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看了一眼,搖著頭說:“這位新娘長得一點也不美,這樣的人怎麼能送給河伯作老婆呢?還是麻煩你去辛苦一趟,告訴河伯等選到漂亮的,改日再送去吧!”老巫婆一聽,臉色大變,剛要張口說什麼,就被兵丁攔腰抓起,扔進了漳河。西門豹在河邊一本正經地等了一段時間,臉上顯出焦急的神色,他轉身對隨從說:“老巫婆怎麼還不回來?大概是上了年紀不中用了,還是她的徒弟去打聽一下吧!”於是又把一個小巫婆投到了河裏,這樣一共扔進了三個小巫婆,可還是沒有回音。這時,西門豹轉向鄉官們說:“老巫婆和她的徒弟都是女流之輩,辦不成大事,隻好勞駕三老(鄉官)親自下河跑一趟了!”這樣,“三老”也被拋進了水中。這些被扔進河裏的人,很快就被滾滾的波濤吞沒了,當然是不會回來的。西門豹為了使這場革除迷信陋習的鬥爭進行下去,便裝出非常認真的樣子,在河邊等候了很長時間,然後說:“老巫婆和三老辦事不力,還是請縣吏和豪紳們派一個代表去催問一下吧!”頓時,這夥平時滿口敬神信天,魚肉人民的家夥,一個個驚恐萬狀,生怕被西門豹拋到河裏去,紛紛跪倒在西門豹的腳下,磕頭求饒,乞求活命。這樣,為河伯娶婦的鬼把戲,便不攻自破了。

西門豹通過這件事,打擊了邪惡勢力,樹立了新縣令的威信,也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接著,他又對鄴縣的政治經濟進行了改革。為了根治水患,發展生產,他動員民眾組織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治漳河,先後開鑿了十二條水渠,澇可分洪,旱可引漳河水灌田,既減少了漳河泛濫的危害,又大大地肥活了土壤,使原來兩岸遍布的鹽堿地一變而成為肥田。這些水渠,在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始終發揮著作用。

在治理漳河的同時,西門豹還根據鄴縣土地質量普遍較差的實際情況,大膽地將魏國規定每戶農民由國家授田100畝的限額改為200畝,作為民眾生活、生產的保障。在發展生產的同時,西門豹又推行寓財於民、寓兵於農的政策,不重斂,不征兵,而致力於使民眾富裕、亦農亦兵。

經過西門豹的治理,鄴縣的生產發展了,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西門豹率領這支士氣旺盛的民兵,北擊燕國,收複被燕國侵占的土地,使鄴縣成為魏國的東北屏障。人們過著富足、祥和的生活,西門豹受到百姓的歡迎和愛戴。商鞅變法

戰國初年,周王室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如何加強實力呢?出路隻有一條,就是改革。當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國也是其中之一。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就投秦一試。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惟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10兩金子。”此言一出,觀者嘩然,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50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較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讚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孫鞅的變法令正式公布了。主要內容有:

第一,整頓社會治安,建立什伍組織,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互相擔保,互相監視。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檢舉,否則十家一起判罪。檢舉壞人和殺敵人一樣有賞,窩藏壞人和投降敵人一樣處罰。外出必須攜帶憑證,沒有證件各地不準留宿。

第二,獎勵發展生產。老百姓努力生產,糧食布帛貢獻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勞役;懶惰和棄農經商的,連同妻子、兒女一同充為官奴。一家有兩個兒子以上,成人以後就要分家,各自交稅,否則一人要交兩份稅。

第三,獎勵軍功。一律按軍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軍事上沒有功勞的,即使有錢也不能過豪華生活,就是貴族也隻能享受平民的生活。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的許多特權都被剝奪了。大臣甘龍、杜執公開與公孫鞅論戰,其他反對派也到處攻擊新法。公孫鞅麵對貴族們的挑戰毫不退縮,他命人把反對派統統抓起來,在渭水河邊一次就砍了700多顆人頭,血水把河水都染紅了。這樣一來,再也沒人敢公開跳出來反對新法了。

經過幾年的變法圖新,秦國的實力大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織,糧食布帛漸漸多了,社會秩序也好得多,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升平局麵。秦國漸漸富強起來。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孫鞅又公布了第二次變法令。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廢“井田”,獎勵墾荒。誰開墾的土地就歸誰所有,田地可以自由買賣;建立地方行政機構,把貴族封邑之外的土地、人口統編為31個大縣,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進行管理;為了便於向東發展,將國都從原來的雍城遷到渭河北麵的鹹陽。

新法還規定了賞罰嚴明,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有違紀者,一律依法懲治。這第二次變法令的頒布,更加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引起了他們更強烈的仇視。

