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個叫馮諼的人來投奔孟嚐君。孟嚐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腳穿草鞋,腰裏係著一把劍,連劍鞘也沒有,知道是個窮苦人,就問他:“你有什麼本事呢?”“我什麼本領也沒有。”孟嚐君笑了起來,說:“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嚐君手下的人看馮諼這麼窮,又沒本領,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間裏住,天天給他粗飯吃。沒過幾天,馮諼拿著那把劍邊彈還邊唱:“劍啊咱們回去吧,這兒吃飯沒魚蝦。”
孟嚐君覺得這話傳出去,自己沒臉麵,就讓人把馮諼搬到中等房間裏住,給他魚蝦吃。沒過多少日子,馮諼又唱了:“劍啊咱們回去吧,這裏出門沒車馬。”有人把這話報了孟嚐君,孟嚐君吩咐再給他一套車馬。誰知沒過多久,有人又來反映說:馮諼仍舊天天唱哩,什麼“劍啊咱們回去吧,沒錢不能養活家”。孟嚐君挺生氣,心想,這個窮鬼怎麼這樣不知足呢。不過,為了籠絡更多的人,他還是派人經常給馮諼的老母親送錢用。馮諼這才不彈不唱了。
過了一年光景,孟嚐君名氣越來越大,當上了齊國的相國。這時候,他的門客已經有三千人了。養活這麼一大幫人,耗資非常大。盡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從心。他想來想去,想到在薛城還放了一大筆高利貸,已經多年沒收上利息來了,決定派人去收一下。這收債可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還得懂一套會計業務,門客沒人願意去,倒叫孟嚐君作了難。有人推薦馮諼。孟嚐君就把馮諼找來,馮諼很爽快地答應了。帶著債券,就出發了。
馮諼到了薛城,那些比較寬裕的人跑來還了利錢,那些還不起債的窮人家早躲得無影無蹤了。馮諼很同情他們,便將債戶召集在一起,核對債券,然後又以孟嚐君的名義將債券燒掉,告訴他們所有債務全免。債戶們感激涕零。
孟嚐君聽到馮諼焚燒債券的消息,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馮諼叫回來。馮諼卻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公子您別急!請您想一想,不辦酒席怎麼能把債戶全都找來呢?債戶不來,怎麼知道誰付得起利錢,誰又付不起呢?現在,付得起的,已經定好期限,到期準能交上。付不起的,就是再過十年八年,他還是付不起。逼急了,他索性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那些債券還有什麼用處呢?您要是硬逼著他們,得錢不多,倒落個不好的名聲,這劃得來嗎?我把這些沒用的債券燒了,使薛城百姓對您感恩戴德,到處頌揚您的美名,這不是大好的事情嗎?我看您這兒金銀財寶,山珍海味,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對窮苦人的情義。所以我就把情義給您買回來了。”孟嚐君聽了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隻好說:“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從此,對馮諼又冷淡了。
後來齊王聽信了秦楚兩國製造的謠言,怕孟嚐君功高欺主,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就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那些門客一看主人失了勢,紛紛離去,隻有馮諼還一心一意地跟著他。孟嚐君隻得垂頭喪氣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閑居。他還沒進城,老遠就看見人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不由得掉下淚來,對馮諼說:“先生給我買的,今天我感受到了。”馮諼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才能保證它的安全呢;現在您隻有薛城一個安身地方,哪兒夠啊?我再給您找兩個安身之處吧:一個在秦國的鹹陽,一個就在咱們齊國的都城臨淄。”於是,孟嚐君給他好多車馬和金子做費用,馮諼就到秦國去了。
這時候,秦國的相國死了,位子空著。秦昭襄王一向很佩服孟嚐君,當初就想要拜他為相國,後來散布謠言中傷孟嚐君,也為的是把他逼到自己這裏來。馮諼就利用這一點來遊說秦昭襄王。他一見到秦王就問:“大王聽說齊王把孟嚐君革職的事嗎?”秦王說:“聽說了。”馮諼說:“齊國能夠治理得這麼強大,全是孟嚐君的功勞。今天齊王這麼對待他,他怎麼能不怨恨呢?齊國的人事、機密等種種情況,孟嚐君都一清二楚,如果讓他來投奔秦國,大王就可以拿下齊國,稱雄天下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希望大王趕快下手,不然,齊王覺悟過來,重新任用了孟嚐君,齊國可又要跟大王較量高低了。”秦王聽了很高興,立刻派遣使者帶了黃金千斤、彩車百輛的厚禮,前往聘請孟嚐君。
這時候,馮諼又搶先趕到齊國都城臨淄,求見齊王,氣喘籲籲地說:“大王聽說秦國要把孟嚐君接去當相國的消息嗎?”齊王說:“還沒聽說,是真的嗎?”馮諼說:“我親眼看見他們派彩車百輛,帶著黃金千斤往咱們這裏來了。孟嚐君不去還好,真要當上秦國的相國,咱們齊國不就完了嗎?大王應該馬上重新任用他為相國,再多給他點封地。他是齊國的老臣,不會不答應的。到那個時候,秦國雖然強大,也不能拉走人家的相國呀?”齊王一聽,半信半疑,派人去察看秦國的使臣是不是真的來了,等到聽說已經入境,這才慌了手腳,連忙派人把孟嚐君接來,重新拜他為相國,又另外給他一千戶的俸祿。秦國的使者趕到薛城,撲了個空,知道孟嚐君重新當了齊國的相國,也無可奈何,隻好空手回國去了。
