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盤庚遷都

自商湯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奴隸製商王朝之後的長時期中,商朝的國都處於不斷的遷徙之中。商朝第10個王仲丁將國都遷隞(今河南滎陽附近),第十四個王祖乙又遷都於庇,第十八個王南庚再將國都遷於奄(今山東曲阜)。在此期間,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內亂頻繁,多次發生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

每當一位國王去世,王室貴族們便圍繞王位繼承人選展開激烈的角逐,他們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或主張兄終弟及,或要求父死子繼。為達到控製國家最高權力的目的,叔侄反目成仇,兄弟同室操戈,分別拉攏擁護自己的貴族展開你死我活的大廝殺,國家陷於混亂和血腥之中,國力也迅速衰退。

奴隸主階級也日益腐化墮落。在當時,迷信鬼神,飲酒作樂為奴隸主生活的主要內容。奴隸主頻繁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甚至大規模地使用人祭。人祭的手段十分殘忍,包括砍頭、肢解、焚燒等等。被殺者多為俘虜、奴隸、此外還包括少量仆人和妾。人祭的數量龐大,少則數人,最多一次可高達500人,其狀令人慘不忍睹。

統治階級的腐朽奢侈的生活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奴隸的大批逃亡和反抗。

正當商王朝內憂外困之時,商朝第十八個王陽甲去世了,陽甲的弟弟盤庚被擁立為王。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孫,他睿智聰慧,頗有心計,較善於分析觀察形勢。他即位後,開始設法緩和階級矛盾,去除奢侈惡習、提倡簡樸,以圖挽救商朝的衰亡。

盤庚經過多方籌劃,感到隻有遷都才是解決各種矛盾的最佳途徑,於是他決定將國都從奄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盤庚認為將國都遷往荒涼的殷有許多好處:首先可以避開奄地區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有利於農牧業生產。其次,殷地區尚未開發,在那裏建都,一切須從頭做起,奴隸主們無法過分享受,有利於去除反叛勢力,有利於都城的安全和穩定。

遷都的決定公布之後,人們一片大嘩,反對者主要是奴隸主貴族,他們留戀奄的奢侈生活,紛紛反對遷都的決定。有的貴族甚至威脅盤庚說:“你是我們擁立的,我們也可以罷黜你。”盤庚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他決不因有人反對而改變自己的決定,他撰寫了《盤庚》兩篇告誡奴隸主們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時,盤庚也以強硬口氣警告那些煽動鬧事的奴隸主,要老老實實地服從命令,否則將予以嚴懲。

在盤庚的脅迫下,奴隸主貴族被迫服從盤庚的命令,隨同盤庚遷都到了殷。初到殷時,地方荒涼,雜草從生,生活艱難,大家都不習慣。於是,一些奴隸主貴族便趁機發難,鼓動大家遷回老家去。盤庚又召集奴隸主會議,宣讀了《盤庚》第三篇告誡,以更加強硬的語氣再次警告那些奴隸主,又一次將奴隸主們的反對壓製了下去。經過數年的反複鬥爭,隨著新國都的逐漸興建,局麵才最終穩定下來。

盤庚遷殷之後,強行推行商湯時確立的德政,加強統治,政治上出現了較為穩定的局麵,社會經濟和文化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盤庚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除本人親自視察農田作業外,還經常命令大臣和奴隸主們監督農耕。當時的農作物禾、黍、稻、麥等已被廣泛載培,耕田時采用合力耕種以及火耕,並已使用糞肥肥田。農業的發展使農產品有了較多的剩餘,商王命令將收割後的糧食放入倉庫中貯存以備災年。

農作物的再生產品主要是酒類,當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嗜酒風氣盛行。釀酒業的迅速發展,也反映了當時農業的發達程度。

園藝和蠶桑業在盤庚遷殷後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殷地處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並有廣大的桑樹種植。奴隸們采集桑葉,飼養家蠶,抽出蠶絲,使用陶製紡輪織成精美的絲、帛,供奴隸主貴族們穿戴。

盤庚遷殷之後,青銅器的製造也步入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當時青銅作坊規模之大,冶煉青銅技術之高超,產品製作之精美,種類之複雜繁多,製造水平之純熟,都令人驚歎。

盤庚遷殷之後,驅使成千上萬的奴隸日夜趕修新國都,不久,一座規模宏大,占地廣闊的都城便拔地而起。新國都中王宮部分為城市的核心,它擁有五十多座宮殿。都城外圍由人工挖成的壕溝,形成一條保護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圍是居住區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們生活和勞作。在盤庚的嚴厲督促和廣大工奴隸平民的艱辛努力之下,殷迅速建成一座十分繁榮的都市。

在至今仍舊保留下來的殷墟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又被稱為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或殷墟文字。甲骨文是商代國王利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的記事文字,迄今已發現約15萬片。其內容以占卜為主,但也反映了自庚盤遷殷之後至商朝末年間的祭祀、征伐、田獵、農業、畜牧、地理等社會各方麵的情況。甲骨卜辭一般很簡短,從一二字到數十字不等。甲骨文單字約有5000左右,其中可識的約1500字左右,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備的文字。

盤庚遷殷,使得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使得商王朝一度複興,在此後的273年間,商朝再不遷徙國都,商人在盤庚奠定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商成為當時世界的文明大國。武丁重振商朝

