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暗中關心孫臏動向的禽滑厘終於等到了機會。趁齊國派使臣訪魏的機會,他說服齊使,悄悄地將孫臏藏帶出魏國。
因為接待齊國特使,龐涓忙得好幾天都沒功夫過問孫臏的事。送走齊使,一天早上梳妝時,龐涓問手下人孫臏的近況。手下人答道:“幾日沒見孫臏的麵了,有人說他掉到河裏淹死了。”“真死了嗎?”龐涓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沒往深裏追究。
孫臏到了齊國,沐浴換裝,麵貌一新。齊王早知孫臏的大名,如今一見,真是相見恨晚,當時就要不顧“刑徒”終身不能為官的禮製,賜孫臏高官厚祿。孫臏言道:“大王不可,我寸功未立,不能受賞。再者,如龐涓知道我還活著,一定會來攻打齊國。不如請您允許我藏而不露,待到國家有事時,我再效全力不遲。”齊王允諾。
公元前353年,龐涓領魏惠王命率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人向齊國求救。齊王向孫臏問計,孫臏認為應該出兵。齊王想拜孫臏為大將領兵救趙,孫臏說:“我乃刑餘之人,領兵帶隊恐辱大王臉麵,不如請田忌大夫為大將,我輔佐他好了。”齊王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
孫臏向田忌建議道:“我料趙軍非龐涓對手,如按原計劃救趙,恐怕我們還未到時,邯鄲就已被魏軍攻破了。不如我們聲東擊西,直接攻打魏國的都城安邑,這樣,龐涓必定回兵救援,我們再在半路上埋伏好,打龐涓一個措手不及。既解了趙國之圍,又可打擊魏國的氣焰,減少它對齊國的威脅。不知將軍意下如何?”田忌說:“就依先生。”
龐涓包圍了邯鄲,正得意之時,忽有探馬來報說齊國攻打安邑。龐涓一愣,心想齊國必藏有高人,才能想出如此妙策。他顧不得休整部隊,急忙回師救援。聽說國都危難,魏軍人人心亂,加上連日征戰,人馬未歇,此時回援的魏軍,丟盔卸甲,士氣低落,猶如失敗之師。
好容易回到魏國,看看離國都已不太遠,龐涓剛想喘口氣,卻不料在桂陵地方中了齊軍的埋伏。由於事出意外,魏軍毫無防備,被齊軍殺得大敗。敗走間,龐涓遠遠看見齊軍陣中大旗上鬥大的“孫”字,心中大驚,暗道:莫非是那瘸子不成?!遂急令撤兵。龐涓敗回,多方打探,知孫臏確在齊國效力,大呼上當,一時不敢輕易犯齊境。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令太子申與龐涓領兵伐韓國。龐涓接受從前攻趙的教訓,勸說魏王留下足夠的兵力守國,免得像上次那樣被孫臏鑽了空子。
魏國的大軍去攻韓國,齊國的軍隊果然如龐涓所料故伎重演又出兵去圍攻魏國的都城了。龐涓聞報,急令大軍回師合圍齊軍。龐涓的打算,早在孫臏預料之中,他對齊軍主帥田忌說:“龐涓此來,必有防備,我們隻有使他驕傲輕敵,才能出其不意戰勝他。”田忌素知孫臏才能,便依計而行。
剛入魏境,龐涓即探知圍魏都的齊軍已向東撤退,心中大喜,認為孫臏內心已怯,此時正是殲滅齊軍的好機會,便指揮大隊人馬加快步伐向東追趕。走了一天,來到一個丘陵地帶,發現地上密密麻麻全是燒火做飯的土灶。龐涓派人數了數,約有10萬眼之多。追到第二天,發現齊軍埋鍋造飯的土灶減少了近一半;再追下去,灶眼越來越少,到第三天下午,快追到邊境的時候,齊軍的灶眼竟隻剩了3萬眼。龐涓大喜,對太子申說:“齊軍膽怯,望風而逃,10萬大軍逃得隻剩3萬人了。請太子允許我帶精兵輕裝先行,爭取一舉追上並消滅齊軍。”
龐涓哪裏想得到,這減灶正是孫臏為引他上鉤所設的巧計。馬陵道上,孫臏對田忌說:“我算準今夜龐涓必至,可令一萬弓箭手埋伏在山道兩側,一見火光,即行放箭,定使龐涓死無葬身之地。”遂命令士兵將林木盡數砍去,隻在道中留一高大粗壯之樹刮去樹皮一段,上寫大字:龐涓死此樹下。
