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唐堯聽說虞舜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帶著一班人到各地去視察。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使天下的人全都十分佩服。這時候唐堯已經很老了,他視察各地回來之後,就把部落聯盟領袖的職權全部讓給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養老。這在曆史上就叫做“堯舜禪讓”。
虞舜擔任領袖的第八年,堯去世了。他更加勤懇奮發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比堯的時候更好,農牧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舜年老時,在部落聯盟會議上,因禹治水有功舉其為繼承人。禹為舜處理部落聯盟事宜達17年,培養了能力,提高了威信。舜在晚年也到處巡視。最後一次,他巡視到蒼梧地區(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和湖南省南部一帶),得病死了。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常常扶著門前的竹子悲哀地哭泣,她們的眼淚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點點的美麗的花紋。這種有花紋的竹子,後來就被人們稱為湘妃竹,其實就是斑竹。
大禹為舜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修了零陵與舜廟以示紀念。在返都時,娥皇、女英雙雙投進湘水。百姓傳說她們已成為湘水之神,稱她們為湘妃。
堯和舜選賢任能、寬厚豁達的高尚品德被人們世世代代讚揚傳頌著,“堯舜禪讓”的故事不愧是千古佳話。大禹治水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人們在黃河水的滋潤哺育下頑強地生活著。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長江流域地區發生多次大水災。洪水滔天,浩淼無際,淹沒了廣大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許許多多的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逃往突兀的峰巒或躲入深山岩洞中避難。
堯在位時更是連年降雨,黃河水勢猛漲,泛濫成災。黎民百姓深受其苦。於是,堯在眾臣的推薦下任用夏後氏的首領鯀治理洪水。
夏部落起源於我國西北方的一個古老部落,為黃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步其前輩黃帝族的前進路線,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地區,後定居於今河南嵩山至伊水,洛水流域一帶。該部落由夏後氏、有扈氏等12個姓的氏族組成。鯀辦事果斷但剛愎自用,他在臨行前胸有成竹地對堯說:治不好洪水甘願受罰。
鯀治水心切,立即著手治水。鯀不停地命人挑土運石、造堤築壩,企圖將滔滔洪水擋住。可是黃河水勢太猛,受阻後更如籠中困獸左衝右突。結果黃河災情更加嚴重,附近的村屯房倒屋塌,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其狀慘不忍睹。水災反而日益嚴重了。
前後費時9年,鯀雖然瀝盡心血,但黃河水仍然沒被治服。那時堯已經很老了,自知力不從心,便將首領之位讓給賢明的舜。舜繼位後,親自前往水災地區巡視。所到之處洪水浩大,一望無邊,良田房屋都淹沒在水中,由於鯀治水不利,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舜便將其免職,發落到羽山,不久便將其殺掉。
百姓的慘狀使舜寢食難安,經多方調查了解,他決定任用鯀的兒子禹治理洪水。
禹繼承了父業,決心平複水患,拯救萬民。禹的心情很沉重,他深知此事關係重大,首先父親的死無形中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另外,如果自己再治水不利,對於早已無家可歸的百姓來講,無異於雪上加霜。他沉思了很久之後,請來幾位有威望的長者,共商治水大事。
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禹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禹在結婚第四天告別了妻子,帶著契、後稷等助手們踏上了漫長艱險的治水之路。
那時人煙稀少,大部分地方除了河流就是深溝和荒山野嶺,禹所到之處隻能邊開路邊前進,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整個中國。但禹憑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勘察、測量、規劃。他還和人們一起運石伐木、開河挖渠,使治水這項宏偉浩大的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艱難地進行著。
