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足智多謀,自然知道搶奪王位的關鍵。但是眼下糾在魯國,齊魯相隔遙遠,要走幾天才能到達臨淄,如果不設法阻止小白返齊,他肯定會先回齊國搶去王位。馬上請求魯國撥給他30輛兵車和駿馬,由他親自率馬先行去攔截小白。魯莊公則親率300輛兵車,隨後護送公子糾回國。

管仲乘著駿馬兵車,猛追快趕,晝夜不停,累得精疲力盡,好不容易才在離齊國不遠的邊境追上了護送公子小白的衛隊。士兵們正在樹林邊休息,埋鍋做飯,小白端坐在一乘兵車上,鮑叔牙緊隨他身旁。管仲見了,連忙跑上去,朝著小白先施一禮,然後問道:“請問公子,你上哪兒去啊?”小白告訴他,要回齊國辦理喪事。管仲說:“公子糾比您的年齡大,有他去辦喪事就行了,您何必急急忙忙趕路呢?!”鮑叔牙深知管仲的用心,很不耐煩地對他說:“管仲,你快回去吧。各人有各人的事,你不必多管。”管仲便偽裝答應,退了下去。但沒走幾步,突然回過身來,彎弓搭箭,瞄準小白就射。小白大喊一聲不好,口吐鮮血,倒在車上。護送人員一齊圍上來保護他,有人甚至哭喊起來。

管仲瞧見這種情景,認定小白一定被他射死了,便放心驅車而去。魯莊公聽說小白死了,立即設宴慶賀,然後帶著公子糾,悠然自得地向齊國慢慢進發。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管仲盡管多謀善斷,這一次對公子小白的生死卻估計錯了。管仲的箭隻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他怕管仲再射第二箭,急中生智,咬破舌頭,偽裝吐血身亡。大家在忙亂中信以為真。管仲在遠處就更看不清了,誤以為他中箭而死。管仲走遠以後,他才睜眼坐起來。鮑叔牙說:“我們得快走,說不定管仲還會回來。”他們便走近路飛快地回到了齊國。

齊國有一些擁護公子糾當國君的人對鮑叔牙說:“您要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公子糾回來了怎麼辦呢?”

鮑叔牙說:“齊國不幸,內亂不斷,要有像公子小白這樣賢明的人來當國君,才能穩住社稷。如果魯莊公送公子糾回來當了國君,魯國肯定要勒索財物,齊國本來很窮,如何經受得了?”一番話說得他們啞口無言,連忙點頭稱是,同意擁立小白即位。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魯莊公率領的大軍,過了好幾天才到達齊國邊境,他聽說小白未死,當上了國君,頓時大怒,命令軍隊向齊國發動進攻。但被齊桓公的軍隊在乾時(今山東淄博市西麵)殺得大敗而歸。

亂後思治,齊桓公打敗了魯軍,初步鞏固了王位,便來考慮如何治理齊國的問題。他問鮑叔牙:“齊國內亂多年不斷,現在才初步安定,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呢?請你多幫寡人策劃。”

鮑叔牙見齊桓公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立即想到了管仲。他們兩人過去曾約定,誰輔佐的公子當了國君,就互相舉薦。他對齊桓公說:“現在確實需要找到一個有才智的賢人來幫陛下治國。”

齊桓公覺得他答非所問,便說:“難道還有比你更能幹的賢人嗎?”鮑叔牙果斷地說:“有,此人就是管仲。”齊桓公一聽說管仲,立即火冒三丈,咬牙切齒地說:“管仲射我一箭之仇還未報,我正想殺他解恨,您卻要我重用他!”

鮑叔牙笑道:“管仲當時正輔佐公子糾,當然要為他爭奪王位著想。您如果重用他,他準會為陛下效忠盡力,管仲的才能,勝我十倍,若能請來輔佐陛下治國,他將為您取來整個天下。”

齊桓公一心要治好齊國,思賢若渴。他見鮑叔牙極力舉薦管仲,沉思了好一會兒,表示同意。於是齊桓公派隰朋當使者去見魯莊公談議和條件:一、要殺死公子糾,二要把管仲交齊國懲處。魯國剛打了敗仗,不敢再戰,隻好全盤接受。魯莊公立即逼公子糾自殺,把管仲囚禁起來,準備送回齊國。

魯國有個謀士叫施伯,聽說要將管仲送回齊國,連忙來見魯莊公說:“管仲是當今的奇才。齊國若用他,準會富國強兵,成為魯國的威脅,不如將他留在魯國為我們所用。”魯莊公說:“那怎麼行,我們不能重用齊桓公的仇人。否則,齊桓公決不會饒過我們的。”施伯勸魯莊公說:“如不用他,就幹脆殺掉,免得齊國重用他,對魯國不利。”隰朋聽說魯莊公要殺管仲,連忙跑去對他說:“我們國君對管仲恨之入骨,非要親手殺他才解恨。你們把他交給我們去處理吧!”魯莊公隻好將公子糾的頭和管仲一起,交隰朋帶回齊國。

