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在殺伍奢以前,想斬草除根,設計誘殺他的兩個兒子,免除後患。他假惺惺地對伍奢說:“寡人念你祖上對楚國有功,不忍心懲罰你,你寫信要你的兒子來為朝廷服務,寡人改封官職,讓你回鄉養老。”伍奢隻好照平王說的寫了書信。

伍奢有伍尚和伍子胥兩個兒子。伍子胥,博學多才,智勇雙全,是楚國著名豪傑。伍子胥的兄長伍尚見信,以為楚王真要赦免他的父親,勸弟與他同去見楚王。伍子胥說:“父親如果得免死罪,就算萬幸,我們沒有任何功勞,為什麼要加官封爵?這明明是誘騙,去見楚王是一起送死。”

伍子胥堅決不去。伍尚去了,楚平王立即將他囚禁起來,同時派兵去抓伍子胥。

伍子胥探知有楚兵來抓他,拿起弓箭和佩劍連忙離家外逃。楚國士兵見在伍家抓不到他,便驅車緊追。伍子胥見楚兵窮追不舍,便站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張弓搭箭,接連射死數人,然後厲聲說:“誰再來追,立即受死。趕快回去告訴楚平王:如果想保存楚國宗廟,就不要殺我的父兄,否則,我一定要消滅楚國,親手斬掉楚王的頭顱,報仇雪恨。”

楚兵嚇得趕快回去報告。楚平王一聽大怒,立即將伍奢和伍尚斬首示眾。楚平王問手下人:“伍奢臨刑前有何怨言?”監斬人說:“他隻說:伍子胥在逃,楚國君臣以後不得安寧了。”楚平王聽了,立刻派了一個將軍,率3000兵馬,繼續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拚命奔跑。突然,麵前出現一條大江,擋住去路,後麵追兵眼見很快就到。伍子胥急中生智,忙將所穿白袍掛在江邊柳樹上,將鞋子放在江邊,另穿一雙芒鞋沿江直奔而去,故意造成一種被追得走投無路,被迫跳江自殺的假象。率兵追他的將領追到這裏,發現白袍和鞋子後,果然受騙停止追捕,回去報告楚王,說伍子胥不知去向,可能跳江死了。楚王仍不放心,便命人四處畫像懸榜捉拿伍子胥,下詔給各路關口,嚴格盤查過往行人,並遍告各國,不要收留伍子胥,使他無容身之地,無法進行報仇活動。

楚平王盡管考慮得很周到,防守得很嚴密,但仍無濟於事。伍子胥還是想方設法混過了昭關,最後進入吳國。據說,昭關把守極嚴,伍子胥逃到這裏,眼見昭關十分難過,急得晚上睡不著,僅僅一夜,急出了滿頭白發。

伍子胥千辛萬苦,曆盡艱險,最後總算逃到了吳國,這時他囊空如洗,異地他鄉,告貸無門,無法維生。好在他會吹簫,隻好在吳市吹簫唱曲行乞了。

天無絕人之路,正在他潦倒不堪、行乞渡日的時候,遇見了吳市一個叫被離的官員,被離將他介紹給吳王的弟弟公子光作門下客,才使他擺脫了困境。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死後,按王室慣例,本應由他繼位。但卻被另一個叫王僚的王子篡去了王位。公子光心中不服,正在訪賢求能,積聚實力,伺機奪回王位。公子光見伍子胥相貌非凡,智勇雙全,要報殺父兄之仇,便設法將他收為心腹,給予特殊禮遇,依靠他策劃刺王僚的計謀,物色冒死行刺的男士。

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薦了一個叫專諸的英雄。此人是他在吳國結拜生死之交的兄弟,武藝高強,行俠仗義,專好打抱不平。他聽伍子胥說王僚用陰謀篡位,慨然答應為公子光效命。

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後,想立即謀刺王僚,但伍子胥認為時機不成熟,不能冒險行事。他說:“王僚有兩個心腹大將掌握兵權,還有兒子慶忌勇敢無比,日夜隨身保護他。隻有設計引開這三個人後,才能動手行刺,否則,王位即使奪回,也會得而複失。”公子光聽他說得有道理,隻好暫時忍耐待機。

