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疆域遼闊,其強盛時東到大海,西至陝西東部,北達河北北部,南抵長江,是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
商代農業較發達,禾、黍、麥、稷、稻等糧食作物已廣泛種植。商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有冶銅、製陶、紡織、釀造、製骨等,產品交換比前代有所擴大,出現了較繁華的早期城市。中國文字發展到商代已基本完成,在甲骨、銅器上遺留有當時使用文字,被後世稱為甲骨文。賢相伊尹勞苦功高
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走過了400多年的艱難曆程,在第十七位國王夏桀執政時,由於荒淫無度、殘暴貪婪失去民心被商取而代之。在滅夏過程中,奴隸出身的右相伊尹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傳伊尹名摯,出生於伊水之濱。伊尹的一生是很坎坷的,他很小的時候,因生活所迫被賣到有莘國做奴隸。在那段時間,他受盡了打罵欺淩,他時常暗暗對自己說:有朝一日一定要出人頭地,做出一番事業。
伊尹做任何事情都比較用心,學了一手高超的廚藝。有莘國的國君對飯食的質量要求很高,廚師都是他親自挑選的。一次,有外賓來訪,廚師因故未能及時準備午餐,大家驚慌失措。情急之下他們想到了伊尹,伊尹沒有推辭,幹淨利落地準備了一頓豐盛新穎的午餐。席間,賓客對飯菜的色香味大加讚賞。有莘國的國君也非常滿意,從此,便讓他專門為往來賓客準備飯食。在與賓客的交談中,伊尹學到了很多知識,了解了一些國內外大事,他強烈地意識到,不擺脫奴隸的生活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於是他更加刻苦地積累知識,更加虛心地向有學問的人求教。
薛國國君鍾虺(音huī)在訪問有莘國時與伊尹一見如故,他非常賞識伊尹的才學,決定把他請到薛國委以重任。有莘國的國君是個很自私的人,他拒絕了鍾虺的請求。鍾虺無奈,隻得忍痛與伊尹拱手而別,臨行前拿出一筆錢將伊尹贖為自由人。鍾虺回國後,對伊尹始終念念不忘,他覺得這樣一個有識之士不被重用實在可惜。後來商國悄悄興起,成為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商國國君成湯寬厚仁慈,有膽有識,深得民心,鍾虺甘心臣服於成湯,將薛國並於商國,並做了成湯的左相。
一天,鍾虺對成湯說:“當今天下,夏國勢力最強,然而夏桀貪財好色,對百姓橫征暴斂,早已失去民心,他的身邊盡是些不學無術的小人,一些有為之人紛紛離他而去。商國若想取而代之,非一人不可。”成湯一聽忙問此是何人。鍾虺繼續說:“此人雖有才學,但出身寒微,不知大王是否肯接受。”成湯原本非常愛才,急切地說:“隻要能助我興國,無論是何出身,我一並重用。”鍾虺便向他詳細介紹了伊尹。成湯一聽大喜,忙命使者去有莘國聘請伊尹。
使者對有莘國國君說明來意後,有莘國國君麵露慍色,他不理解一個做飯的奴隸能有什麼本事,會使別國幾次三番打他的主意。既然在本國他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也不能讓他到別國發揮作用,以免將來與本國作對。於是他不軟不硬地拒絕了使者,同時,又隨便找了個理由將伊尹再次貶為奴隸。
成湯對有莘國的無禮行為感到非常氣憤,決定出兵討伐有莘國。鍾虺忙勸阻說:“目前我們不是樹敵的時候,既然派使者不行,我們可以用聯姻的方式。有莘國君的女兒尚未婚配,年齡與世子相仿。若有莘國君同意聯姻,再以伊尹為陪嫁,此事不就解決了嗎?”成湯聽罷覺得有理,便再次派使者出使有莘國。有莘國聽說商國主動提出聯姻更是喜不自禁,既然兩國通婚,伊尹到了商國也不會於有莘國不利,所以將一切條件答應下來。伊尹順利地到了商國。成湯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並拜伊尹為右相。成湯得了伊尹便如虎添翼,將國家治理得更加安定富足。
