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部隊與蚩尤的人馬在涿鹿原野上展開了激烈的大廝殺。正當雙方人馬酣戰之時,蚩尤施展本領,造起彌天的大霧。黃帝及其人馬頓時迷失在大霧之中,大家不辨方向、敵我不分、自相殘殺,蚩尤趁機進攻。正在危急之時,黃帝的臣子風後替黃帝製造了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手指著一特定方向,無論車子如何旋轉,那木人手始終指向同一方向。依靠指南車的指引,黃帝統率大軍衝出了大霧的包圍。
後來,黃帝命臣子應龍選一適當地形,積蓄了大量的水,準備以水攻擊蚩尤的大軍。卻不料蚩尤搶先從天上請來了風伯雨師,縱起漫天的狂風暴雨掃向黃帝大軍。黃帝的軍隊被打得隊形大亂、四散奔逃,陷於一片汪洋之中。黃帝大驚,連忙召自己的女兒天女魃從天上下凡助戰。天女魃降落到地麵,施展自己周身的本領,將滿天的狂風暴雨和遍地橫流的洪水一掃而光,黃帝的大軍這才轉危為安。
黃帝立即命令大軍乘勢轉入反攻。大家士氣大振,向蚩尤部隊猛衝,勢如破竹,殺得蚩尤人馬丟盔棄甲、大敗而歸。為防止蚩尤反撲,黃帝開始馴養猛獸助戰。他將猛獸餓上幾天後,又命軍士穿上蚩尤部的服裝去逗弄它們,等它們被激怒後,便丟過去一些小動物。久而久之,猛獸一看見穿蚩尤部服裝的人就野性大發,衝上前去撕咬。
黃帝利用猛獸最終戰勝蚩尤之後,天下重歸太平。各部落對其也愈加敬重,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黃帝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對那些不服從命令的部落,四處率兵親征。他的遺跡東至大海、北到河北、南至長江流域、西達甘肅。經過多年的征戰,黃帝終於統一了中原。
黃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風後、常光、力牧、大鴻四大臣輔政,管理朝政,安頓萬民。由於黃帝的努力,中原地區獲得了統一。涿鹿大戰之後留在中原地區的九黎族部落民眾,與炎黃兩族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族。所以,中國人便把黃帝奉為始祖,我們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陝西黃陵縣北麵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負責記載史實。那時還沒有文字,人們記事都用繩子打結的方法。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就連自己都無法辨認了。
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他讓倉頡整理這幾年來炎帝入侵殺民的史實。於是,倉頡便跑到了記史的的庫房裏去尋找材料,但是這裏邊的東西太多了,他在裏麵泡了幾天,弄得頭昏腦脹,耳鳴目眩,最後還是出了差錯,使自己的民族受到了損失,黃帝也指責他沒有盡職。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倉頡的心,他想:我一定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但是應該怎麼辦呢?人的大腦記憶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而且還容易出現差錯。最後他決定要搞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讓大家都能用符號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曆史。
倉頡有了初步想法,就是要創造一種符號,但具體到做的時候並不容易。倉頡坐在家裏冥思苦想,想得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最後也沒有想出條條道道來。看著倉頡愁眉苦臉的樣子,母親對他說:“你應該出去走一走,向大家請教,眾人智慧多嘛。”倉頡聽了母親的話,眼前一亮。於是收拾好東西上了路。
倉頡翻山越嶺,跑了許多村莊,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能思會道的人。有一次,他來到一個村子,正趕上他們集體狩獵,倉頡也參加了,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住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住北,說前邊不遠處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麵上野獸的腳印的形狀來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種形狀的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各種東西的形狀來編成符號呢?