那些走掉的門客聽說孟嚐君重新當上了相國,又來投奔他。孟嚐君很惱火,對馮諼說:“我失勢的時候,他們不幫助我,都溜了。多虧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擔任相國。他們有什麼臉再來見我呢?”馮諼說:“公子大可不必這樣做。您現在做相國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賭氣,把賓客趕走了,那樣誰還給您辦事呐?不如還像當初一樣熱情地招待他們,也顯得您的度量大。”孟嚐君說:“先生的話,我敢不聽嗎?”由於得到許多門客的支持,孟嚐君又穩穩當當做了好幾年相國。
馮諼燒債券的故事說明,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高利貸。當時,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已經廣泛使用貨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國東北與東胡、燕國接壤;東與中山國、齊國接壤;北、西北與胡林、樓煩、匈奴接壤;西南、南與秦和中原國家接壤。戰國以來,趙國經常遭受強國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淩。特別是趙武靈王繼位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大,並且不斷蠶食鄰近各國的土地,把矛盾也指向了趙國。麵對這種不利的戰略態勢,趙武靈王決心實行軍事改革,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國家的安全,擴大趙國的勢力。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正月,群臣朝拜信宮後,趙武靈王召大臣肥義共同商討天下大事,五日而畢。接著,趙武靈王在北方邊界巡視了中山國的一些地方,還親自登上了黃華山。趙武靈王感慨萬千:既想到先輩們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所作出的不懈鬥爭,也想到了目前在軍事上的困境。
他召大臣樓緩共同謀劃國家的未來,並對他說:中山國處於我國腹心之邊,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但我國沒有衛疆之兵,這是要亡國的呀!雖然有高世之名,也不免要受流俗的束縛。我想推行胡服。”樓緩說:“這樣好極了。”然而,群臣都反對這一做法。
春秋以來,騎兵雖已出現,但數量很少,在軍隊中不占什麼地位。然而騎兵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兵種,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擅長騎射,他們對趙國的威脅也很大。因此,趙武靈王希望發展騎兵,但是趙國傳統服裝是寬袍大袖,不適於騎射,而胡人服飾短裝緊身,整裝皮帶,穿皮靴,很適合馬上訓練、作戰。他於是大力提倡改穿胡服。
一天,趙武靈王又與大臣肥義共同謀劃推行胡服騎射,以教化百姓。他對肥義說:“凡為人臣,有孝悌長幼順明之節者,得貴寵;有補民益主之功業者,為達理。如今,我欲繼承先王趙簡子、趙襄子的事業,拓疆辟地,但世間並沒有見到有補民益主的忠臣。如果我們推行胡服騎射,敵人必困弱,這樣耗力少而功大,也可以少讓百姓受累。有獨到見解的人,必然會遭到傲慢之民的責備怨恨。我現在準備實行胡服騎射,以教化百姓,天下人必然會議論我,怎麼辦?”肥義回答說:“大王既然決心不顧衣冠禮義的習欲,就不要擔心天下人的議論。常言道,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不會隨波逐流的,成就大業者絕不會人雲亦雲。愚頑之輩是預見不到成功的大事,而智者則可以預見,大王有什麼擔心的呢?”於是,在肥義等忠臣的鼓勵下,趙武靈王帶頭穿上了胡服。
盡管如此,趙國上下都不願改穿胡服,認為這樣有傷風化,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則幹脆稱病不來上朝。趙王便派人去傳達自己的旨意說:“在家裏聽從父親,在朝中聽從國君,這是古今之公理。現在我決定變易服飾而叔父大人卻不肯更換,我擔心天下人會因此而議論我。治國有常規,就是要以利民為本;參政也有原則,就是要積極執行上麵下達的政令。現在我要推行胡服,並不是為了養欲樂誌,而是要幹一番大事業。況且我聽說,‘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因此我想仰仗叔父的威望,來成就胡服騎射的大業。”趙武靈王的慷慨陳辭,使公子成心悅誠服,第二天便身著胡服上朝。
公子成是趙國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對胡服騎射改革的支持,使趙武靈王有信心和能力將這一改革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於是,他向全國發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為趙國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趙軍攻略林胡、樓煩,辟地千裏,建立雲中郡、雁門郡。次年,趙國大舉進攻中山,攻取許多土地。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趙國再度進攻中山國。戰國後期,趙國之所以發展成為唯一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強國,是與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密不可分的。戰國後期各國逐步以騎兵代替車兵成為軍隊主力,也是深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影響。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啦。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
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
到了鹹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