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精兵天擦黑時追至馬陵道。龐涓本欲止軍紮營,但殺孫臏心切,又看到山道上樹木橫放堵塞道路,料想齊軍已無心戀戰,故放下心來揮兵追擊。入穀已深,魏軍發現孤樹,忙報之龐涓。龐涓命舉火來照,發現樹幹上的大字,還未等怒氣發作,卻聞聽四處一陣梆聲,箭矢如雨點般射來。龐涓突然明白過來,大叫:“孫臏,又中爾詭計!”急令撤退,卻為時已晚,自己已身中數箭。龐涓看看大勢已去,長歎一聲:“今番倒成就了孫臏這瘸子的名聲!”說罷,拔劍自刎。
龐涓死後,孫臏也沒了豪情逸誌,他婉言謝絕了齊王的封賞,隱居民間,專心寫作其兵法心得《孫臏兵法》。《孫臏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蘇秦合縱張儀拆盟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勢漸盛,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是聯合抗秦,還是與秦修好,已成為其他六國麵臨的迫切問題。於是出現了“合縱”、“連橫”兩種主張。專門遊說“合縱”、“連橫”主張的“說客”史稱“縱橫家”,蘇秦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洛陽軒裏人(今河南省洛陽),他和魏國人張儀是同學,也是好朋友,二人皆出身寒微,學習刻苦,且善口才。
學習結束後蘇秦外出闖蕩,決心謀取一官半職。但是走了許多國家都未被任用。兩年後,衣衫襤褸、狼狽不堪的蘇秦隻好回到家中。家裏人見他如此落魄,都不理他,認為他不務實,是個遊手好閑的人。他的嫂子明知他腹中饑餓,也不肯給他做飯。
蘇秦並未灰心,而是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從此蘇秦日夜苦讀,不思食宿。有時讀到半夜實在太困了,就用繩子把頭發拴起來係在梁上,這樣打瞌睡時一低頭,會被繩子拽醒;有時人雖然醒著,精神卻振作不起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強迫自己振作精神。“頭懸梁、錐刺股”就是從此而來的。經過一番苦學,蘇秦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天文、地理、醫藥、軍事、古今法令、各國概況均熟記於胸。於是他再次離開家鄉,謀求仕途。
公元前334年,蘇秦來到燕國,受到燕文公禮遇。他與燕文公分析當前形勢:當今秦國最強,時有吞並各國的野心。燕國之所以未受侵擾,因為趙國抵擋在前,燕國要想永保太平,隻有與趙國交好,聯合中原各國共同抗秦。燕文公深有同感,便派蘇秦合縱燕、趙、韓、魏、齊、楚六國。
蘇秦首先到了趙國,向趙肅侯說明合縱之計的好處。趙肅侯完全同意,當下拜他為相國,給他大量財物,請他聯合其他四國。蘇秦憑借自己出色的口才與智慧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國君歃血為盟。封蘇秦為“縱約長”,掛六國相印,掌管聯盟之事。
蘇秦掛六國相印榮歸故裏,所到之處均盛情接待,鄉親及家人更是誠惶誠恐,他的嫂子跪地磕頭不起,蘇秦心中感慨萬千。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公繼位,齊國乘燕國辦喪事之機,奪走了燕國十幾座城池,從此齊燕兩國結下深仇。
秦王聽說六國合縱之事,決心拆散聯盟,首先將魏國奪來的土地又退還回去,然後又將女兒許配給燕太子。魏國和燕國同秦國好起來。蘇秦得到消息來到燕國。燕易王對他說了齊國有違盟約的舉動。蘇秦決定替燕國要回城池,又到了齊國。見到齊威王,蘇秦說:“一個人無論有多饑餓,也不會吃烏頭籽,因為烏頭籽會加速人的死亡。如今齊國就吃了烏頭籽。燕國與秦國已聯姻,您若占了燕國城池,秦國必然出兵,到那時齊國豈不危險!”齊威王覺得很有道理,燕國不費一兵一卒收複了城池。燕易公並沒有消除心頭之恨,便派蘇秦到齊國去,想辦法削弱齊國的力量。蘇秦佯裝得罪燕王,逃到齊國。