當時正逢楚平王病逝,伍子胥聽到消息以後,整天痛哭,捶胸狂叫,近似瘋人。公子光知道以後去問他:“楚平王是你的仇人,他死了,應當高興才是,為什麼反而捶胸痛哭呢?”伍子胥說:“我不是哭楚王之死,而是恨我不能親自斬下他的頭顱來祭奠父兄的亡靈。”公子光聽了,很讚賞他的一片孝心,答應在登位以後,為他出兵伐楚報仇。

伍子胥自恨不能親手殺了楚平王雪恨,氣得一連三夜失眠,反複思量,想出了一條妙計獻給公子光。他說:“我日夜苦思,想出了一個實現公子願望的妙策。楚平王剛死,缺良臣,公子可勸王僚趁楚國喪亂之際,發兵攻楚,以圖霸業。吳王好大喜功而不善計謀,定會聽從你的主張。”

公子光說:“如果命我派兵伐楚,那怎麼辦呢?”伍子胥說:“你可以先偽裝乘車不慎摔傷,吳王就不會命你去,而派他的兩名心腹武將率兵前往。讓公子慶忌去聯合鄭衛兩國出兵。那時,公子就派專諸行刺王僚了。”

公子光按伍子胥的計策行事,王僚果然中計。專諸用“魚藏劍”行刺成功。吳國國王換成公子光,改名闔閭。王僚兩名武將率兵在外,聽到王僚被刺的消息,不敢歸兵,各自投奔他國自保性命。慶忌則被新吳王派去的一個刺客殺死。從此無人敢與闔閭爭位。

吳王闔閭消除了心腹大患,大宴群臣,嘉獎有功之臣。伍子胥趁機向闔閭哭訴:“陛下的禍患已除,但微臣的家仇未報,不知何日才能雪恨?”

闔閭答應考慮他的要求。第二天一早就召見伍子胥進宮。他說:“寡人想為你出兵伐楚報仇,你看誰可率兵當將帥?”

伍子胥說:“隻要大王下命令,自當效命。”當時還有一個叫伯的,也是楚國臣子,受楚王迫害後投奔吳國,受到重用,這時在場,跟伍子胥一樣答話。

闔閭見兩人都是楚國人,擔心他們報仇以後不願再為吳國效命盡力,一時猶豫起來,站在窗前沉思不語。

伍子胥很敏感,察覺了闔閭的心事,便說:“陛下是不是顧慮楚國兵多將廣?臣舉薦一人當將軍,保證可以戰勝楚國。”他接著詳細介紹情況。此人叫孫武,吳國人,幼讀兵法,造詣很深,自己著述,寫有《兵法》十三篇。無人知道他的才能,現在隱居在羅浮山中。”伍子胥又說:“如果能得到他當軍師,吳國可以無敵於天下,楚國就更不在話下。”

闔閭一聽孫武是吳國人,心裏非常高興,立即派人找來,向他詢問用兵之道。孫武對答如流,向吳王詳細介紹了《兵法》一書的內容。

闔閭聽完後,覺得很有道理,但未必能適用於吳國。他說:“你的《兵法》書很好,你是一個深懂用兵韜略的將才,但遺憾的是,吳國國小兵少,如何應用你的兵法呢?”

孫武說:“我的《兵法》不但適用於士卒,即使是婦女,隻要遵守軍令,都可經過訓練,用來打仗。”吳王鼓掌發笑說:“聽先生說的,都是不著邊際的話,天下哪有婦女操戈練習打仗的?”孫武說:“陛下如不相信,可派宮女當麵操演。”

闔閭派了300宮女給孫武當場操練,並派寵妃二人任正副隊長。孫武在操練前,首先宣布三道命令:一、隊伍不亂;二、不許喧鬧;三、不準違令。這些宮女以為是來玩耍,操演給吳王取樂,一個個嘻嘻哈哈,說說笑笑,扭扭捏捏,誰也不聽命令。孫武重申三次軍令,依然無人聽從。他就厲聲問執掌軍法的人:“士兵不聽命令,按軍法應如何處罰?”軍法官說;“應當斬首!”孫武立即命令執法,要將兩個女隊長斬首。參加操練的宮女嚇得人人臉上變色。吳王見兩個寵妃要被綁去處死,立刻傳旨赦免。但是,孫武說:“軍中無戲言,軍令如山。違令者不斬,誰還能指揮軍隊作戰?”他不顧吳王赦令,立即將兩個寵妃斬首,另挑兩個宮女當隊長,重新操練,嚴格要求。很快練出了一支步伐整齊、紀律嚴明的隊伍。