商王朝建立後,伊尹和鍾虺繼續為右相和左相,一直陪伴成湯,治理商國。伊尹又總結海內邦國存亡教訓,製定出君臣關係準則。商湯去世後,他又先後輔佐商湯的兒子外丙、中壬兩王治國。中壬去世後,伊尹以開國元老身份立商湯的孫子太甲繼承王位。
太甲生性好玩,不諳世事。伊尹便將他留在身邊,整日以古為訓,給他講堯舜禹怎樣治國、夏桀為何亡國、商湯的興國之道以及國家的法度。開始太甲還可以硬著頭皮聽下去,漸漸心生厭煩情緒,對伊尹的話隻當耳旁風。伊尹憂心忡忡,常常麵對商湯的遺像暗暗自責。
幾年過去了,太甲依然我行我素,對國事置之不理。
轉眼商湯的祭日就要到了,又該為先王祭禮了,但目前這種局麵,伊尹感到實在愧對先王。一連幾天伊尹夜不安枕、食不甘味,他不忍心看著太甲繼續荒廢政事。終於,在熬過一個不眠之夜後,他下定決心要真正給太甲上一課。
祭祀的日子到了,太甲極不情願地隨著隊伍來到桐宮。對於祭禮這種枯燥的活動他早已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祭辭,千人一麵的表情,若不是先王的祭祀和伊尹再三的叮囑,他一定會找個理由推托的。
伊尹看上去衰老多了,他對先王行了大禮,接過主祭人手中的祭辭,恭恭敬敬地誦讀。太甲根本沒有將祭祀放在心上,他不時地東張西望,盼祭奠儀式快些結束。此時他漸漸覺出有些不對勁,不但氣氛較從前莊嚴肅穆很多,伊尹的祭辭也似乎有所改變。他仔細聽下去,漸漸頭上冒出了冷汗。隻聽伊尹沉聲訴道:“……由於老夫能力所限,對幼主教導不善,如今萬般無奈,隻得將幼主留在桐宮……”原來,伊尹要借給先王祭祀的機會,將太甲囚禁在桐宮。
伊尹要起程了,被鎖在桐宮的太甲對著伊尹的背影哭喊著,須發皆白的伊尹硬著心腸頭也不回地乘車返回王宮。
太甲度日如年般地在桐宮過了三天,三天來,除了一日三餐與睡眠外再也無事可做,他望著窗外的一切,想著自己何時才能重獲自由。忽然,門開了,伊尹走進來,太甲猶如見到了希望,他多想再過從前那種快樂的日子呀。誰知伊尹根本沒有放他走的意思,告訴他從現在起每天不得貪睡,必須從早到晚學習誦讀曆代賢王的遺訓和勤政的事跡,還要常思己過,考慮今後該如何去做。從此太甲過起了苦讀的日子。
伊尹囚禁了太甲之後,代行王政,每日要處理大量事務。由於他是開國元老,又有極高的威望,眾臣對他的命令言聽計從。但是伊尹並沒有借機篡權,他隻是盡力地完善法製、懲奸除惡、賞功獎賢。在此之餘,他每隔一段時間去桐宮檢查太甲有何進展。太甲在誦讀先王功德時,越來越發現自己無才無德,開始後悔從前的所做所為。
時間在一天天的流逝,轉眼三年過去了。這一天,伊尹又來到桐宮,太甲忙起身迎接。伊尹沒有像往日那樣詢問他有何進步,而是恭恭敬敬跪在先王靈前拜了三拜。然後站起身對太甲說:“微臣鬥膽囚禁大王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微臣前來迎接大王回宮。”太甲這才發現門外停著自己裝扮得非常華麗的車子。驀地,他淚如泉湧,猛地跪在伊尹麵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太甲穿上王袍、戴上王冠,端坐在王位上。老態龍鍾的伊尹和眾臣一起叩拜太甲。太甲望著德高望重的伊尹,想著從前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禁羞愧難當。太甲複位後,猶如換了一個人,他不再沉迷於酒色,在伊尹的輔佐下,勤於政務,將國家治理得安定富足。
30年後太甲死了,伊尹又扶助他的兒子沃丁繼位。不久,操勞一生、勞苦功高、一百餘歲的忠臣伊尹停止了呼吸。消息傳開,全國上下一片哭聲,各地都舉行不同的儀式祭奠這位忠正的老人。沃丁也以天子之禮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伊尹以後也受到曆代帝王的隆重祭祀,殷墟甲骨文中便有祭祀伊尹的卜辭。
千百年來,伊尹的賢德一代代地流傳著,至今他的墓地和祠堂還保留著,不時有人前去燒香祭拜。伊尹的事跡被人民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