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魯莊公見會場上齊國的士兵威風凜凜,隱隱透出一股殺氣,便有些心驚膽戰,走路的步伐也不穩了。曹沫手握寶劍不卑不亢地跟在魯莊公身後,寸步不離。
論理按說兩國簽約隨從人員是不準帶兵器的,齊國的士兵也阻止曹沫帶兵器登壇,但懾於曹沫咄咄逼人的氣勢也隻好作罷,眼睜睜地看著他帶寶劍陪同魯莊公登上盟壇。
齊桓公名義上同魯莊公簽約,實際根本沒把魯莊公放在眼裏,他私自將盟約定好,等魯莊公登上盟壇,同他假意寒喧幾句,便命大臣將盟約遞過去,讓他簽字。同時端上銅盤要魯莊公歃血為誓。魯莊公不知道盟約的內容,本想仔細看看,但齊國並沒有讓他看的意思,隻是催他快點簽字。魯莊公迫於壓力,無可奈何地拿起筆。站在一旁的曹沫怒從心頭起,他拔出寶劍衝到齊桓公麵前,抓住他的衣服舉劍要刺。
管仲見事不好,慌忙擋在齊桓公的麵前,並竭力穩住曹沫,他說:“曹大夫,有事好商量。你這是幹什麼?”
曹沫氣憤地說:“我們魯國是弱小的國家,你們齊國卻仗著強大幾次三番地欺負我們。當初齊國打著周王的旗號說要扶助王室,幫助弱國。如今,你們非但沒有幫助我們,反而霸占了汶陽。假如你們真心簽訂盟約,就把汶陽歸還給我們。”
齊桓公早已嚇出一身冷汗,此時卻故作鎮靜,一言不發。管仲見事已至此,如不答應,後果不堪設想,而且若想當霸主,取信於諸侯國,交出一個小小的汶陽也是值得的。於是管仲勸齊桓公答應曹沫的條件,齊桓公同意了。
曹沫收起寶劍,又將歃血的銅盤遞到齊桓公麵前,說簽約是兩國的事,兩國的國君必須一起歃血立誓,齊桓公無奈,隻得照辦。曹沫知道管仲是齊國的實權派人物,汶陽是否歸還取決於他,於是要求和管仲一起歃血立誓,以免將來毀約。齊桓公明白曹沫的意思便說:“我答應的事就一定照辦,決不失信。”
曹沫圓滿地完成了陪同魯莊公簽約的任務,魯莊公很高興,對他大加讚賞。但是曹沫的舉動卻惹惱了齊國的大臣。齊桓公也覺得麵子上過不去,心裏很不舒服,有的大臣趁機說:“曹沫太目中無人了,我們不能咽下這口氣。如今他和魯莊公還住在我們這裏,何不連夜將他們捉來殺掉,也替主公出口氣。”齊桓公沉默不語。管仲慌忙阻止道:“我們切不可如此糊塗。如今齊國霸業初成,最應當守信用,不然怎能取信於世呢?請大家想想,得到一塊土地,失掉人心好呢,還是失掉一塊土地,得到人心好呢?”
齊桓公畢竟是一個開明、有頭腦的君主,聽了管仲的話後,他不但熱情款待魯莊公,還在當天把汶陽交還給了魯國。
柯地會盟後,諸侯們聽說這件事,都佩服齊桓公講信用,都想依附齊國。齊桓公名聲大振,威信提高,衛、曹兩國也派人來賠禮道歉,並請求會盟。他中原霸主的地位也得到進一步鞏固。寧戚出使宋國
北杏會盟時齊桓公定公子禦說為宋國國君,得到其他三國認同。公子禦說很感激齊桓公,他此行北杏的目的就是為了確定君位。可是定二等諸侯國國君齊桓公為盟主時,公子禦說不高興了,因為宋國是一等諸侯國,他覺得自己才是盟主的合適人選。他越想越生氣,最後連招呼也沒打,連夜帶隨從回國了。
齊桓公對宋恒公的不辭而別,非常憤怒,若不是管仲勸說,就要派兵去追。
後來齊桓公組織了幾次會盟活動,通知宋國,宋國均無動於衷。齊桓公很生氣,決定懲罰宋國,公元前680年,齊桓公派使臣去周天王那裏告狀,借著周天子命令,讓管仲帶部分軍隊與陳、曹軍隊會合攻打宋國,自己隨後率軍進發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管仲一行到達峱山(峱náo),今山東省臨淄境內)時,發現一個穿破衣服的人一邊光著腳放牛,一邊敲牛角唱山歌。他覺得此人有些不凡,便將軍隊停下休息,又派人給放牛人送去酒飯,放牛人毫不客氣地吃了飯,之後對送飯的士兵說要見管仲,士兵說仲父很忙。放牛人隨口念了一首名為《白水》的詩:“浩浩白水,鰷鰷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
管仲查營回來,聽到這首詩知道這一定是個有才能的人,想出來做事,便立即跑去見放牛人。放牛人象征性地對他拱了拱手,管仲沒有介意,問他的名字,放牛人說他是衛國村野之人,叫寧戚,想出來做事可沒人用,此次是慕名來找管仲。
管仲坐下來同寧戚談了當今時事。覺得此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寫了一封薦書留給寧戚,讓他等齊桓公來時交給他。
管仲率軍繼續趕路。
三天後,齊桓公到了。聽見有人在敲牛角唱歌,其中有幾句大意是:“不逢堯舜好世道,勞苦一世白受窮。世道艱,路不平,漫漫長夜何時明?”
