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足準備了許多牛、羊作為禮物,外加一些糧草,星夜趕到周天王的兵營慰問。他一見到周王,就跪在地上連連磕頭,口稱:“罪該萬死、罪該萬死,莊公本想自衛,豈料沒有約束士兵,以至冒犯了天王。莊公特命我來請罪,請天王息怒。”周桓王沒料到鄭莊公來這麼一手,祭足長跪不起更使他難堪,一時竟說不出話來。旁邊的大臣們一見此景,都打圓場,請周王饒恕鄭莊公,祭足忙向周天王謝恩,告辭了天王,又到別的軍營一一慰撫。就這樣,周天王與鄭莊公之間的一場爭鬥最後以祭足的“慰問”宣告結束。而諸侯之間更加激烈的爭鬥就要開始了。

在西周的時候,天子是“天下宗主”權傾五湖四海,自周天王東遷以後,周王朝的權勢逐漸衰落,諸候的力量卻日趨強大。在這種時候,周桓王還想以天子的地位以轄諸侯,逞昔日之威風,鄭莊公自然不怕什麼。鄭國勇將祝聃給周天王的一箭實際上說明了當時王室衰落、諸侯強大的現實。雍糾作繭自縛

鄭國的國君鄭武公有寤生和段兩個兒子,他們的母親喜歡段,常常不厭其煩在武公麵前誇獎小兒子,要武公立段為世子。武公是個很有主見的國君,他沒有順從武薑,而按老規矩立長子寤生為世子。

後來武公去世,寤生當了國君,也就是鄭莊公,他不計前嫌,在大夫祭足和穎穀的地方官穎考叔的幫助下,母子倆重歸於好。

大夫祭足很有才幹,他輔佐鄭莊公處理朝政事務,使鄭國的威信日勝一日。不料,就在鄭國可以稱霸各諸侯國的時候,鄭莊公病了。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便將祭足叫到床前商量繼位的事。

鄭莊公有8個兒子,比較喜歡二兒子子突,想傳位給他。祭足說,按規矩應傳位給長子,而且早已立長子忽為世子,假如另立子突,怕要引起內亂。莊公長歎一聲,道:“子突是不願意屈居人下的,看來隻能把他送到宋國去了,他的姥姥在那裏,一切都會方便些。唉,鄭國此後要多事了。”

公元前700年五月,鄭莊公病逝,世子子忽繼位,他就是鄭厲公。

厲公繼位後,派祭足訪問宋國,順便聽聽宋國、子突有何風聲。祭足剛到宋國便被扣押起來。原來,宋莊公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知道祭足掌握鄭國大權,便想利用他廢子忽,立子突為君,然後進一步控製鄭國。

這天晚上,宋國太宰華督來見祭足,提出立子突為君之事。祭足嚴辭拒絕,華督並不惱火,他進一步說出宋莊公的意思,如果祭足不同意,就對鄭國發兵,護送子突回國奪位。祭足了解宋莊公是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的人,他的君位就是殺了殤公奪來的。自己被殺是小事,如果讓百姓無端受到戰爭之苦就不值得了。祭足決定假意答應,以後再慢慢想辦法。

子突聽說宋莊公要他回國做國君,心裏很高興。但是宋莊公要求子突繼位後要割3座城池給宋國,此外要送白璧百雙,黃金萬鎰(1鎰等於24兩),每年向宋國交納穀物3萬鍾(1鍾當時為640升),並簽訂了條約。子突為了當上國君,什麼條件都答應。宋莊公為了將鄭國牢牢地控製在自己手中,派雍糾輔佐子突,並逼迫祭足將女兒嫁給雍糾。

子突順利地當上國君,這就是鄭昭公。子忽被迫逃到衛國。

雍糾輔佐昭公,並成為他的寵臣,他雖然是祭足的女婿,卻時常暗中監視祭足的行動,祭足自然心中有數。

昭公當上國君後,就想毀約,但是宋國不答應,派人登門索取。按照祭足的意思,三座城池不給他,財物隻給他三分之一。宋國惱羞成怒對鄭國發兵。鄭國聯合魯國將宋國打敗。第二年宋國聯合陳、衛、蔡等國再次攻打鄭國。昭公主張迎戰,祭足卻命令將士堅守城門,不許迎戰。雖然都城保住了,但昭公忌妒祭足專權,擔心以後危及到他的地位,便產生了殺掉他的想法。

雍糾一直想取代祭足的位置。如今見昭公對祭足越來越怨恨,自然暗中高興。一次,他見昭公愁眉不展,便不失時機地道破了昭公的心事,同時也說出自己對祭足的不滿。二人一拍即合,共同訂了一個殺害祭足的計策。雍糾回家一見妻子祭氏,就有些不自然,祭氏是個比較有心計的女人,她見丈夫心神不定,知道他心中有事。於是為他擺酒,本來雍糾的心緒比較亂,見妻子擺上酒菜也就一杯接一杯地喝起來,很快就喝多了。在妻子的追問下,迷迷糊糊地就將準備殺害祭足的事說了出來。祭氏驚出一身冷汗,她心亂如麻,呆呆地坐了一夜。