闔閭見孫武果然是個精通兵法的將才,善於練兵和用兵,便拜他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發兵6萬伐楚。楚軍慘敗,楚國郢都被攻破。伍子胥為報父仇,勸吳王闔閭滅了楚國,拆毀宗廟,並準他去挖掘楚平王的墳墓,開棺斬首,鞭屍雪恨。

伍子胥獲準後,找到楚平王的墳墓,挖出他的屍體,痛打300鋼鞭;並割下楚平王的頭,仰天長笑道:“父親、哥哥、我終於為你們報仇雪恨了。”

吳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了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勾踐臥薪嚐膽

春秋後期,位處長江下遊地區的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攻擊,戰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506年,吳國闔閭率兵攻打楚國時,他的弟弟夫概私率部分軍隊返國,陰謀篡位,並派人向越國借兵求助,以為外應。闔閭打敗楚國,回師平定內亂以後,非常痛恨越國,常想伺機報複。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長死去,他的兒子勾踐繼位。吳國闔閭得到訊息便想乘亂打越國。伍子胥勸他不要做這種有損名聲的事。闔閭不聽,與兒子夫毅帶3萬士兵浩浩蕩蕩向越國進發。

越王勾踐親率士兵奮勇抗敵,吳國慘敗。吳王闔閭因受重傷死於路上,不久夫毅也死了,夫差成為吳王。

夫差繼位後一心想報父仇,天天訓練水兵、車兵和步兵。還要人每天問他一遍:“夫差,你忘記越國的殺父之仇了嗎?”他應聲答道:“沒有,不敢忘。”這樣堅持準備了近3年的時間。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率大軍攻打越國。

越國大夫範蠡對越王說,吳國準備了3年,如今發兵士氣正旺,我們應當避其鋒芒。文種也讚同範大夫的看法,並建議同吳國講和。越王不聽,認為講和有失顏麵,便出兵迎戰,結果正如範蠡所料,大戰一場之後,越國3萬士兵僅剩5000人,還被吳兵層層圍困。勾踐悔之莫及。這時文種說:“主公,我們應該趕快與吳王講和,否則連國家都保不住了。”勾踐流著淚說:“事已至此,恐怕他們不會同意了。”文種說:“此事交給我來辦吧。”

當晚,文種帶著8名美女,大量黃金珠寶來到伯嚭營中,並說明來意。伯嚭看見禮單心裏樂開了花,假意推辭一番,便應承下來。

第二天,伯嚭見吳王,向他說了越王求和的意思。吳王說,越國指日可滅,我怎麼能坐失良機呢?伯嚭見吳王不答應,進一步說:“越王講和,名聲雖好,實際就是投降,他們的一切都由我們做主,越王也願意作您的奴仆。答應求和,別國也會稱讚我們仁義,這樣名利雙得的事我們何樂而不為?況且也有利於我們成就霸業。假如我們不同意求和,越國必拚死作戰,其後果很難預料。”

吳王覺得很有道理便答應下來。伍子胥一聽越王派人求和,知道事情不妙,急忙求見吳王。聽說吳王已答應講和,大怒道:“吳越向來勢不兩立,幾年前您天天想著報仇,日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報仇,如今答應講和,是何道理?吳國如果不滅越國,將來必定被越國所滅!”

伯嚭收了人家的禮物,生怕事情辦砸了趕緊說:“相國此話言重了,當初您報了楚國的殺父之仇,最終不也答應同他講和了嗎?如今大王報了仇,你怎麼就說三道四了呢?你這不是陷大王於不仁不義之中嗎?”

伍子胥正要反唇相譏,吳王道:“大家不要再爭了。相國您先回去吧,等越國送來貢品,我分給您一部分。”伍子胥心底一片蒼涼,不禁歎道:“吳國亡矣。”

正如伯嚭所說,越國名義上求和,實際就是投降。勾踐安排好文種料理一切國事後,便和範蠡一起去吳國服役。吳王將他們安排在簡陋的石屋裏居住,還讓他到闔閭的墓地看墳喂馬。夫差有時故意羞辱勾踐,出門讓他牽馬,回來讓他更衣、脫靴,甚至上廁所也讓他伺候。勾踐百依百順,毫無怨言。

吳王很欣賞範蠡的才華,想重用他。可範蠡並不動搖,和勾踐一起服了整整三年的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