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齊宣王即位,齊宣王是喜財好色之徒。為了投其所好,蘇秦大建宮殿,廣羅美女獻給齊宣王,齊國的國庫漸漸虛空,百姓的賦稅大大增加,全國上下怨聲載道。許多大臣進諫,勸齊宣王遠離蘇秦。齊宣王根本聽不進去。不久,蘇秦遇刺身亡。
此時張儀已到了秦國,得到秦惠文王重用,被拜為相國。在蘇秦任縱約長時,張儀曾前去投奔,蘇秦激勵他應該有所作為,不要心存依賴思想。張儀茅塞頓開,隻身去了魏國,在那裏並未得到重視,於是又到了楚國,做了昭陽公門客。由於張儀出身卑微很受岐視,一次昭陽的“和氏璧”被偷,大家懷疑是張儀所為,將他打得半死。傷好後,張儀在蘇秦的幫助下,來到秦國。
蘇秦死後,六國合縱漸漸解散,各國相互征戰搶奪地盤。楚懷王見張儀作了秦國相國,擔心他會尋機報“和氏璧”之仇,便重新聯合六國攻打秦國,幾次交鋒,六國均慘敗而歸。
為了拆散聯盟,張儀對秦王說,目前齊、楚兩國是強國,若拆散這兩國的聯盟,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秦王將此事交由張儀辦理。
張儀到了楚國,首先買通了楚懷王的龐臣靳尚,然後見楚懷王,並對他說,如果楚國跟齊國斷交,秦國將跟楚國交好,同時把商於一帶600裏的土地歸還楚國。有靳尚在旁慫恿,楚懷王欣然同意。大臣陳軫看出這是騙局,勸楚懷王不要上當,遭到楚懷王斥責。
楚國跟齊國斷交後,派使者去鹹陽接收商於。張儀拿著地圖對使者說:“你們大概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怎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將我自己的封地拿出6裏給楚國,而不是秦國的600裏。”使者忍氣吞聲回到楚國。楚懷王氣得渾身發抖,立即發兵十萬攻打秦國。秦國早有準備,和齊國聯手抗楚。楚國腹背受敵,十萬人馬葬送了七八萬。不但商於600裏土地沒有得到,本國漢中一帶的600裏土地又被搶走。萬般無奈,楚懷王隻好委屈求全向秦國求和。至此楚國一蹶不振。
張儀用欺騙手段征服楚國之後,又到其他各國遊說,使他們同意“連橫”親秦。蘇秦費盡口舌建立的合縱聯盟,被張儀的巧嘴尖舌拆散了。
蘇秦和張儀做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不辭勞苦遊說各國,充分顯示了他們卓越的才華。狡兔三窟
在戰國時期,一些國家的重臣喜歡結交和收養各種各樣有一定本領的人,做他的“門客”,給他出謀劃策,並借此提高自己的聲望,維持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這種做法一時成為風氣。如齊國的孟嚐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收養的門客都很多,人們稱他們為“四公子”,這裏我們給大家說說齊國的孟嚐君的故事。
孟嚐君名叫田文,是田嬰的兒子。田嬰在孫臏指揮的馬陵戰役中擔任過副將,因作戰有功,齊國把他封於薛地(今山東滕縣東南),稱為薛公。田嬰死了以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官位和封地,號稱孟嚐君。
孟嚐君是齊國很有威望的大臣,當年刺殺蘇秦的人就是他派去的。孟嚐君懂得,收養大量門客,獲得很多人的擁護和支持,這對於取得名望、鞏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於是他到處搜羅人才,不論貴賤,隻要有一技之長,都以禮相待。這樣,他愛慕賢人的名聲就慢慢傳開了。別的國家的一些豪傑之士,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來投奔他,把他當作知己朋友,為他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