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製度還與宗法有密切關係。周天子自稱上天元子(長子),認為是上天付給他土地和臣民,因此,他享有所有權。天子算天下的“大宗”,同姓各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和臣民給諸侯或卿大夫。大的侯國,如魯、衛、晉等國家附近,分封許多同姓的小國,小國君尊奉大國君做“宗子”,如魯國是騰國的宗子,晉國是虞國的宗子。一個國家裏,國君是大宗,他分給同姓的卿大夫采邑,采邑主便尊奉國君為宗子。采邑裏,采邑主又分小塊的土地給同姓的普通老百姓耕種,這些庶民尊奉采邑主為宗子。同姓庶民有自由民身份,不同於農奴身份的庶民。

天子除了分封同姓諸侯外,還分封異姓諸侯。諸侯在國內也分封土地給異姓卿大夫。無論天子,還是卿大夫采邑,都會分一些小塊土地給異姓庶民耕種。周天子就是利用一級一級的分封製,形成一個統治網。上自天子,下至貧民,都是上一級對下一級分封,下級對上一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和述職等義務。在實行分封製的情況下,西周的統一是一種鬆散的統一。當時各地區經濟往來較少,政治發展不平衡,部族之間社會發展的差別較大,分封製與這種狀況是相適應的,它在當時起了一定的曆史作用。周公胸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兒子姬育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曆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隻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麼囑咐。周公說:“我是文王的兒子,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麼樣?”

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裏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嗎?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啊!”

伯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麵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當天子!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複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叛亂反對周朝。

武庚和管叔等人製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睪也懷疑起來。成王歲數小,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害怕。周公對此心裏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睪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睪,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睪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東征。

東方有幾個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製了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經過三年的艱苦戰爭,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武庚殺了。管叔一看武庚失敗,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把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製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麵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裏。

從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成王依舊在鎬京居住,東都由周公坐鎮。從此,周朝開始了長期穩定的局麵。

周公為了周朝的事業,用盡了畢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還製定了許多法令。周朝實行了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穩定了。周公死後,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沒能完成的事業。

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的下場

周公死後,成王在召公的輔佐下漸漸行使起天子的職責。直到成王26年,召公才不幸去世。經過他多年的言傳身教,成王將文王、武王時的一些好傳統繼承下來,西周的奴隸製進一步鞏固,王權進一步加強。

昭王名叫姬瑕,是我國西周時代第四個天子,也是周朝由盛轉衰的第一個昏君。西周初期的三個天子——武王、成王和康王,都能牢記先王遺訓,懂得江山來之不易,創業維艱,誠惶誠恐,小心謹慎,節約財物,維護周室的一統天下,在曆史上出現過著名的“成康盛世”。昭王即位以後,完全拋棄了先王遺訓,他沉湎酒色,窮奢極欲,成天嬉遊玩樂,懶理朝政。誰給他呈獻珍禽怪獸,他就給誰升官和獎賞。哪裏有珍貴名鳥,他就要想方設法得到手,為此而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

南方有個少數民族的部落叫越裳氏,每次向鎬京進貢,總要獻上當地特產的一種白雉鳥,這種鳥毛色潔白,鳴聲啾啾,悅耳動聽,而且肉味鮮美,是宮廷佳肴珍品,十分名貴,昭王異常重視。後來,越裳氏停止呈獻這種名鳥。昭王知道以後,很生氣,立即向一位大臣責問:“越裳氏為什麼不給朕進貢白雉鳥?快告訴他們,火速補送,否則,要懲罰治罪。”

這位大臣連忙回答說:“此事與越裳氏無關。自從楚國在荊蠻地區興起以後,獨霸一方不把周室天子放在眼裏,朝貢時斷時續。越裳氏那裏的白雉鳥,準是受楚國阻攔,不能再獻給陛下。”

昭王聽了,怒氣衝天,他想:楚國荊蠻小邦,竟敢攔阻周天子的貢品,此例一開,諸侯競相仿效,周室王威何在,天子尊嚴難保。昭王決定禦駕親征楚國,嚴加懲罰,以儆效尤。

昭王這次出征,害苦了沿途的百姓。他命令地方官員必須給周室軍隊準備安適的住所,精美的食品,保證一切必要的供應,否則,就要撤職,甚至治罪。沿途官員得到命令,立即如虎似狼一般,勒令百姓必須空出最好的房室給軍隊住,拿出最好的食物給軍隊吃。昭王軍隊所到之處,糧食被搶走,牛馬被搶走,豬羊雞鴨被宰殺,家中財物被收走,青年男女被抓走。老百姓被昭王軍隊害得家破人亡,四處逃亡,簡直無法生活,人人對昭王切齒痛恨。