齊桓公聽了心裏很不痛快,便將唱歌人叫來,問他是什麼人,敢如此放肆唱不合時宜的歌。此人正是寧戚。他傲慢地說自己唱的是事實。
齊桓公有些生氣,但還是耐心地解釋說:“如今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我為各諸侯的盟主,所發布的命令沒有不聽從的,戰必勝,攻必克,使國家出現了難得的太平盛世,你怎能唱‘不逢堯舜好世道,漫漫長夜何時明’呢?”
寧戚笑了,說:“我並不覺得,我隻知道北杏大會你通知十多個國家,到會的才四個,中途宋國還溜走了。而且柯地會盟時你受曹沫脅持不得不交出汶陽,這怎麼能說你的命令沒有不遵從的呢?”
齊桓公勃然大怒,心想你一個山野村夫,竟敢口出狂言,於是下令,將寧戚處斬。寧戚大笑起來,說道:“人說齊桓公開明,我看與昔日夏桀、殷紂一般無二,也是亂殺賢人的昏君。”說完頭也不回地向外走。
齊桓公沉吟片刻,覺得此人非同常人,忙叫人將他帶回,並親自給他鬆綁,說道:“我並非真殺先生,隻是試試您的膽量。”寧戚從懷中拿出管仲的薦書,說:“我也並非真的辱罵主公,隻是試試你的氣量。”二人大笑起來。
齊桓公決定拜寧戚為大夫。有人勸他說,寧戚是衛國人,不知是什麼底細,是否等打探明白了再決定封官。齊桓公堅定地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並當即拜寧戚為大夫,還為他預備了一輛車,同他一起率軍到達宋國邊界,與管仲會合。
當齊桓公下令攻城時,寧戚阻止說:“與其以武力征服宋國,不如讓宋國心悅誠服地歸附我們。我們何不采取先禮後兵的態度,先由我去勸說,如果他們不聽勸阻,我們發兵也不遲呀!”齊桓公覺得很有道理。
宋國正在商討對付齊國的對策,有人來報:“齊國使臣寧戚來見!”
宋恒公從未聽過這個名字,戴叔皮說:“此人是衛國放牛的,剛被齊桓公拜為大夫,他此次前來,定是做齊國的說客,我們先接見他,看他有何舉動。假如有不妥之處,我就扯主公的衣服,主公再下令殺他。”接著,戴叔皮又令武士披盔戴甲,手拿兵器站在西側;文官手執笏板站在東側。宋恒公也穿戴整齊,擺出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端坐殿上。
寧戚目不斜視,昂然上殿。見到宋恒公,寧戚拱了拱手便直接了當地說:“宋國要大難臨頭了。”此話正中宋恒公要害,但他強作鎮定地說:“宋國是一等公爵國,不會有什麼大難,即使有也沒什麼好怕的。”
寧戚笑了笑,接著說:“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並不看爵位高低,而應看是否得到天下人心,昔日堯、舜及周公禮賢下士,日夜考慮如何治理好國家,使得天下百姓歸附,國勢日強,而宋公完全不考慮這些,麵對賢士態度傲慢,有才能的人怎會輔佐你呢?長此以往,豈不是大難臨頭嗎?宋國真是危險了。”
這時戴叔皮扯了宋恒公的衣服一下,宋恒公隻好怔怔地坐著,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戴叔皮又扯了一下宋公的衣服,宋公站起來,武士的手也握住了劍柄。
這一切寧戚均看在眼裏,但毫無懼色,宋恒公笑了,他走下坐位,扶著寧戚坐到上位,並向他賠禮道歉,同時討教當前宋國該怎樣做。
寧戚乘機勸他說,為了宋國黎民百姓,為了宋國國力不再受損,應該和齊國訂立盟約;並向宋公解釋,此次齊國出兵並非出自本意,而是奉了周天子的命令。
宋恒公了聽寧戚的勸說,備上豐厚的禮物去和齊桓公簽訂了盟約。齊桓公將禮物又轉給了周天子,並同意了宋國重新入盟的要求。這一舉動又贏得了各諸侯的讚揚,都覺得齊桓公不計私利,是個值得信賴的盟主。
寧戚出使宋國,使齊國不費一兵一卒就達到了目的,齊桓公更加信任他了。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約會沒有去北杏會盟的衛、鄭、陳以及中途跑掉的宋國在鄄地(今山東範縣西南)會盟。齊桓公便名副其實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驅外侮仗義救燕
齊桓公的仁義和度量,使得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的山戎部族依舊我行我素,往往南下到燕國北部搶糧搶物,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燕國當時的勢力較弱,幾次發兵還擊均被山戎兵打敗。被逼無奈,燕國國君燕莊公想到了霸主齊桓公,於是派使臣去齊國請求救援。齊桓公接見了燕國使臣,聽明來意後,同管仲商量,決定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大軍到了燕國,才知山戎早就帶著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管鍾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後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著禮物去無終國求助。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戰。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合討伐,知道打不過,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金銀財寶向北方逃跑了。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寬待,很感激齊桓公,他們告訴齊桓公密盧去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隱患。
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裏嗬求救。答裏嗬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裏嗬說:“齊侯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係。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海’,又稱‘迷穀’,那裏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穀’,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
黃花聽到這裏動了心眼。於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並稱答裏嗬已經率軍逃跑,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追擊答裏嗬。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著黃花向北追擊。
黃花在前麵帶路,齊侯人馬隨後緊跟。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茫茫無垠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哪裏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這時太陽已經下山,夜幕籠罩著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發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現人馬已零散不全。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穀。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穀,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裏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