天亮了,雍糾酒也醒了,祭氏端來一碗茶,在他身邊坐下來,笑盈盈地說:“國君派父親去東郊賑災,假如他不去,你怎麼能殺他呢?”雍糾的碗“啪”地一聲掉到地上,他猛地站起來,下意識地看了一眼牆上的劍,厲聲問:“這事你怎麼知道?”祭氏裝出一副很委屈的樣子說:“你昨晚告訴我的。瞧你,還是國君身邊的重臣呢,遇事一點也沉不住氣。我既然嫁給你,就會順從你的意思。你不是也常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嗎?算了,反正你也不信我,我幹脆死了幹淨!”說著就搶上前將劍拔出鞘,雍糾慌忙將她攔住。

祭氏平靜了一下說:“其實,我是很想幫你的。你想,父親向來行蹤不定,如果他不去東郊,你們豈不白辛苦了?”雍糾一聽很有道理,他想:祭足老謀深算,萬一真像夫人說的,豈不麻煩,於是便求妻子回家探聽一下祭足的意思。

祭氏名正言順地回了娘家,將昭公與雍糾的計劃告訴了祭足,祭足決定按照昭公的意思前去救濟災民。雍糾在東郊的路上擺了豐盛的酒菜,為祭足餞行。他斟了滿滿一杯酒,跪在祭足麵前,恭恭敬敬地遞上去。祭足一副很高興的樣子,一手接酒,一手扶起雍糾,不料一失手酒杯掉在地上,地上立刻冒起一股煙,同時泛起一堆泡泡。祭足大怒,喝道:“大膽匹夫,竟敢暗算我!來人,把他推出去斬了!”早已準備好的勇士一擁而上,把雍糾綁了起來。

昭公見計劃失敗,知道自己不可能再留在鄭國,便逃到蔡國去了。

祭足從衛國迎回逃亡在外的鄭厲公子忽,繼續盡心盡力地攜助子忽治理國家。曹劌長勺論戰

公元前686年到公元685前年之間,齊國國君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因為戰亂而相繼離開了齊,公子小白投奔到莒國,公子糾出奔到魯國。

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奪了君位。這之後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死,一時間國家沒有君主。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就想回到齊國做國君,公子小白從近路趕回齊國,他比公子糾先到達,所以他當上了齊國的國君,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公子糾回國途中,魯國派了許多人護送他,但是他耽擱了時間,所以比公子小白後到,國君沒有做成。

齊桓公當政以後,想通過武力向國內外證明自己的能耐,又由於嫉恨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就出兵攻打魯國,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命鮑叔牙率大軍直逼魯國。路上,齊國的軍隊所向披靡,將魯國的地方軍打得一敗塗地,齊軍很快攻到魯國的長勺(今山東曲阜縣北)。齊國和魯國在長勺這個地方打了一仗,這就是有名的齊魯長勺之戰。

齊國當時已經是非常強大的國家,而魯國卻是一般的小國家,國力較弱,魯莊公覺得齊國正是看到魯國比齊弱,所以欺負他們,便召集百官商量對策。大夫施伯向他推薦一人,此人姓曹名劌,深通謀略,是個很有抱負的人。魯莊公正值燃眉之急,於是魯莊公派施伯去請曹劌,幫助破敵。曹劌見了魯莊公,就直接向莊公提出自己所擔心的問題,問莊公是不是有對付齊軍的良策,莊公說靠的是魯國上下一條心。曹劌從莊公口中得知他在各方麵都比較順應民意,便告訴莊公,若是這樣,老百姓會為魯國戰鬥的。

曹劌看到了戰前莊公政治方麵準備比較充分了,又考慮到戰術問題,他請求魯莊公允許他去前方參戰,魯莊公覺得這人的確有計謀,就同意了,並和他同乘一輛車子向戰場進發。

齊魯兩軍在長勺擺開戰場,雙方人馬排列成陣,戰旗隨風飄揚,魯國的士兵們手握武器,戰馬也在陣前緊張得踏著碎步,陣上保持著可怕的寧靜。而齊軍陣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觀,齊軍仗著自己人數多,戰將們傲視一切,神采飛揚,根本不把魯軍放在眼中。

魯莊公看到齊軍驕縱的樣子,非常氣憤,就想命令將士們擊鼓進攻,曹劌看不是時機,連忙阻止。

齊軍擊鼓進攻,向魯軍陣中奔來,可是魯軍卻待而不發,軍中陣形排列有序,齊軍不知道這什麼回事,也不敢輕易出擊,一陣鼓噪後,又停下了陣腳。當齊軍觀察魯軍沒有絲毫要出擊的樣子,就又擂了第二通鼓,將士們再次衝鋒向前,衝出沒多遠,發現魯軍一點害怕的樣子都沒有,隻得再次退兵。