商朝在成湯之後又延續了400多年,由於後幾代國王的昏庸貪婪,使國家承受了超負荷的壓力,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奴隸的境遇就更加淒慘。有一個叫傅說的奴隸,他才華出眾足智多謀,對國家大事十分關心。但是他平時隻是默默地勞作,從不隨便說話。後來,他認識了一個叫武丁的雜役,二人極投緣。武丁常常在他麵前談起對現實的不滿及世道的黑暗,傅說往往就此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一天,武丁對傅說說:“假如有一天我能做國王,一定讓你作我的近臣。”傅說不以為然地說,“像我們這些人,連自由都不敢妄想,哪裏還談得上當國王呢,你不是癡人說夢吧。”武丁不再說話。

又過了一段日子,忽然傳來國王駕崩的消息,不久,武丁不見了。傅說不明白武丁為什麼不告而別,也不知道他的消失是吉是凶。傅說繼續默默地勞作,在喝斥打罵中過了三年。一天,前呼後擁地來了一群達官顯貴,見到傅說後倒身便拜,就連奴隸主也連連叩首不敢抬頭。傅說恍若夢中,被這一幕驚呆了。接著這些人七手八腳地給他去掉枷鎖,換上了一套華麗的官服,然後將他扶到車中。

傅說在車中顛簸了幾天,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旁邊的人對他說,這座巍峨的宮殿就是王宮,國王正在裏麵等你呢。傅說簡直傻了,他感覺自己路都不會走了。進了王宮,傅說見國王威嚴地坐在王位上,慌忙跪倒在地。這時國王和藹地說:“傅說,抬起頭來。”傅說抬頭仔細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這不是三年前與我朝夕相處的雜役武丁嗎?難道他真的是國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三年前在位的國王小乙是武丁的父親,他耳朵軟,遇事沒有主意,隻聽一班謅媚小人的讒言,對一些忠臣的耿直之言卻不屑一顧。久而久之,身邊圍了一群小人,而那些忠臣則貶職的貶職,放逐的放逐,就連他的兒子武丁也在被放逐之列。小乙當了28年的國王,因病而死,將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交給了武丁。

武丁剛剛即位,根基還不算穩固,但他不甘心讓國家就此衰敗下去,也不情願讓有識之士傅說無用武之地。

一天,武丁設宴,邀請滿朝文武大臣。席間,眾臣暢所欲言,氣氛很活躍。正在大家推杯換盞時,武丁突然栽倒在地。眾臣愕然,忙上前攙扶,並召醫官前來診治。武丁終於醒了,可是目光呆滯,口不能言。一時間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議論紛紛。經過醫官的精心治療,武丁雖然還不能說話,但可以上朝接受大臣的參拜。但由於他沒有能力處理事務,不能親口發布詔令,眾臣的請示及彙報便成了一種形式。個別大臣也樂得輕鬆自在,每天應付完武丁就自尋開心去了,有的大臣甚至一連幾天也不見武丁一次麵。

武丁就這樣作了三年木偶國王,大臣們也習慣了沒有約束的生活。有一天,武丁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他昏迷了三天三夜,茶飯不進。醫官忙得滿身大汗也不見好轉。眾大臣站立兩旁,雖然麵露焦急之色,但各懷心事。有的擔心武丁死掉,逍遙的日子一去不返;有的擔心武丁繼續隻在其位不謀其政,使國勢日漸衰竭。就在大家各懷自己的心事時,武丁哼了一聲,蘇醒過來。接著抬手道:“快扶我起來!”眾臣大喜過望:“國王能說話了!國王能說話了!”頓時,整個王宮歡聲一片。

武丁坐起來後,對大臣位說:“我在太華山接受天帝教誨共有三年,在此其間,天帝告訴我要盡心國事,近賢人,遠小人,廢除舊的不利於國家發展的法度。同時還告訴我,在傅岩有一個聖人叫傅說,天帝為了磨煉他的意誌,把他貶為奴隸,此人能助我興國。你們速去把他請回。”然後,武丁命人按照他描述的樣子畫了傅說的畫像,又講述了他所在的地方,限期尋找傅說。

大臣們原本對此事感到奇怪,如今又聽說是奉天帝之命,所以各個誠惶誠恐,對武丁唯命是聽,不久便將傅說接到武丁麵前。武丁當即任命傅說為左相,幫助他處理國家政事。

夜晚,武丁將傅說請到自己寢宮,向他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與自己的打算,希望他在出謀劃策的同時,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以便興國富民。傅說聽了武丁一席話,感動得熱淚盈眶,他表示一生願為武丁效犬馬之勞。同時也提出許多治國興邦的建議,尤其強調禁止屠殺奴隸,武丁一一應允。

第二天早朝,武丁重新任命各級官員,將三年來盡忠職守的大臣提拔重用,將擅離職守的大臣貶職放逐,然後公布新的法製。消息傳開,舉國歡慶。

傅說與武丁的另一賢臣甘盤合作,共同輔佐武丁,推行仁德政治。他施展治國才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農牧業產量大力提高。他加強統治,嚴明法律,使國家一切都井然有序,商王朝人口得到增加,國力逐漸增強,自此,商王朝再次興盛起來。文王識薑尚

盤庚死後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後一個王叫做紂。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能夠赤手空拳同野獸格鬥,曾倒拽九牛,以手托梁換柱而麵不改色。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後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但是長期的戰爭消耗巨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增添了人民的痛苦。

紂和夏桀一樣,隻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裏麵;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钜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裏,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加重了平民奴隸的負擔,人們抱怨連天,一些諸候國也奮起反抗紂王的沉重剝削。紂王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候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就是叫做“炮烙”的刑罰。

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