就這樣,倉頡在不知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苦之後終於開竅了。他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著手整理采訪收集來的材料,創造代表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符號。
為了不受外界幹擾,他獨自躲進村西頭的溝裏。倉頡住在溝內,日夜忙著創造新的符號,吃飯也由母親送到溝口。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符號取了名字,叫做字,這些字都是仿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祥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爪印塗的……倉頡就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地創造著文字。
那時世上還沒有筆墨紙硯,他就用折來的樹枝,把字寫在山洞的牆壁上,一個山洞寫滿了,他又挖出第二個山洞繼續寫。第二個山洞寫滿了,倉頡又挖出第三個山洞,時間一天天、一月月地過去了,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就這樣,倉頡整整造了三個山洞的字。這時,倉頡才離開山溝,回到了村裏。
倉頡回到家裏,母親看到他又黑又瘦的模樣很心疼,勸他在家好好休息休息。但是倉頡並沒有這樣做,他要把山洞裏的字教給大家,使這些字能夠流傳下去。於是他開始不辭辛苦地辦學校,教人們認字,他不僅教本村的人,還到其它村子去講學,他去過很多地方,從此後,中國人就開始使用文字了。雖然當時的文字以象形體為主,還很不規範,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倉頡造字”的故事,隻是一個傳說,文字不可能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共工怒撞不周山
黃帝和他以後的顓頊(音zhuānxū)、帝嚳(音kù)、堯、舜這五個部落聯盟領袖,被古代的曆史學家尊稱為“五帝”。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為人聰明,具備高超的琴瑟之技,又有智謀,善於利用鬼神迷信來管製部族成員,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顓頊視察過許多地方,北邊到過現在的河北一帶,南邊到過南嶺以南,西邊到過現在的甘肅一帶,東邊到過東海中的一些島嶼。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討人喜歡的事情。據說他製訂了一條法律,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這道命令實際上宣布了男尊女卑的開始。
與顓頊同時代還有一個叫做共工氏的人,他的本領也很高強。據說共工氏姓薑,是炎帝的後代。他聰明,有力氣,懂得生產方麵的許多事情。他很樂意為公共的利益工作。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共工氏是繼神農氏之後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共工氏有一個兒子,名叫後土,也很懂得農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他們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國古代九個州(這九個州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土地情況。九個州的廣大群眾十分歡迎共工和後土,他們尊稱後土為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尊稱共工為水師,也就是管理水利灌溉的神。
共工氏和兒子後土考察了九個州的土地情況,認為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不能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都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製訂了一個計劃,要把高地削平,低地墊高。他認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窪的地方,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種上莊稼,就可以發展農業生產。可是顓頊不同意共工氏這樣做。
為了爭奪部族的領導權,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顓頊拚命宣傳鬼神迷信,嚇唬群眾,叫他們不要幫助共工氏。當時社會生產力很低,人們還很迷信,不少人害怕共工氏一平整土地,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他們都站到顓頊那一邊去了。然而,共工氏具有堅強的信念。他認定自己平整土地的主張是正確的,所以決不認輸。他決定用生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猛然用自己的腦袋去撞怪石嶙峋、高聳入雲的不周山(即現在的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填平山邊的窪地。
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泥土石塊嘩啦啦地崩塌下來。頃刻之間,整個天空劇烈地搖晃起來,整個地麵劇烈地顛簸起來。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係著大地的繩子崩斷了,大地向東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傾倒,太陽、月亮和星星就每日裏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裏去了。共工氏雖然撞得頭痛欲裂、眼冒金星,但是他撞崩了不周山,在我國北方造成了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大片的平原。
關於共工氏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這個傳說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想要解答為什麼太陽、月亮、星星都是東升西降的,為什麼大江大河都是從西向東奔流,為什麼華北地區有一片大平原等許多問題。他們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來回答這些問題,隻能以豐富的想象編出像共工氏撞崩不周山那樣有趣的神話傳說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非實有其人。但是他那種勇敢、堅強,不甘屈服於鬼神,願意犧性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堯舜禪讓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到九十一歲的時候去世。帝嚳(音kù)接替了他的地位。帝嚳又稱為高辛錯。帝嚳從十五歲起就輔佐顓頊,即位那年他已經三十多歲。帝嚳為人大公無私,能明察善惡。他在位的時候能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天下人都很信服他。帝嚳去世後,他的兒子摯接替了他。摯因為荒淫無度,不修善政,九年以後被廢黜,堯被推薦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堯姓伊祁,名放勳,號陶唐氏,簡稱唐堯。相傳堯是顓頊的七世孫。古書上說堯很善於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兩個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方。他還製訂了曆法,規定一年為三百六十六日,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農牧業、漁獵業都能根據季節安排生產。
堯從十六歲開始治理天下,在位七十年。到八十六歲那年,他覺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個人來接替他。他向各地發出公告,號召人們推薦賢能的人。過了不久,人們推薦虞(音yú)舜做他的繼承人。
據說虞舜姓姚,名重華,冀州(今河北省一帶)人。他的父親是個瞽叟(瞎老頭),母親早去世了。瞎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也就是虞舜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懶做而又非常傲慢,經常在父母麵前說異母哥哥虞舜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虞舜,好讓象一個人繼承父母的全部財產。虞舜並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
唐堯聽了人們的介紹,決定先考驗考驗虞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虞舜,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眾一起幹活。虞舜結婚以後,帶著兩個妻子一起去種地幹活,仍舊孝順父母,關心弟弟。虞舜的名氣就更大了,大家都說他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曆山腳下去種地。原來那裏的農民經常為了爭奪土地而鬧得不可開交,虞舜一去,農民們就互相謙讓,你幫我,我幫你,把生產搞得很好。虞舜到雷澤地方去捕魚。本來那裏的漁民經常為了爭奪房屋而打得頭破血流,虞舜一去,漁民們就互相讓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虞舜到河濱去燒製陶器。原來那時的陶工幹活粗製濫造,陶器的質地粗劣,虞舜一去,陶工們就認真工作,製作出來的陶器十分精美。虞舜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緊緊跟隨著他。舜時父權製已確立,私有財產也已產生。舜擁有許多私有財產,有牛羊,倉庫裏儲存許多物品。
虞舜的瞎爸爸和弟弟象聽說虞舜得到這麼多東西,又起了壞心。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麵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