舊貴族們懾於公孫鞅的強硬手法,不敢公開跳出來反對,就挑唆太子出麵。太子出麵反對變法,使已經升任大良造、統管秦國軍政大權的公孫鞅十分為難;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自然不能治他的罪,但若不予理睬,很可能使變法遭到失敗。

公孫鞅本奏秦孝公,道:“朝廷的法令必須上下共同遵守,如在上的人不遵守,下麵的百姓就會對朝廷失去信任,新法就不能貫徹始終。所以太子犯法,應與百姓同罪。”

在場的大臣們一聽,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支著耳朵聽公孫鞅說下去。但是,公孫鞅話題一轉:“太子的過錯,完全是他的兩位老師長期以來惡意教唆的結果。太子年幼,他的言行,應該由老師負責。所以,我請求大王允許將太子的兩位老師治罪。”

秦孝公看到太子脫了幹係,也就很痛快地答應了公孫鞅的請求,將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分別除以割鼻和刺字的刑法。這樣一來,其餘的大臣就更不敢批評新法了。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的“三晉”人多地少,公孫鞅就請秦孝公出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他們田地和住房。秦國人自己則主要用於服兵役,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公孫鞅還將秦國的度量衡作了統一規定,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公元前340年,公孫鞅乘魏軍兵敗馬陵之機,親率大軍進攻魏國。秦軍先頭部隊一鼓作氣攻占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國遷都議和。為了表彰公孫鞅的功績,秦孝公將商邑一帶的15座城池封給了他,稱他為商侯。故此,以後人們也管公孫鞅叫商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不過20來年的時間,秦國就從一個荒蠻之邦一躍而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周天子還特意派使臣去慰勞秦孝公,封他為“方伯”,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其他國家看到了秦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紛紛效仿,一時間,變法圖新之風大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了重病,他將商鞅叫到跟前說:“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最使我不放心是繼位的問題。太子年輕不懂事,難保不被別人利用。我思慮再三,惟有把王位傳給你才能確保秦國繼續強盛下去。你願意接受嗎?”

商鞅一聽國君思慮秦國的前途要“讓位”,怎敢答應,隻是勸阻國王要安心養病,不要胡思亂想。

不久,秦孝公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對變法的人立即活躍起來,他們不斷向新君陳說變法的不是。秦惠文王當然也沒忘記商鞅當年給他定罪的事,他下令以“謀反”罪逮捕商鞅,並以“車裂”刑法處死了他。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國民眾中紮下了根,再也無法改變了。他的變法為秦國的迅速崛起並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鄒忌進諫

戰國初期,齊威王在位九年,昏昏噩噩,隻知飲酒享樂不思國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眾臣十分擔憂,但沒人敢大膽指責威王的過失。韓、趙、魯等國看他這樣荒唐,接連起兵進犯,邊防線上不斷報警。威王卻仗著家大業大,置之不理。

一天,齊威王正在宮中發悶,準備聽歌看舞,忽然有人來報,琴師鄒忌要為大王獻曲。齊威王很高興,馬上召見鄒忌。鄒忌坐在琴前,調弦正音撫弄了好一陣子,接著就一動不動了。齊威王很著急,催他快彈,鄒忌將手指放在琴弦上,還是不彈,齊威王有些不高興,便責問他為何不繼續彈下去。

鄒忌說:“彈琴是我的本行,我一時不彈您就如此著急。而國家這張大琴在您手中九年也未曾彈一下,難怪大家都著急呀!”齊威王明白了鄒忌的意思,便將他留在身邊。鄒忌給齊威王提了諸如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任人唯賢、遠離小人等許多建議。齊威王覺得他是個人才,就拜他為相國。

淳於髡是個能言善辯的人,他聽說鄒忌僅任一張琴和一張嘴就平步青雲,心裏很不服氣,決定找鄒忌辯論。

鄒忌很客氣地迎接淳於髡。淳於髡傲然坐下來,開口便說:“子不離母,妻不離夫。”鄒忌謙恭地應道:“我會加倍小心,侍奉國君。”淳於髡又說:“木頭做的車軸即使塗上豬油,放在方孔中的軸槽中也不會轉動自如。”鄒忌仍然謙恭地說:“多謝指教,我定會按你的吩咐度時勢,順民意,不做違背常理的事。”鄒忌一連同他對答了幾個問題,淳於髡傲色有些緩解,但仍不死心,接著說:“算不準尺寸,選不成車;定不準琴音,奏不成曲。”鄒忌恭敬地欠身,說:“謝謝您的指教,我一定修訂法令,使人們有法可依。”

淳於髡站起身走到鄒忌麵前,倒身下拜。鄒忌慌忙將他扶起。淳於髡感慨地說:“鄒忌是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我與他相差甚遠。”

鄒忌正像自己所說的一樣,忠心為國,製定新法整頓軍隊,加強農業,使齊國很快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