禹風餐露宿治水13年,人累瘦了,腰壓彎了,他的手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13年中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有一次他在家門前經過,恰逢兒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沒有進去看一眼。和他一起勞動的百姓見了,都十分感動。
禹率百姓由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遊(今山西河津和陝西韓成縣交界地),發現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浩蕩的黃河水盤旋回流,將高高的孟門山淹沒了。禹當即命人將山劈開一個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黃河水開閘般吼叫著狂瀉而出,水聲震耳欲聾。從此常年奔湧暢通無阻。當時禹將此處命名龍門,人們為追念他的功績,稱龍門為禹門口。
禹順著水流的方向繼續前進,走著走著,發現又有一座大山擋住了水道。禹又命人將此山鑿開三道門,並分別命名為神門、鬼門、人門。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踏遍了黃河兩岸,黃河水終於被徹底治服了。
大禹的名字被萬民稱頌,各地百姓都以不同的形式紀念他。當年他由於過度勞累曾靠在一棵柏樹上休息,人們就把這棵柏樹稱作神柏,柏樹所在的山峪被稱為神柏峪,附近還建有一座紀念大禹的神廟。天長日久,這裏漸漸有了人煙,並形成今天的鎮子——大禹渡。不遠處還有一個大禹留宿過的地方,被後人叫作禹店村。據說,在三門峽附近有7口石井和2個馬蹄坑都是大禹當年留下的痕跡。
禹完成使命,百姓重建家園安居樂業。這一輝煌神聖的功績使舜激動不已,他立即召見大禹,讓他談治水經驗。禹謙遜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所做的隻是采納大家良好的建議而已。舜欣慰地點了點頭。接著又同他談了治國之道,認為禹是個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將帝政交於禹。
禹作首領後,繼續兢兢業業,勤於政務。
禹派伯蓋把稻種分發給住在多雨高溫地區的人們,讓他們種植水稻。禹又派擅長種植莊稼的後稷將各種不同的糧食分發給不同地區的民眾,以解決口糧和種子,並教會人們如何耕種。他的一係列措施使當時的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由於禹治水有功,又發展了農業生產,各部落人民對他十分擁護。為了歌頌和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功德,後人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大禹統治時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夏朝 中華上下五千年 夏朝
夏朝奴隸製代替氏族製,是曆史上一次巨大變革。相傳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大禹之子啟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嵩山一帶,伊河、洛河流域的黃土平原,這裏土地鬆軟、適宜耕作。他們用石鐮、石鏟、骨鏟、蚌刀和木製的工具從事農耕,種植粟和稻等農作物。夏朝手工業門類較多,其冶銅技術相當進步,其中尤以青銅工藝最為先進。
夏朝自啟建國開始,到夏桀滅亡,共傳13代,16王,有500多年曆史,先後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附近)、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在夏朝第14個王朝孔甲統治時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已日益尖銳。至夏桀統治時,夏桀暴虐無道,引起平民和奴隸的反抗,終於在公元前16世紀被夏的屬國商所滅亡。
夏朝文化比較發達,有《夏書》、《夏訓》和《夏禮》等典冊。夏文化為殷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奴隸製王朝
禹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相傳禹曾帶著生產工具參加水利工程建設。同時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伯蓋發明了鑿井技術,奚仲發明了車,儀狄首創用糧食釀酒。這些發明創造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在禹統治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人們學會了釀酒和冶銅,也開始了商品交換,漸漸地產生了貧富分化,同時也出現了犯罪。這令大禹感到很痛心,他認為是自己治理不善所致,於是指示地方官吏對百姓加強教化,避免犯罪的發生。可是伴隨私有製的出現,人們的觀念有了質的變化,常常在你搶我奪中發起衝突。大禹萬般無奈隻好製訂禹刑,設置監獄以懲治犯罪。監獄這種機構的產生,需要一部分人從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看管監獄的工作,而他們的生活又要依靠從事生產的人,於是又出現了征稅。