管仲進了齊國的地界,鮑叔牙早就等在那裏了。他一見管仲,如獲至寶,馬上讓人將囚車打開,把管仲放了出來,一同回到臨淄,並把他安排在自己家中住下,隨後就帶他去見齊桓公。管仲一見到他,立即跪下請罪。齊桓公連忙扶起來,並虛心向他請教富國強兵之道。兩人談得很投機。齊桓公很快就任命管仲為齊國宰相,甚至稱他為“仲父”(相當於叔父的稱呼)。

管仲在齊國受到重用以後,實行了一係列重大的改革:減輕百姓負擔,整頓政權和軍隊,大力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破格提拔人才。僅用幾年時間,就把齊國變成一個強國,輔佐齊桓公成了春秋時代第一個赫赫有名的霸主。

管仲能在齊國施展治國才能,要歸功於鮑叔牙讓賢薦能的高尚美德。他不但在自己受重用的時候,能夠舉薦管仲擔任高於自己的要職,而且在管仲功成名高的時候,急流勇退,不貪戀爵祿和榮譽。有一次,鮑叔牙聽人議論,說管仲的職位不應高過鮑叔牙,便向齊桓公提出辭官申請。第二天,鮑叔牙就悄悄地走了。為了齊國的強盛,他不考慮個人的榮辱毀譽。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成了後世人們交朋友的範例。所謂“鮑管之交”和“管鮑遺風”千古留傳,至今成為美談。齊桓公中原稱霸

國家的強盛與否與一國之主是否英明有直接關係。齊桓公自從作了國君之後,親賢臣遠小人,勵精圖治,一心一意為國奉公,將齊國百姓從水深火熱中一點點拯救出來。

齊桓公是位很有胸襟的國君。當年他中了管仲一箭,險些沒命,可是為了國家能夠強大起來,他不計前嫌任用管仲作身邊的近臣。一次他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告,執意要攻打魯國,結果被曹劌打得大敗。他後悔沒有聽管仲的話,便找到管仲向他認錯。管仲深受感動,決定忠心輔佐齊桓公,齊桓公也開始信任管仲,並拜他為相國。

管仲作了相國後,又向齊桓公推薦了一些人才,根據管仲的意思,齊桓公對他們一一量才而用。齊國的有識之士一天天多起來。齊國的百姓一天天富起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日勝一日。他曾對眾臣說:“國家大事,均由管仲決定,無論何事,先稟告管仲,再稟告我。”

由於桓公的支持,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首先管仲把國家改成21個鄉,其中6個鄉主要從事工商業,免除搖役、兵役。15個鄉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閑時練兵,如有戰爭,立即集合成強大的軍隊。

在經濟上,實行實物稅製,就是按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這樣不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還提高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管仲曾經做過生意,有一定的經商經驗,他利用齊國有利的地理條件,積極提倡發展魚鹽業,實行魚鹽出口免稅,鼓勵當地人民進行貿易活動。另外加強對貨幣的管理。此外,加強對貨物的調控,保持物價總體平衡。既滿足了不同地區的需要,又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在人才的選拔上,管仲采取“三選製”。各鄉把文武全才、品學兼優的人推舉到國家,這是第一選。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初步選中的人進行考核,選出優秀者推薦給國君,這是第二選。國君對優秀者再親自審核,合格者任命為上卿的助手,這是第三選。這樣,不但使真正有才學的人有了用武之地,還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為了加強國君的權力,管仲建議國君掌握生、殺、富、貴、貧、賤這六大權利,同時實行對有功者賞,有罪者罰的政策。通過一係列改革,齊國政治得到鞏固,軍事得到加強,經濟也空前繁榮,漸漸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齊國強大後,齊桓公想作中原霸主的心願一天天強烈起來。這期間,國外發生了幾件大事,一件是天子周莊王去世,周僖王即位,一件是宋國發生了內亂,國君宋閔公被殺,公子遊即位後又被閔公的弟弟公子禦說借兵殺死……利用這個機會,管仲向齊桓公出了個可以稱霸中原的主意。齊桓公高興地照辦了。

周莊王名義上是各諸侯國的首領,實際已名存實亡,所以在他去世時,沒有一個來吊喪的。周僖王即位後,也沒有來賀喜的。周僖王感到很不是滋味。正在這時有人來報:“齊國派使臣帶許多貢物來祝賀新天子即位。”周僖王喜出望外,立即接見。

