公子伯禽於魯,周公教導伯禽說:“我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我的身份在天下並不輕賤啊。即使是這樣,我洗一次頭發要三次握千頭發,吃一次飯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站起身來接待天下的士人,還擔心有做不好的地方,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為你是一國之主而驕傲待人啊。”
周幽王點烽火台——千金一笑。
周幽王戲諸侯——言而無信。
食言而肥
“食言而肥”形容言而無信,隻為一己之利。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魯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70年)農曆六月,魯哀公從越國返回魯國,大臣季康子和孟武伯一起前往魯國南部邊境的五梧之地去迎接他。當時,大臣郭重為哀公駕車,見到季康子和孟武伯之後,郭重提醒哀公說:“這兩個人喜歡說壞話,請君王詳察。”君臣見麵之後,哀公在五梧設宴,孟武伯祝酒時,因為很討厭郭重,就說:“郭重,你為什麼長得這麼胖?”季康子插話說:“該罰孟武伯喝酒!由於魯國靠近仇敵之國,我因此沒有能跟隨君王出使,郭重跟著君王辛苦奔波,然而孟武伯卻說他長得肥胖,真不像話!”魯哀公想起季康子、孟武伯屢次違背諾言的情況,就借機指桑罵槐地說:“這個人吃自己的話吃多了,能不肥胖嗎?”這次飲酒,大家都懷著怨氣,從那以後,魯哀公和大夫之間開始互相憎恨了。
周瑜赤璧燒曹操——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比喻一切都準備好了,隻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大江東去,兩岸旌旗漫卷,鼓角爭鳴,三方智者鬥勇。孫權與曹操的大軍隔江對峙,一場惡戰在赤壁北岩附近拉開了帷幕。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事代表,應東吳之邀,參與以周瑜為總指揮的對曹軍的聯合作戰部署。
戰前,交戰雙方互相派遣間諜刺探軍情。曹操派周瑜當年的同學蔣幹過江,以老同學的身份住在東吳的大營之中,接著又派荊州降將蔡中、蔡和向周瑜詐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計,他表麵上對曹操派來的這三個人擺出一副信任的態度,暗中卻對他們嚴加監視。然後,將計就計,巧妙地利用他們,向曹軍傳遞虛假的軍事情報,並使曹操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
東吳老將黃蓋與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計,由他建議東吳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將黃蓋一頓痛打。黃蓋則以此為借口向曹操詐降。然後,由東吳的謀士闞澤替黃蓋送信,表示願意降曹,對周瑜進行個人報複。
曹操聽說東吳有人來降,便親自接見了闞澤,他先表示懷疑,可是隨後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證實黃蓋確實被周瑜狠狠地毒打過,這才信以為真。
周瑜看到黃蓋詐降成功,又請住在東吳的奇士“鳳雛”龐統繼續用計。蔣幹過江後,白天閑極無聊,便四處遊逛,“巧遇”龐統。
蔣幹知道龐統是一代高士,便勸說龐統投奔曹操,將來作番大事業。龐統對蔣幹說,他正求之不得,便拿著蔣幹的書信過江與曹操相見。
曹軍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習慣於水戰,一上船就暈船,一個個東倒西歪。龐統給曹操出主意,建議他們將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
於是曹軍的士兵們在聯接在一起的戰船上操演陣法,與在陸地上一樣平穩,曹操見了,讚賞龐統這種作法的高明。
曹操做夢也沒有料到,所有這一切,都是周瑜火燒曹軍而預先作下的準備工作和設下的圈套。
當時正值隆冬季節,整天北風呼嘯,將火燒向曹營必須有東風吹拂,但這時卻不是刮東風的時候,去哪裏喚東風呢?為此事,周瑜一籌莫展,坐臥不安。因為沒有東風,他以前所作的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不得已,周瑜裝起病來,躲在大帳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計。
大戰在即,總指揮卻病倒大帳,這可急壞了東吳大大小小的各級將領,他們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東流。謀士魯肅更是萬分焦急。
諸葛亮見時機已經成熟,便以探病的名義來到周瑜的大帳中。
諸葛亮見到周瑜,對他說:“周將軍的病,在下能治,將軍隻要看了我開的藥方,就會立即康複!”
說完,在他手心寫下“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幾行小字。
周瑜看罷,立刻興奮地從床上跳了下來,請求諸葛亮幫忙。諸葛亮說:“將軍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當義不容辭!”
諸葛亮通曉天文,早已測出近日必有東風。周瑜憑借諸葛亮的東風,將曹操的大軍燒得死傷無數,無力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