楚國原是南方江漢地區一個小國,後世以熊為姓。周成王封楚君熊繹於荊蠻。他的後代發奮圖強,勵精圖治,百姓擁護,楚國日益富強,楚王見昭王朝政腐敗,不得人心,民怨沸騰,便停止朝貢,連越裳氏獻給周室的珍鳥也被禁止呈送。漢江沿岸百姓,聽說昭王為此要大動幹戈,來楚國問罪,大肆討伐,又知道他的軍隊比虎狼還凶惡,見人就抓,見物就搶,早在兵禍臨頭之前,就把牲口趕往深山隱蔽起來,把糧食和一切財物藏在秘密地方。年輕力壯的男女青年都躲在原始森林深處,以免被軍隊抓走。

昭王率領軍隊到達漢江岸邊時,一條船也見不到,老百姓大多逃跑了,隻有老弱病殘留在家裏。軍隊要糧沒糧,要人無人,處境異常困難。昭王開始感到焦心,無法擺脫困境,他望著江水發愁。漢水茫茫,波浪洶湧,無船就無法渡江。昭王命令軍隊到處找船,費了很大力氣,才從漢江支流的蘆葦叢中找到兩條舊木船,再抓來幾名船夫,強迫他們駕船,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軍隊渡到對岸。

楚王知道昭王親率軍隊前來討伐,早已做好應戰準備。楚都丹陽(今湖北枝江縣)的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昭王滿以為他的軍隊一到,就可輕易攻破丹陽,捉拿楚王問罪,滿載金銀財寶和白雉鳥回朝。可是,攻打了很長時間,不但沒有破城希望,反而被守城的楚國軍民,用強弓硬弩,滾木巨石,殺傷了周室軍隊的許多士兵。昭王無法持久作戰,隻好下令撤兵。

漢江岸邊的百姓聽說昭王軍隊又要從這裏撤回去,便想出了一條妙計來消滅昭王軍隊。他們知道昭王一定會派人找船渡江,先準備了幾隻大船,把船底鑿穿劈開大縫,再用膠粘合好,畫上各種顏色圖案,掩蓋斧鑿痕跡,看上去就像新船一樣,不會引起疑心,然後將船停靠在江邊渡口,專等昭王軍隊上鉤。

昭王果然中計,他率領軍隊一路走來,他到江邊見有幾條大木船停在渡口,大出意料之外,急忙下令全軍火速上船渡江。把搶來的車、馬和所有財物全都裝在船上。他自己和幾個親信將領則坐在一條他認為最安全可靠的船上。這一次,他沒有另找船夫,而是從軍隊士兵中找了幾個會駕船的來開船。船離岸不遠,正好遇上大風,一會兒就開到江心,眼見很快就可到達彼岸,但就在這時,忽聽得“豁啦,豁啦”幾聲,幾艘大船突然破裂散架,江水湧入,把昭王和他的士兵,還有搶來的車馬財物,全都浸在水中。這天偏又風急浪大,人掉在水裏,就是會遊泳的也無法逃命,大多數士兵很快就葬身江底。昭王不會遊水,掉在水裏隻撲騰了幾下,便被水浪吞沒,直往下沉。他的護衛辛遊靡不僅力氣大,而且水性很好,見昭王落水,忙遊過去救他。一手托著昭王,一手劃水往岸邊遊,好不容易將昭王弄到岸上。但昭王早已淹死了。辛遊靡等殘兵敗將,抬著昭王的屍體返回鎬京,向朝中大臣報告了這次南征的詳細經過。

朝中大巨經過商議,認為國王因為一隻白雉發動戰爭而白送了性命這件事情不能讓老百姓知道,於是向外公布說昭王暴病而亡。國人大暴動

周朝傳到第十代國王厲王的時候,國勢已經非常薄弱了。又正逢外族入侵、諸侯國內亂,貢賦減少,王朝的國庫變得很空虛。偏偏新登基的周厲王又奢侈荒淫,揮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財政很快出現了危機。

周厲王為了繼續過那種花天酒地的生活,決定增加賦稅。可立什麼名目來征稅呢?這時一個叫榮夷公的大臣給厲王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對一些重要物產實行“專利”。即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市民百姓,隻要他們采山上的藥,砍山上的柴,捕撈河湖裏的魚蝦,射獵山林的鳥獸,都必須依法納稅。還有喝水、走路也得繳納錢物。這是一種巧取豪奪,搜刮民脂民膏的辦法,不僅遭到老百姓的反對,就是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吏也覺得很不妥當。很多大臣也紛紛向厲王進忠言,其中有個叫芮良夫的大夫勸告厲王不要實行“專利”。他說,“專利”會觸犯大多數人的利益,引起大多數人的反對。可是厲王根本聽不進去,他一味寵信榮夷公,讓他來負責實行“專利”。

實行專利後,頓時怨聲四起,無法度日。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當時就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

三歲貫汝,

莫我肯顧。

逝將去汝,

適彼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