席間,齊使向僖王奏明:宋國內亂不止,影響很壞。至今國君還沒有定下來。希望天子下令,選一個諸侯國牽頭,召集其他諸侯國,商定一下宋國的國君,以便平息宋國內亂。

周僖王原本也想找個機會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如今齊使的請求大大滿足了他的虛榮心,於是連連答應,並立即寫了一道“由齊侯出麵邀請諸侯商討宋國君位”的命令交給齊使。齊使圓滿地完成了出使任務,這一切都在管仲的計劃之中。

齊桓公接到周天子的命令,當即讓管仲寫召集會議的通知給各國送去。同時又到北杏去布置會場。

管仲就借著齊桓公剛即位,需要諸侯確認這個機會,讓齊桓公打著天王的旗號,會合諸侯,當上霸主。

會期到了,原定的十幾個國家隻到了邾、宋、陳、蔡四國。齊桓公對管仲說:“諸侯沒有來齊,改個日期吧!”管仲說:第一次會合諸侯,不能失了信用。三人成眾,已經來了四國可以開會了。”

會議開始了,主題是商定宋國的國君,當然不能跑題。於是規定公子禦說為宋國國君,五國一致同意,主要問題輕輕鬆鬆地解決了。齊桓公接著說:“現在王室衰微,為了扶助王室,共創大業,需推選一位領頭人,請諸侯考慮一下人選。”齊桓公實際在告訴大家選一位盟主。

論理,宋國的資格比較老,是公爵國,也就是一等諸侯國。但是由於內亂不斷,國力被折騰得軟弱不堪,已經沒有能力當選了。齊國雖然是侯爵國——二等諸侯國,但國力強是有目共睹的,陳國的國君陳宣公賣了個順水人情,說:“既然本次會議是齊侯召集的,那就選他為盟主吧。”眾人附和。正中齊桓公下懷,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選。他率領大家先向台上虛設的天王的座位行了禮,又同到會的四國簽訂了扶助王室,抵禦外侮,平定內亂,幫助弱國的盟約,同時商定,如有違約者,共同討伐。

對盟約的內容,各國諸侯都表示同意。接著管仲走上台來,對大家說:“魯、衛、鄭、曹四國,不聽天王命令,不來參加大會,這是對天王的不忠,應該興師問罪。”齊桓公接著說:“敝國力量不足,請各位多幫助。”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登上中原霸主的位置。曹沫柯地揚名

齊桓公為了稱霸中原,借周王的名義召集諸侯國在北杏簽約共同扶助王室。可是通知了不少國家,隻到了四國,齊桓公很不高興,決定對那些未到會的國家以“無視天子”為由興師問罪。

魯國也是未到會的國家。齊魯兩國原本結怨就很深,屢次刀兵相見。這次沒給齊國麵子,齊桓公尤為惱火,又因為兩國相鄰,齊國決定先拿魯國開刀,以便在諸侯國中樹立威信。後來聽從管仲建議先去攻打魯國的附屬遂國,這樣魯國一定害怕。

魯莊公聽說齊桓公親率大軍攻打遂國,很驚慌,雖然齊魯長勺之戰魯國獲勝,但那隻是勝在曹劌的計謀上,論實力,魯國較齊國相差得太遠了。無奈,魯莊公召集眾臣商量對策。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出兵抗敵,有的則提出議和。施伯和曹劌也主張議和。他們明白,出兵抗敵無異於以卵擊石。為了保存實力,魯莊公給齊桓公寫了一封信,大意是:“開大會的時候,我正好生病,沒來得及參加,實在抱歉,如果齊國退兵,魯國願意同齊國簽約。”

齊桓公接到信,便將軍隊撤至柯地(今山東省阿縣一帶),布置了一個戒備森嚴的會場,周圍安排重兵層層把守,準備與魯國簽約。

魯莊公雖然答應簽約,心中依然沒底,始終忐忑不安,他問大臣誰願跟他一同前往,曹沫大夫走上前說願意前往,魯莊公見是曹沫,便有些泄氣,當年魯莊公護送公子糾回齊國繼位,結果被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捷足先登。魯莊公惱羞成怒,派曹沫等大將率兵攻打齊國,但被鮑叔牙以誘敵深入之計打得潰不成軍。魯莊公越想越不放心,便婉言拒絕道:“你曾被齊國打敗,如果此次陪我前去,定會遭齊國恥笑。”曹沫並沒有知難而退,他說:“我不會因為打過敗仗,就不再露麵,此次陪主公既可以保您的安全,又可以雪當年敗仗之恥。”

魯莊公找不出其他合適的人,隻得對曹沫說:“我們與齊國簽約是迫不得已,你同我一起見機行事吧。”

曹沫穿戴整齊,帶上寶劍同魯莊公如約到達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