為掠奪財富和奴隸,禹即位後不久,不予任何首領商議,便發號施令,調動人馬對南方三苗人民發動戰爭。社會的進步使大禹的地位越來越高,他的權力也顯得至高無上。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塗山大會,其間用各部落獻出的銅鑄成象征九州的九個大鼎,並運回宮中,稱之為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在進貢時還要對九鼎膜拜。九鼎顯然成了權力的象征。
塗山大會之後,大禹又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茅山大會。大會開始後,防風氏的首領才慢騰騰地步入會場,大禹十分惱火,當即派人將防風氏首領斬首。其他部落首領均嚇出一身冷汗。從此對大禹俯首貼耳唯命是聽,此時的大禹已不僅僅是部落首領,實際上已是擁有生殺大權的國王了。
大禹越來越老,按慣例該選繼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薦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舉當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治水期間吃苦耐勞、獻計獻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但此時的大禹已存有私心,很想讓自己的兒子啟做繼承人。可祖上傳下的規矩不好破壞,怎麼辦呢?想來想去,他決定給伯益一個虛名,真正的實權交給兒子。久而久之,啟在百姓心中漸漸有了威望。
大禹死了。伯益為他舉行了葬禮。當年大禹為舜舉行葬禮後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兒子,但沒被接受。這次,伯益效仿大禹的樣子,避居起來,假意將王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誰知啟並沒客氣,竟堂而皇之地接受,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領也紛紛前來朝賀。
伯益正在等啟來請他繼位,未料美夢化成泡影,不禁惱羞成怒,率部攻打啟。啟早有防備,從容應戰將伯益殺死。
啟這種有違祖規的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滿,他聯合其他部落組成六軍攻打啟,同樣慘遭失敗。伯益和有扈氏的失利,使各部落首領都變得馴服了,不敢再有反叛的念頭。夏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王,將禪讓製徹底改變為世襲製。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建立了。中國曆史自此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故史稱“夏禹傳子”。
當了國王的夏啟將權力使用得淋漓盡致。他大興土木修建了王宮和鈞台。在王宮中他聽音樂、賞歌舞,過著令人羨慕、神仙般的生活。他在享受的同時,沒有忘記學父親大禹的樣子召開首領大會。他把地點定在鈞台,讓眾首領聚集在他的腳下。其威風之顯赫是以往曆代首領無法比擬的。
在宮中呆膩了,夏啟帶著王公大臣駕著車浩浩蕩蕩去各地巡遊。當年堯、舜、禹巡遊四方是為了了解民間疾苦,真正為百姓做事。而夏啟的巡遊卻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所到之處恣意玩樂,盡情搜刮,人民苦不堪言。啟常年不理朝政,漸漸引起眾人不滿,時有叛亂發生。於是,在夏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夏啟五子爭奪王位的鬥爭,其中尤以小兒子武觀的行為最為激烈。夏啟派大將彭伯壽統兵平叛。叛亂雖被鎮壓下去,夏王朝卻因此而元氣大傷,其統治已遭到嚴重削弱。
9年後,夏啟死於重病,將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交給了長子太康。太康的劣性較其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全然不把國事放在心上,整日領著幾個大臣到森林中打獵。一天太康又去打獵,不知不覺越走越遠,獵興也越來越濃。在外麵呆了很久才想起回宮。但此時回宮為時已晚,都城早已被有窮國的國君後羿占領了。
後羿是個神箭手。相傳堯帝時,天上同時出現10個太陽,河流幹涸,大地裂開,草木幹枯,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後來有位叫羿的神箭手射落九日,拯救了百姓與萬物。由於有窮國國君箭法高超,人們認為是神羿再世,便稱他為後羿。
太康見大權被奪,才想起是自己多年荒廢國事所致,但後悔已晚。想與後羿抗衡又有心乏力,隻好差人求後羿給他一個容身之處,遭到後羿拒絕。太康無奈隻得返回昔日打獵的森林之中。此時的他已毫無打獵的興趣,在懊悔與沮喪中過起了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流亡生活,最後死在了荒郊野嶺。
太康在位19年,史稱“太康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