魯國的將士們絲毫沒動,可齊國的將士卻一個個緊張得要命,身上的肌肉繃得緊緊的,而心裏卻更加疑惑。齊軍的主帥這時真不知到底是進攻,還是後退。後又想到:既然齊國這樣強大,又有什麼害怕呢?過了一陣又擂起了鼓,齊軍發動了第三次進攻。

而魯國將士真是以逸待勞,齊國的將士累得要命,魯國的將士卻非常輕鬆,他們一個個鬥誌昂揚,個個憋足了勁,緊緊地握著手中的武器,隻等主帥一聲令下,他們就會全線出擊。當齊國第三次向他們進攻時,他們一開始還是按兵不動,當齊兵正在疑惑之際,曹劌說:“大王,我們進攻的時間到了,現在你發令吧。”

頓時間,魯軍一起進發,鼓聲震天,魯軍像猛虎一樣撲向了齊軍,齊軍根本沒有想到魯軍會突然出擊,他們一個個疲勞不堪,當魯軍殺過來的時候,他們一個個丟盔卸甲,沒打幾個回合,就敗下陣去,魯軍乘勝追擊,齊軍潰不成軍。成語“一鼓作氣”便是從此而來的。齊軍狼狽逃竄,魯莊公就要命令士兵追擊,曹劌急忙阻攔道;“不要追,不要追。”他下了馬車,仔細觀察敵人敗退時車輪的印跡和戰馬的足痕,發現混亂得很,就說:“現在可以追趕了。”

魯莊公追擊的命令一下,士兵們個個奮勇爭先,一股作氣,就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的土地。長勺一戰,魯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取勝的關鍵就是有曹劌給軍隊出謀劃策,後來的閑談中,魯莊公就問曹劌為什麼在齊軍擊兩通鼓時,還不讓將士們去迎擊。

曹劌回答得很從容:“打仗這件事,完全憑著一股士氣,當雙方準備拚鬥之時,都處於最佳戰鬥狀態,敵方第一通擊鼓,這時他們的士氣也最足;當第二通鼓打響時,他們的將士有點泄氣了;等到第三通鼓時,將士們的氣幾乎泄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去迎擊,他們的氣泄完,而我們的氣正足著呢,這哪裏有不勝之理?齊國雖然敗退了,但是齊國是一個大國,我怕他們有埋伏,誘使我們去追擊,所以我下車去看看他們的車轍,我看到他們的車轍已經是雜亂無章,站到車子上一看,見他們的戰旗也東倒西歪的,所以我斷定他們是真正的敗逃,這樣我才建議你命令將士追擊,把他們徹底趕出我們的國境。”

魯莊公本來就對曹劌的指揮才能讚歎不已,於是拜曹劌為大夫,管理魯國的軍事。管鮑生死之交

鮑叔牙是春秋初年齊國著名大臣。他年輕時與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管仲結為好友。他見管仲氣宇軒昂,相貌魁偉,博學多才,少有大誌,就料定他是治國濟世的人才,所以對他特別敬佩和照顧。

兩人少年時曾合夥做過生意。鮑叔牙見管仲家窮,在分紅的時候就讓他多得一點。同夥有人罵管仲貪財,鮑叔牙就解釋說:“他怎麼會貪圖這點錢?是我見他家窮,故意讓他多分一點。”

管仲曾帶兵打仗,臨陣對敵,常躲在後麵。撤退時又跑在前麵。有人認為管仲懦夫怕死,連他手下的士兵都瞧不起他。鮑叔牙辯解說:“他家有老母,全靠他贍養。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他決不會怕死。”鮑叔牙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愛惜管仲是個人才。管仲見他多方維護自己,十分感動,說:“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後來,兩人相約去齊國謀生,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公沒有兒子,但有兩個異母兄弟,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按照當時封建世襲製慣例,國王無子,王位可由兄弟繼承。管仲對鮑叔牙說:“齊國將來繼位的國君,不是公子糾,就是公子小白,我們兩人各輔佐一個,等他們當上國君,我們相互舉薦。”鮑叔牙欣然同意。兩人果然達到了目的,鮑叔牙當了小白的老師,管仲成了糾的老師。

齊襄公十分殘暴昏庸,常常找事責罵大臣。管鮑早料到他不會有好結果,為了避禍,管仲隨公子糾去魯國暫住,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到一個叫莒(今山東莒縣)的小國棲身。周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襄公在宮廷變亂中被殺,齊一時沒了國君。公子糾和小白便爭相返國,兄弟之間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王位的殘酷鬥爭。

鮑叔牙得到齊國發生變亂的消息以後,立即請求莒國派兵車百乘護送小白返國。他知道,在齊國王位未定的情況下,兩個公子誰先返國,誰就可以捷足先登當君主。鮑叔牙高瞻遠矚,當初要小白選擇離齊國較近的莒國棲身時,就料到會有這一天。鮑叔牙穩操勝券,率領兵車一路護送小白,日夜兼程,快馬加鞭,直奔臨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